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创作空白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70533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创作文本常常会留有很多空白。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为读者提供了解释和想象的自由。因此,作为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对话的重要前提条件,读者首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创作空白。本文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角度,规划出如下几种创作空白类型。
  
  一、文本创作留有空白
  
  创作空白是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中有意或无意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的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有意空白是作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特意给读者留下的;无意空白则是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使得作家原欲表达的意象表达出来往往“言不尽意”,因为这种“言”和“意”的不相符合而形成的。伊瑟尔认为,“空白”指“文中悬而未决的可联系性”。它在阅读交流过程中起着核心调节功能。“空白”是作家“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但它并不是空无所有,并不导致创作文本的残损,而是文本中“看不见的结合点”,也是留给欣赏者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的“有形”通道。正是这种“通道”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文本创作中来,成为文本完成者。正如伊瑟尔所指出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例如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只有短短四行,文字朴实晓畅,可诗中展示的意境却无比开阔、深邃,绝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它之所以成为一首被人传诵不绝的名篇,就在于诗中预设了大量“空白”,深蕴着自然和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相对精神,给了读者思索与回味的广阔空间。
  
  二、善于发现文本创作空白
  
  如前所述,任何文本都存在创作空白。在提供足够的理解信息的前提下,文学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便愈能激起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活动才会成为真正的精神享受。反之,如果文本一切都清晰明了,几乎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事做,其结果将是难以避免的令人厌倦。
  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为读者提供了解释和想象的自由。读者在阅读时,如果不用想象和理解将文本中不确定的部分加以确定,将各个层面上的空白加以填补,他的阅读将很难进行下去。因此,作为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对话的重要前提条件,读者首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创作空白。从创作经验来说,文本的意义空白是不可穷尽的。但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大略规划出几种创作空白类型:
  (1)语义空白
  指由于双关、借代、类比等手法运用带来的表义上的不确定性。如鲁迅小说《药》的“茶客谈夏瑜”情节中,谈到夏瑜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认为:“阿义可怜?疯话!”这里,夏瑜所说的“可怜”与茶客们所理解的“可怜”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又如话剧《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决定实行兵谏迫蒋抗日,张学良下令某团长活捉蒋介石。张问道:“你怕吗?”团长答:“我怕。”张、杨为之愕然,观众也感到扫兴。张接着问:“你怕什么?”团长答:“我怕张副司令虎头蛇尾中途变卦。”张、杨大喜,观众疑团尽释。这段对话中的一个“怕”字给读者留下语义上的空白,造成了悬念,团长最后的回答使人产生“豁然开朗”的阅读愉悦感。这两例都是由实词运用带来的语义空白。虚词运用同样可以产生空白效果,如《藤野先生》的首句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莫泊桑《项链》的首句是“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两个“也”字,分别于全文一开首便给读者留下了语义空白:作者这样说,是相对于哪里或什么人而言的呢?或者说,作者暗藏的参照物在什么地方呢?这个空白激发了阅读期待的形成,读者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对此加以理解,并在后续阅读中继续思考,逐步获得验证。
  (2)句法空白
  指由于对语言的习惯性常规的有意破坏或反拨产生出的句法上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通常采用成分倒装、内容省略、矛盾搭配、反义对举、标点变用等手法使语言形式达到不同常规的陌生化,以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读者“感觉的难度和长度”。例如鲁迅的《祝福》中四婶所说的:“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主谓倒装的一句,远比她先前所说的“祥林嫂,你放着罢”蕴含着更丰富的内涵。再如《红楼梦》中写林黛玉死时,说“宝玉你好……”宝玉“好”什么?作者没说,只是用省略号故意留出句法上的空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听说柔石等二十三人惨遭杀害之后,作者只用了一句“原来如此!……”以省略号暗含无尽的内容,促使读者更深入地想象、体会作者此时无比复杂的情感。又如《孔乙己》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用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来说同一件事,这个创作空白激发读者对小说主人公的人生和命运作更进一步的探究。又如《永远的蝴蝶》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蝴蝶”前加上看似多余的逗号,这个空白引导读者仔细体会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意境空白
  指由于预设、中断或隐喻、象征等创作技巧的运用带来的文学作品整体命意或艺术境界上的空白。在小说、散文等作品中,预设和中断是常用的手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预设了他写作时的心境,探究这个空白,是读者理解全篇思想感情的重要基础。小说《项链》的结尾可以看作是中断法运用的经典。路瓦栽夫人以十年的劳苦艰辛偿还了三万六千法郎的债务,正想与老朋友分享自己的欣慰的时候,佛来思节夫人说:“可是我那一串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至此,作者的叙述戛然而止。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也大多以类似的手法结尾。这种在情节出人意料之处中断叙述留下的空白,设置了悬念,给读者展开联想想象,思考人物命运,理解小说主题留下的巨大空间,也为读者续写文本、进行二次创作预留了良好的机会。
  诗歌等文学作品则讲究言外之旨、意外之象与韵外之致,因此常用隐蔽、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来造成意境上的空白。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中并没有出现直接的抒情主人公,但读者却可以感受到一个依恋自然、以山为友的孤独者的存在,这就是诗中隐形的“我”。再如舒婷的《致橡树》中,从“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等衬托物,到作为主体的橡树和木棉,都已不再是自然物,诗人经过转换提升和审美变形,将它们组成了一个隐喻结构,以此来宣告现代女性庄严的爱情誓词。又如对鲁迅杂文《拿来主义》的题旨,历来的统编教材的阅读提示都认为是表明了作者对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但有读者却有理有据地分析了这篇杂文旨在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向外国学习。这种争论主要源自对文中“大宅子”的整体比喻带来的意义空白的不同理解。
  总之,文本的创作空白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桥梁。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阅读期待,诱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文本中的空白逐渐得到填补,文本的意义才得以建构和生成。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对话论》 王尚文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版
  2.《语文课读解学》 蒋成瑀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3.《文本·对话与人文》 (俄)巴赫金著 白春仁等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4.《论文本—读者的交流与对话》 金元浦 《晋阳学刊》 1995年第3期
  5.《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 田卫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2期
  6.《接受理论和阅读教学》 赵炳庭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3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教育家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进行着一场多层面、多向度的对话过程,“师—生”、“生—生”、“学生—文本”、“语文—生活”之间的对话,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结构,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地位的民主平等,心灵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让对话引领语文课堂,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懂得‘独白’,……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初步的显现,描写宝玉第一次与黛玉见面的场景极为精彩:  (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这就注定语文教学应当指涉人的灵魂,应当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语文教育专家谢象贤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只有在它不仅对智慧发生作用,而且同时于心灵和情思也发生作用时,语文教学才能对学生发生真正的影响作用。”这是非常有益的忠告。可以说,灵性是语文教学中赖以生存的根基。但是许多时候,语文教学往往直接指向功利,给予学生的不是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不能开阔学生生活视野,提升人
为研究玉米胚芽油的辅助降血脂作用,将162名高脂血症志愿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等3组,其中,试验组采用玉米胚芽油替代午餐、晚餐烹调用油(每餐10ml);阳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