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给教育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这一阵课改之风吹醒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如春天一般万象更新。立足素质教育,秉承以人为本,我们更加重视的是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笔者从教以来,听过,也上过不少公开课,示范课,一些优秀的語文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在教学中“收”“放”自如,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恰到好处。
案例一:2010年鄱阳县“幸福高效课堂”徐庆芳老师《和田的维吾尔》
1.课文的导入
《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9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徐老师在课堂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在《新疆是个好地方》视频中带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新疆:鲜艳的服装,丰收的瓜果,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等,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起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本课的热情。无疑,这样的影视导入方法是成功的,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方式。兴趣和好奇心是学生求知的重要驱动力,比喻说一场戏,没有好的引子,就很难吸引观众,一堂课如果一开始就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那么很难再将他(她)带入本课的学习。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教学环节,导入在新课文的教学中必不可少,让学生适度了解课文内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我们在语文备课中,决不可小视课文的导入环节,要利用起有效资源,例如图片,人物传记,人物作品,影视,音乐等,给课堂先注入一汪“活水”。
2.提问权利的下放
思维的发展就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让一个个问号像个小钩子一样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徐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大家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并利用这一中心句带动起对全文的学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定格在在某些语句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学生会感觉无从问起,或者问题提的没有实用性,在老师的示范下,如:“一个停电的晚上,环境恶劣,一个汉子还迎风引吭,体会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不由得惊奇而肃然起敬。”如果换作我们会怎样呢?这样来引导学生对人物行为的提问,对句子提问,对不懂的词语提问,问题让学生提,也让学生解决,教师不急于帮助解决问题,而是有意的引、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阅读,讨论、理解,在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本人认为提问权利的下放是一种很好的共同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学会读书,做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新课改下发展的一个趋势。
案例二:2010年鄱阳县“幸福高效课堂”梁昌辉老师《草船借箭》
1.发挥重点词语的带动作用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来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这篇课文本身具有的故事性是学生们喜爱的,但是如何引领学生在一篇文字较多的课文中的领悟课文的核心是个难点。梁老师首先利用一些歇后语与学生互动,营造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然后板书了课文的几个关键词:都督、妒忌、推却,军令状、擂鼓呐喊、神机妙算等词,检查了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随后,请学生任意挑其中的几个词语将本文的梗概讲一遍,这个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因为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课堂中,都是词管词,段管段的教学,这种词语带动全文的方式,不光考验了学生对词语,更是对全文的感知能力,这种由点带面的方法是不是挺适合于一些长篇课文的教学呢?
2.注重学生对重点句子的阅读体验
《新课标》倡导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提倡语文学习中多阅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梁老师抓住重点桥段,如诸葛亮的笑、周瑜的长叹等,请多名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人物的表情,通过语言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性格,使静止的文字活起来,感受文章的精髓,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当然,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课文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如果我们能在每一堂课中做到注重情感的激发和朗读的训练,岂不就是“授之以渔”?
案例三:2010年本人参加县优质课竞赛课《新型玻璃》
1.分组合作要跟进了解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首先,我将学生按照课文里说明的五种玻璃分成了五组,分别负责一种新型玻璃的汇报工作,并由他们自己先选好汇报组长。小组分完后我开始巡视,发现了一些问题。坐在前面几组的学生马上进入状态,讨论的讨论,做记录的做记录,很快就有举手的了,而坐在后面的一两组就显得冷冷清清,看见我走过去,很是手足无措。显然,后面两组是碰到困难了,我得帮助他们,在我耐心的引导下,这两组也做好了,而且轮到他们汇报的时候,他们很兴奋,成功的喜悦挂在每张小脸上。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假设,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为追求节约课堂时间,不跟进了解每一个小组的实际情况,结果是否会造成学优生轻松过关,学困生懒得参与的现象呢?,长此以往,会不会让那些学困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所以,我觉得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为了追求答案而布置,不能只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布置,要多听一些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学困生。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充实的课,对学生不是少数,应是范围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的课,这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下实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等待是种美丽引导是种艺术
不少老师在提问中“碰壁”,又怕耽误课堂时间往往是“你坐下!”“你来答”,看似教学过程衔接紧密,但是我们一不小心就丢掉了耐心。我在《新型玻璃》的教学过程中就遇到这种情况。被提问的女孩很腼腆,扭捏好长时间没有回答,因为这只是个简单的题目,甚至已经有别的学生迫不及待的小声地说出了正确答案,怎么办?为了节约时间让她坐下?不,这不是个好办法。我重新把这个问题给她进行了分析,和颜悦色的引导,一分钟后,她答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候鼓励的掌声是必不可少的,结果很美好。
语文教学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她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她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本人虽然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只有13年,但是在这些年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我不敢说我对语文教学有什么很深的体会,但是,我坚信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思考,才能在思考中不断地进步。
