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髋动力锁定钢板在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从我院收治的40例股骨粗隆骨折的患者中,随机的分配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保守牵引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髋动力锁定钢板手术治疗。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恢复情况进行对比,治疗组的优良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动力锁定钢板在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上,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值得在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關键词:髋动力锁定钢板股骨粗隆骨折临床手术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178【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13-01
发生股骨粗隆骨折的高危群体通常都是老年人,随着近些年社会人口老龄化,股骨粗隆骨折发生概率也明显随之攀升。青壮年发生股骨粗隆骨折的通常原因都是工伤或者车祸,因暴力大,一般都是粉碎性。保守牵引治疗并发症多、治疗时间长,常规固定方法容易松脱。髋动力锁定钢板因为钉板锁定,而形成固定的立体框架形式,以避免出现螺钉松动、骨折移位的现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中选取40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3至61岁,平均年龄为(35.4±2.8)岁。患者中因高处坠落受伤的7例,车祸致伤12例,走路摔伤21例,根据Evans分型,其中有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11例,Ⅳ型7例,Ⅴ型11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保守治疗方法。对照组20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使用股骨髁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对骨折的解剖力线和颈干角进行恢复,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肢出现短缩畸形和髋内外旋。牵引6周之后根据X线资料所显示的骨痂形成情况,再利用外固定支具或者是石膏进行固定,8周之后再予X线照片进行检查,带肢具扶双拐进行伤肢负重锻炼,12周后利用X线进行检查,进行伤肢功能锻炼[1]。
1.2.2手术治疗方法。患者采用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者采用仰卧位,将患肢侧臀部保持在床沿位置,在股骨近端的外侧取直切口。利用C型臂透视镜辅助患肢的牵引复位,小转子骨折块不需要一定进行解剖复位,或复位并安置钢板后用钢丝或可吸收线固定。闭合复位困难的患者可以根据骨折情况延长切口,将骨折部位充分的显露出来,进行骨折解剖复位。从大转子下方钻入1根克氏针直到髋臼处作为临时固定,从大转子前方往股骨头方向沿着股骨颈钻入1根克氏针当作前倾角参照。依照骨折情况选择符合长度要求的髋动力锁定钢板沿着骨骼面插进去,近端和大转子下面的弧度互相贴合,利用复位钳将股骨干固定,通过钢板近端的中心孔,将1根2.0mm克氏针钻入,使之平行于股骨颈前方所插入的克氏针。根据克氏针位置对钢板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克氏针保持在股骨颈中央。从前锁定孔导向套筒中钻入克氏针导针,利用C型臂对针的深度进行确定,再紧贴导针拧入长度合适的空心拉力锁定螺钉,然后置入1枚皮质骨螺钉在钢板的远端钉孔中。通过透视对骨折复位和锁定钉位置进行确定,利用同种方法将剩下的空心拉力锁定螺钉(共3枚)和远端锁定螺钉置入锁定。再对切口进行彻底的冲洗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2.3术后康复治疗。手术后患者需要按照常规进行3至7天抗生素的使用,以防出现感染。术后2d左右开始股四头肌及踝关节功能活动,适当CPM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周拆线,4周下床拄拐,不负重行走,3月内拄拐负重行走。身体素质相对好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后2周尝试在扶拐的情况下不负重活动,有严重骨质疏松和不稳定骨折症状的患者必须延迟负重活动[2]。
1.3疗效判断标准。恢复优质:骨折良好的愈合,没有疼痛感,没有外旋畸形或者是髋部内翻,关节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恢复良好: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没有疼痛感,没有明显的髋部内翻或者是外旋畸形,关节功能恢复接近骨折前状态;恢复情况差:骨折愈合情况不佳,有明显的疼痛感,出现重度外旋畸形或者是髋部内翻,关节功能明显受到限制,无法进行负重或者是不能行走。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之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组别例数(n)恢复优质恢复良好恢复差优良(%)对照组2068670治疗组20163195注:两组恢复优良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传统对股骨粗隆骨折进行治疗的时候,通常所采用的保守牵引治疗,由于长期卧床牵引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褥疮等并发症而且骨折端固定不够牢固,治疗效果明显比手术治疗低。除非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高龄患者内科情况不稳定,有手术禁忌,通常情况下都应该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使患者能够尽快的恢复肢体功能,早日离床活动,降低由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让骨折部位迅速的获得稳妥的固定。其中钢板导向套筒和髋螺钉交界处的固定屈服点,由于结构稳固、力臂短、有极好的抗弯强度,能够起到动静力加压的作用,在对股骨粗隆骨折进行治疗的时候是理想的内固定方式[3]。髋动力锁定钢板和髋关节力学要求相符合,在近端通过拉力锁定钉的钻入形成三角形结构,保证断面的受力分布均匀,对断端的移位起着有效的控制,降低出现髋内翻情况的概率,保证了老年患者和骨质疏松患者也能够适用。手术中的钻头和拉力钉直径较小,避免了医源性骨折及降低了股骨头缺血坏死问题的出现,即使螺钉置入有误进行调整的时候也不会对固定效果造成影响。由于手术过程是先将钢板置入然后再通过导向套管和克氏针确定角度,再置入拉力锁定钉,有效的降低了切口长度,减少了手术创伤。
总而言之,髋动力锁定钢板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有着固定牢靠、创伤面小、出血量低、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同时还符合了生物力学的要求,并且手术适应症广,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特别是基层医院,值得在骨外科治疗中广泛应用。参考文献
