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给教学注入活力;师声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它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催化剂;会显著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培养 强化 提高 教学效果
有人说,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催化剂,对人的成才起主导作用,甚至比智力因素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就如人的素质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知识、专业,真正决定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和协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更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现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发非智力因素,激活智力因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利用实验直观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别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 所以设计与生活有关的实验,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了酸和盐后,布置两个实验让学生探究,一个是清洗热水瓶胆内的水垢,一个是把鸡蛋壳变软。大多数的同学马上想到,醋是一种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以与水垢及鸡蛋壳中的碳酸钙反应,很快地就拿出了设计方案。这时教师可进一步设问,人的牙齿成分之一是碳酸钙,如果不及时刷牙,会产生什么后果?通过这样一些联系学生生活的常识,一环扣一环的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现象无处不在,能激起他们学好化学的愿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2.爱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提问
强烈的好奇心能导致问题意识的产生,培养好奇心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措施。化学教师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化学兴趣小组,适当开一些化学晚会,利用这些时间向学生讲一些著名化学家的传记,做一些化学趣味实验,如晴雨表,海底世界等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不论学生的提问是简单,深奥或毫无根据,教师都应和颜悦色的回答。对于那些只要学生再下一点功夫就可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查看资料自己解决,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当学生解决了一些较难的问题后,就会有种成就感,就会专心于化学。
化学这一学科与别的学科相比,实验较多。化学教师一定要将教师演示实验做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再做些趣味性实验。因为当学生看到那些发光发热甚至爆炸的实验现象发生时而教师却镇定自若,则会从心里油然而生佩服的感情,于是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去模仿教师。这样我们运用情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了我们的化学教学。
3.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
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如在《自然界的水》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回家做两件事:一是向周围的人了解十五年前农村水资源的状况;二是观察村口及距村稍远的水质并取样。上课时,大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有哪些用途?我们怎样保护它”。这些问题的探究都是利用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亲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增强了学生节约用水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珍惜资源,热爱家乡的情感。又如,秸秆焚烧的探究、化肥的使用探究等都很好的探究课题。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到大自然中去探究化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所面对的是生产生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大突破,恰当地开发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对于新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是其他活动(如完成课内习题)所不能代替的。
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为学患无疑,有疑则能进,小疑则小进,大疑获大进。”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学而无疑,则是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别是在直观教学、启发观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生的认识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步步紧扣,进一步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其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如,教学在单质碳这部分知识时,可提出“碳与氧气反应,氧气充足与氧气不充足时生成物一样吗”?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于回答,让学生去思考和同学间讨论,教师再小结碳与充足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与不充足的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使学生初步了解到物质从量变到质变的事实和进一步知道化学条件的重要性。
5.探索规律,提高兴趣
教学中通过挖掘知识的规律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单纯传授知识,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充分培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兴趣。
例如: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点,怎样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呢?在教材中曾三次讲到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H2 + CuO△ Cu + H2O
C + 2CuO 高温2Cu + CO2↑
CO + CuO△Cu + CO2
这些化学方程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H2、C、CO都是还原剂。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这是它们的联系。但是又有区别, C、CO还原CuO生成同样的产物CO2,但反应条件不同。方程式中CO2的状态前者标“↑ ”后者不标“↑”。通过这样的分析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防止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使学生在分析探索中产生了兴趣。
又如:讲原子结构示意图,把1-20号元素编成四句口诀形式。化合价难记、书写方程式易出错误,均编成口诀记忆。学生通过学中记、记中用、用中熟。达到口、脑、手并用。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趣。使学生感觉难中不难。
6.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严肃的学习态度,巩固兴趣
兴趣是努力的动机,而努力是兴趣的结果,因此,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严肃的学习态度。那么,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来说,怎样处理既保持兴趣又严格的训练的关系呢?
