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名后进生转化教育带来的思考:我们应该“爱”字当头,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教育学生;了解和认识是转变后进生的前提;宽容之心让学生“亲师信道”; 培养自尊自信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催化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份肯定、一份鼓励和一份成功的希望。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 案例 思考
1.案例
小江,典型的学习行为方面的双差生。来自本区城市一个离异家庭,从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母亲整天忙于生计,难有足够的精力照看他,父亲责任心缺乏;对他基本是不管不顾。进我班后不久,小江小错不断,大错常有:在寝室与人吸烟、打牌;强行和女生耍朋友;泡网吧,夜不归宿;随同他人强要别人财物;不按时返校……是年级和学校德育处的常客。每次批评教育甚至处罚之后,都没见什么效果。他母亲来了,只是流泪,半是怨恨半是无奈。老师们平常的接触和教育,根本没有触及他的心灵,反而在这一来二去的交锋中滋长了他的胆量。
一天放学后,小江又在校外打架了。有学生告诉我:“老师,这很正常,他在初中时就这样,很多同学都称他‘大哥’,现在也一样。”“‘大哥’?他凭什么当‘大哥’?年龄大?爱打架?力气大?”“其实他爱出头,校外关系复杂,蛮横不怕死而已,别人都有点怕他。为了得到保护,还有年级上有好几个同学认他作大哥呢。”我很吃惊,这样糟糕的表现,这样糟糕的学业,居然还有不少人的追棒。不过,我也了解到一个很重要的情况:他很耿直,比较讲信用,敢作敢当!我暗想:总算找到了突破口!
一天,我便请他到我办公室。“坐吧。”我很亲切很平静地说。他坐下了。“听说你是同学中的‘老大’?” “他们自己要这样叫的。”“你很喜欢这个称呼是不是?这个称号给你带来了什么?”他不作声了。 “听说你很耿直很义气,敢作敢为。我也很欣赏你这点,说明你是有骨气有个性的人。”他抬眼看了我一眼,看出我没有轻蔑和嘲笑的意思,然后又低下眼皮,很平静很稳重。“说说看,这个‘大哥’的称谓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有人给你供钱?”“我才没有呃,有时反倒给别人钱花!”他很冤地开了口。“那……有人帮你做事?”他又摇了摇头。“很有脸面,很有知名度,心理很满足?”他没吱声,沉默甚至有泪花。
我跟他谈了很多,谈这个虚名带给他的罪责,谈他和这些朋友们的未来,谈做人的根本……事后,出人意料地,我在班会课上新增了一个官衔:纪律委员——专门负责管理班上那几个爱违纪捣蛋的问题学生。我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小江同学虽然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但也有他可贵之处。从今天开始,你是我们班委中的一员,你继续做你的‘老大’!为自己,为大家,做有意义的事情!”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随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对他的工作做了详细地指导: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说服别人,如何去转移那些不良兴趣……很快,我发现,小江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坐得很端正,很有精神气,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还主动为班级服务!而我更欣慰的是,一个顽劣的孩子开始远离恶习,一双乞求他人肯定的眼睛开始寻找自我的价值,一颗孤独的心开始融入集体的生活。
2.反思
2.1 爱心是转变后进生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爱”,有个著名教育家座右铭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中学作为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决定了学生会犯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在犯错误后都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能保证改过。这时,我们不需要再批评学生。对于少部分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学生,我们应该“爱”字当头,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教育学生。
2.2 了解和认识是转变后进生的前提。因为不了解,所以偏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为自己教学生的时间越长,越能了解学生,越有资格给学生下结论。实际上,时间的累积并不代表了解的加深:其一,教师的工作往往只能探测到学生某一时段或某一领域的能力,并不是全方位的;其二,基于各种因素,学生往往会约束自己,伪装自己,教师所看到的并不见得是学生真实的状态。其实“差生”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差,多数“差生”仅是某一方面落后。
2.3 宽容之心让学生“亲师信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感情,可以使对方感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心。宽容大度是班主任基本的师德和心理品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班主任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正确认识,理解宽容,善意指出,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千万不要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不依不饶,经常揭短,讽刺挖苦。这样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不利于学生工作的转化,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吧,也许它可以提醒我们减少苛责和惩罚。
2.4 培养自尊自信,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催化剂。教师们面对的差生,往往差的不只是学业,还有行为习惯等等。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缩小了自己的成就。每个人潜力的大小,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于自我评价的高低。而这个自我评价的水平,是受他人长期暗示的结果!最容易给予这种暗示的人,就是学生眼里最具权威最值得信赖的人,往往正是他们的父母或者老师。在他们心里,老师所否定的,往往不是一件事,而很可能是一种能力,一种希望,甚至是一个人的一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份肯定、一份鼓励和一份成功的希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真正的给予是从培养自尊自信开始。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 案例 思考