[1]易松敏.动力髋螺钉和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07(21):62-63
[2]修海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5(04):57-58
[3]邹锦考,邓国权,张庆林,等.髋动力带锁钢板在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10(05):92-93
關键词:髋动力锁定钢板股骨粗隆骨折临床手术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178【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13-01
发生股骨粗隆骨折的高危群体通常都是老年人,随着近些年社会人口老龄化,股骨粗隆骨折发生概率也明显随之攀升。青壮年发生股骨粗隆骨折的通常原因都是工伤或者车祸,因暴力大,一般都是粉碎性。保守牵引治疗并发症多、治疗时间长,常规固定方法容易松脱。髋动力锁定钢板因为钉板锁定,而形成固定的立体框架形式,以避免出现螺钉松动、骨折移位的现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中选取40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3至61岁,平均年龄为(35.4±2.8)岁。患者中因高处坠落受伤的7例,车祸致伤12例,走路摔伤21例,根据Evans分型,其中有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11例,Ⅳ型7例,Ⅴ型11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保守治疗方法。对照组20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使用股骨髁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对骨折的解剖力线和颈干角进行恢复,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肢出现短缩畸形和髋内外旋。牵引6周之后根据X线资料所显示的骨痂形成情况,再利用外固定支具或者是石膏进行固定,8周之后再予X线照片进行检查,带肢具扶双拐进行伤肢负重锻炼,12周后利用X线进行检查,进行伤肢功能锻炼[1]。
1.2.2手术治疗方法。患者采用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者采用仰卧位,将患肢侧臀部保持在床沿位置,在股骨近端的外侧取直切口。利用C型臂透视镜辅助患肢的牵引复位,小转子骨折块不需要一定进行解剖复位,或复位并安置钢板后用钢丝或可吸收线固定。闭合复位困难的患者可以根据骨折情况延长切口,将骨折部位充分的显露出来,进行骨折解剖复位。从大转子下方钻入1根克氏针直到髋臼处作为临时固定,从大转子前方往股骨头方向沿着股骨颈钻入1根克氏针当作前倾角参照。依照骨折情况选择符合长度要求的髋动力锁定钢板沿着骨骼面插进去,近端和大转子下面的弧度互相贴合,利用复位钳将股骨干固定,通过钢板近端的中心孔,将1根2.0mm克氏针钻入,使之平行于股骨颈前方所插入的克氏针。根据克氏针位置对钢板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克氏针保持在股骨颈中央。从前锁定孔导向套筒中钻入克氏针导针,利用C型臂对针的深度进行确定,再紧贴导针拧入长度合适的空心拉力锁定螺钉,然后置入1枚皮质骨螺钉在钢板的远端钉孔中。通过透视对骨折复位和锁定钉位置进行确定,利用同种方法将剩下的空心拉力锁定螺钉(共3枚)和远端锁定螺钉置入锁定。再对切口进行彻底的冲洗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2.3术后康复治疗。手术后患者需要按照常规进行3至7天抗生素的使用,以防出现感染。术后2d左右开始股四头肌及踝关节功能活动,适当CPM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周拆线,4周下床拄拐,不负重行走,3月内拄拐负重行走。身体素质相对好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后2周尝试在扶拐的情况下不负重活动,有严重骨质疏松和不稳定骨折症状的患者必须延迟负重活动[2]。
1.3疗效判断标准。恢复优质:骨折良好的愈合,没有疼痛感,没有外旋畸形或者是髋部内翻,关节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恢复良好: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没有疼痛感,没有明显的髋部内翻或者是外旋畸形,关节功能恢复接近骨折前状态;恢复情况差:骨折愈合情况不佳,有明显的疼痛感,出现重度外旋畸形或者是髋部内翻,关节功能明显受到限制,无法进行负重或者是不能行走。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之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组别例数(n)恢复优质恢复良好恢复差优良(%)对照组2068670治疗组20163195注:两组恢复优良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传统对股骨粗隆骨折进行治疗的时候,通常所采用的保守牵引治疗,由于长期卧床牵引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褥疮等并发症而且骨折端固定不够牢固,治疗效果明显比手术治疗低。除非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高龄患者内科情况不稳定,有手术禁忌,通常情况下都应该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使患者能够尽快的恢复肢体功能,早日离床活动,降低由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让骨折部位迅速的获得稳妥的固定。其中钢板导向套筒和髋螺钉交界处的固定屈服点,由于结构稳固、力臂短、有极好的抗弯强度,能够起到动静力加压的作用,在对股骨粗隆骨折进行治疗的时候是理想的内固定方式[3]。髋动力锁定钢板和髋关节力学要求相符合,在近端通过拉力锁定钉的钻入形成三角形结构,保证断面的受力分布均匀,对断端的移位起着有效的控制,降低出现髋内翻情况的概率,保证了老年患者和骨质疏松患者也能够适用。手术中的钻头和拉力钉直径较小,避免了医源性骨折及降低了股骨头缺血坏死问题的出现,即使螺钉置入有误进行调整的时候也不会对固定效果造成影响。由于手术过程是先将钢板置入然后再通过导向套管和克氏针确定角度,再置入拉力锁定钉,有效的降低了切口长度,减少了手术创伤。
总而言之,髋动力锁定钢板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有着固定牢靠、创伤面小、出血量低、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同时还符合了生物力学的要求,并且手术适应症广,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特别是基层医院,值得在骨外科治疗中广泛应用。参考文献
[1]易松敏.动力髋螺钉和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07(21):62-63
[2]修海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5(04):57-58
[3]邹锦考,邓国权,张庆林,等.髋动力带锁钢板在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10(0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