案例一:2010年鄱阳县“幸福高效课堂”徐庆芳老师《和田的维吾尔》
1.课文的导入
《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9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徐老师在课堂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在《新疆是个好地方》视频中带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新疆:鲜艳的服装,丰收的瓜果,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等,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起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本课的热情。无疑,这样的影视导入方法是成功的,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方式。兴趣和好奇心是学生求知的重要驱动力,比喻说一场戏,没有好的引子,就很难吸引观众,一堂课如果一开始就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那么很难再将他(她)带入本课的学习。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教学环节,导入在新课文的教学中必不可少,让学生适度了解课文内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我们在语文备课中,决不可小视课文的导入环节,要利用起有效资源,例如图片,人物传记,人物作品,影视,音乐等,给课堂先注入一汪“活水”。
2.提问权利的下放
思维的发展就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让一个个问号像个小钩子一样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徐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大家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并利用这一中心句带动起对全文的学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定格在在某些语句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学生会感觉无从问起,或者问题提的没有实用性,在老师的示范下,如:“一个停电的晚上,环境恶劣,一个汉子还迎风引吭,体会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不由得惊奇而肃然起敬。”如果换作我们会怎样呢?这样来引导学生对人物行为的提问,对句子提问,对不懂的词语提问,问题让学生提,也让学生解决,教师不急于帮助解决问题,而是有意的引、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阅读,讨论、理解,在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本人认为提问权利的下放是一种很好的共同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学会读书,做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新课改下发展的一个趋势。
案例二:2010年鄱阳县“幸福高效课堂”梁昌辉老师《草船借箭》
1.发挥重点词语的带动作用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来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这篇课文本身具有的故事性是学生们喜爱的,但是如何引领学生在一篇文字较多的课文中的领悟课文的核心是个难点。梁老师首先利用一些歇后语与学生互动,营造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然后板书了课文的几个关键词:都督、妒忌、推却,军令状、擂鼓呐喊、神机妙算等词,检查了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随后,请学生任意挑其中的几个词语将本文的梗概讲一遍,这个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因为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课堂中,都是词管词,段管段的教学,这种词语带动全文的方式,不光考验了学生对词语,更是对全文的感知能力,这种由点带面的方法是不是挺适合于一些长篇课文的教学呢?
2.注重学生对重点句子的阅读体验
《新课标》倡导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提倡语文学习中多阅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梁老师抓住重点桥段,如诸葛亮的笑、周瑜的长叹等,请多名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人物的表情,通过语言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性格,使静止的文字活起来,感受文章的精髓,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当然,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课文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如果我们能在每一堂课中做到注重情感的激发和朗读的训练,岂不就是“授之以渔”?
案例三:2010年本人参加县优质课竞赛课《新型玻璃》
1.分组合作要跟进了解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首先,我将学生按照课文里说明的五种玻璃分成了五组,分别负责一种新型玻璃的汇报工作,并由他们自己先选好汇报组长。小组分完后我开始巡视,发现了一些问题。坐在前面几组的学生马上进入状态,讨论的讨论,做记录的做记录,很快就有举手的了,而坐在后面的一两组就显得冷冷清清,看见我走过去,很是手足无措。显然,后面两组是碰到困难了,我得帮助他们,在我耐心的引导下,这两组也做好了,而且轮到他们汇报的时候,他们很兴奋,成功的喜悦挂在每张小脸上。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假设,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为追求节约课堂时间,不跟进了解每一个小组的实际情况,结果是否会造成学优生轻松过关,学困生懒得参与的现象呢?,长此以往,会不会让那些学困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所以,我觉得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为了追求答案而布置,不能只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布置,要多听一些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学困生。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充实的课,对学生不是少数,应是范围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的课,这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下实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等待是种美丽引导是种艺术
不少老师在提问中“碰壁”,又怕耽误课堂时间往往是“你坐下!”“你来答”,看似教学过程衔接紧密,但是我们一不小心就丢掉了耐心。我在《新型玻璃》的教学过程中就遇到这种情况。被提问的女孩很腼腆,扭捏好长时间没有回答,因为这只是个简单的题目,甚至已经有别的学生迫不及待的小声地说出了正确答案,怎么办?为了节约时间让她坐下?不,这不是个好办法。我重新把这个问题给她进行了分析,和颜悦色的引导,一分钟后,她答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候鼓励的掌声是必不可少的,结果很美好。
语文教学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她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她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本人虽然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只有13年,但是在这些年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我不敢说我对语文教学有什么很深的体会,但是,我坚信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思考,才能在思考中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