1.案例
小江,典型的学习行为方面的双差生。来自本区城市一个离异家庭,从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母亲整天忙于生计,难有足够的精力照看他,父亲责任心缺乏;对他基本是不管不顾。进我班后不久,小江小错不断,大错常有:在寝室与人吸烟、打牌;强行和女生耍朋友;泡网吧,夜不归宿;随同他人强要别人财物;不按时返校……是年级和学校德育处的常客。每次批评教育甚至处罚之后,都没见什么效果。他母亲来了,只是流泪,半是怨恨半是无奈。老师们平常的接触和教育,根本没有触及他的心灵,反而在这一来二去的交锋中滋长了他的胆量。
一天放学后,小江又在校外打架了。有学生告诉我:“老师,这很正常,他在初中时就这样,很多同学都称他‘大哥’,现在也一样。”“‘大哥’?他凭什么当‘大哥’?年龄大?爱打架?力气大?”“其实他爱出头,校外关系复杂,蛮横不怕死而已,别人都有点怕他。为了得到保护,还有年级上有好几个同学认他作大哥呢。”我很吃惊,这样糟糕的表现,这样糟糕的学业,居然还有不少人的追棒。不过,我也了解到一个很重要的情况:他很耿直,比较讲信用,敢作敢当!我暗想:总算找到了突破口!
一天,我便请他到我办公室。“坐吧。”我很亲切很平静地说。他坐下了。“听说你是同学中的‘老大’?” “他们自己要这样叫的。”“你很喜欢这个称呼是不是?这个称号给你带来了什么?”他不作声了。 “听说你很耿直很义气,敢作敢为。我也很欣赏你这点,说明你是有骨气有个性的人。”他抬眼看了我一眼,看出我没有轻蔑和嘲笑的意思,然后又低下眼皮,很平静很稳重。“说说看,这个‘大哥’的称谓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有人给你供钱?”“我才没有呃,有时反倒给别人钱花!”他很冤地开了口。“那……有人帮你做事?”他又摇了摇头。“很有脸面,很有知名度,心理很满足?”他没吱声,沉默甚至有泪花。
我跟他谈了很多,谈这个虚名带给他的罪责,谈他和这些朋友们的未来,谈做人的根本……事后,出人意料地,我在班会课上新增了一个官衔:纪律委员——专门负责管理班上那几个爱违纪捣蛋的问题学生。我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小江同学虽然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但也有他可贵之处。从今天开始,你是我们班委中的一员,你继续做你的‘老大’!为自己,为大家,做有意义的事情!”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随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对他的工作做了详细地指导: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说服别人,如何去转移那些不良兴趣……很快,我发现,小江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坐得很端正,很有精神气,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还主动为班级服务!而我更欣慰的是,一个顽劣的孩子开始远离恶习,一双乞求他人肯定的眼睛开始寻找自我的价值,一颗孤独的心开始融入集体的生活。
2.反思
2.1 爱心是转变后进生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爱”,有个著名教育家座右铭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中学作为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决定了学生会犯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在犯错误后都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能保证改过。这时,我们不需要再批评学生。对于少部分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学生,我们应该“爱”字当头,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教育学生。
2.2 了解和认识是转变后进生的前提。因为不了解,所以偏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为自己教学生的时间越长,越能了解学生,越有资格给学生下结论。实际上,时间的累积并不代表了解的加深:其一,教师的工作往往只能探测到学生某一时段或某一领域的能力,并不是全方位的;其二,基于各种因素,学生往往会约束自己,伪装自己,教师所看到的并不见得是学生真实的状态。其实“差生”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差,多数“差生”仅是某一方面落后。
2.3 宽容之心让学生“亲师信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感情,可以使对方感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心。宽容大度是班主任基本的师德和心理品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班主任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正确认识,理解宽容,善意指出,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千万不要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不依不饶,经常揭短,讽刺挖苦。这样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不利于学生工作的转化,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吧,也许它可以提醒我们减少苛责和惩罚。
2.4 培养自尊自信,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催化剂。教师们面对的差生,往往差的不只是学业,还有行为习惯等等。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缩小了自己的成就。每个人潜力的大小,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于自我评价的高低。而这个自我评价的水平,是受他人长期暗示的结果!最容易给予这种暗示的人,就是学生眼里最具权威最值得信赖的人,往往正是他们的父母或者老师。在他们心里,老师所否定的,往往不是一件事,而很可能是一种能力,一种希望,甚至是一个人的一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份肯定、一份鼓励和一份成功的希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真正的给予是从培养自尊自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