我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活动。如演示实验时让学生到讲台与老师合作,变演示为边讲边探究试。课上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等。这样,学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与此同时对他们进行实验技能、语言描述等能力的培养。
如在讲二氧化碳一节时,演示了CO2的性质实验后,提出实验问题:把空气、O2、H2、CO2分别集满在四个集气瓶中,如何用化学方法加以鉴别。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最后,由一名学生到台前做实验,当他用一支燃烧的木条分别对四个集气瓶进行检验时,同學都目不转睛地观察现象,效果很好。事实证明,当学习由兴趣到能力的升华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意志和严肃的态度。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给教学注入活力;师声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它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催化剂;会显著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培养 强化 提高 教学效果
有人说,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催化剂,对人的成才起主导作用,甚至比智力因素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就如人的素质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知识、专业,真正决定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和协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更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现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发非智力因素,激活智力因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利用实验直观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别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 所以设计与生活有关的实验,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了酸和盐后,布置两个实验让学生探究,一个是清洗热水瓶胆内的水垢,一个是把鸡蛋壳变软。大多数的同学马上想到,醋是一种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以与水垢及鸡蛋壳中的碳酸钙反应,很快地就拿出了设计方案。这时教师可进一步设问,人的牙齿成分之一是碳酸钙,如果不及时刷牙,会产生什么后果?通过这样一些联系学生生活的常识,一环扣一环的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现象无处不在,能激起他们学好化学的愿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2.爱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提问
强烈的好奇心能导致问题意识的产生,培养好奇心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措施。化学教师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化学兴趣小组,适当开一些化学晚会,利用这些时间向学生讲一些著名化学家的传记,做一些化学趣味实验,如晴雨表,海底世界等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不论学生的提问是简单,深奥或毫无根据,教师都应和颜悦色的回答。对于那些只要学生再下一点功夫就可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查看资料自己解决,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当学生解决了一些较难的问题后,就会有种成就感,就会专心于化学。
化学这一学科与别的学科相比,实验较多。化学教师一定要将教师演示实验做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再做些趣味性实验。因为当学生看到那些发光发热甚至爆炸的实验现象发生时而教师却镇定自若,则会从心里油然而生佩服的感情,于是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去模仿教师。这样我们运用情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了我们的化学教学。
3.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
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如在《自然界的水》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回家做两件事:一是向周围的人了解十五年前农村水资源的状况;二是观察村口及距村稍远的水质并取样。上课时,大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有哪些用途?我们怎样保护它”。这些问题的探究都是利用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亲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增强了学生节约用水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珍惜资源,热爱家乡的情感。又如,秸秆焚烧的探究、化肥的使用探究等都很好的探究课题。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到大自然中去探究化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所面对的是生产生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大突破,恰当地开发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对于新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是其他活动(如完成课内习题)所不能代替的。
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为学患无疑,有疑则能进,小疑则小进,大疑获大进。”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学而无疑,则是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别是在直观教学、启发观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生的认识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步步紧扣,进一步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其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如,教学在单质碳这部分知识时,可提出“碳与氧气反应,氧气充足与氧气不充足时生成物一样吗”?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于回答,让学生去思考和同学间讨论,教师再小结碳与充足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与不充足的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使学生初步了解到物质从量变到质变的事实和进一步知道化学条件的重要性。
5.探索规律,提高兴趣
教学中通过挖掘知识的规律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单纯传授知识,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充分培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兴趣。
例如: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点,怎样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呢?在教材中曾三次讲到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H2 + CuO△ Cu + H2O
C + 2CuO 高温2Cu + CO2↑
CO + CuO△Cu + CO2
这些化学方程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H2、C、CO都是还原剂。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这是它们的联系。但是又有区别, C、CO还原CuO生成同样的产物CO2,但反应条件不同。方程式中CO2的状态前者标“↑ ”后者不标“↑”。通过这样的分析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防止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使学生在分析探索中产生了兴趣。
又如:讲原子结构示意图,把1-20号元素编成四句口诀形式。化合价难记、书写方程式易出错误,均编成口诀记忆。学生通过学中记、记中用、用中熟。达到口、脑、手并用。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趣。使学生感觉难中不难。
6.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严肃的学习态度,巩固兴趣
兴趣是努力的动机,而努力是兴趣的结果,因此,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严肃的学习态度。那么,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来说,怎样处理既保持兴趣又严格的训练的关系呢?
我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活动。如演示实验时让学生到讲台与老师合作,变演示为边讲边探究试。课上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等。这样,学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与此同时对他们进行实验技能、语言描述等能力的培养。
如在讲二氧化碳一节时,演示了CO2的性质实验后,提出实验问题:把空气、O2、H2、CO2分别集满在四个集气瓶中,如何用化学方法加以鉴别。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最后,由一名学生到台前做实验,当他用一支燃烧的木条分别对四个集气瓶进行检验时,同學都目不转睛地观察现象,效果很好。事实证明,当学习由兴趣到能力的升华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意志和严肃的态度。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给教学注入活力;师声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它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催化剂;会显著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