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数的牵力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87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19日,我奉长沙博物馆之诚邀,返湘弄斧,首次在岳麓山的对岸开讲。按理,我应专心致志地投入每一个讲座的全过程,尊重每一位听众。此时此刻,我却一边抛砖,一边忍不住遥想湘江对岸,有点分心。这也难怪,我的本科母校湖南师大就坐落于那边的山脚。“游子昂头,云麓宫中吹浩气;楚天依旧,定王台下涌江流。”这是我当晚题赠美籍友人之联句,亦不失为湘水余波的一份坦诚自白。
  唯其如此,离湘那天,我还是挤出时间,转道二里半,走进那一片热土。午餐由师大出版社社长、已故史学名家林增平先生的研究生黄林博士主宴,师大校友总会会长杨玲师妹与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孔春辉博士等陪坐,湖南人民出版社老社长、当年第一本拙著的责任编辑李建国先生到场举杯,其乐融融。
  席间无心插柳,静听东道主谈起林增平先生基金会的捐款情况,还说它已受捐一年,闻之欣慰,却又暗添歉疚。2018年10月师大八十周年校庆期间,我与北美校友会《故园的背影》一书的作者代表一行九人返校同庆,还转身走进历史文化学院的分场,将《故园的背影》一书面呈林师母,却没听说以林师名讳挂牌的基金会正在推出。我连忙请教有关捐款途径,还有,我只是享受过林先生教泽的本科毕业生,该捐多少合适,我的捐额还不宜超过他老人家的硕、博弟子,以免“喧宾夺主”。春辉书记不假思索地答曰:“您捐一万就可以了。”黄林等师友均无异议,我就记住此数,举杯回敬一轮之后,退席赶路。我事后方知,书记说的“捐一万”,原来就是林门硕、博嫡传中所捐之高额,但我只想避免感恩有亏。
  坐在G1304返沪的高铁上,车厢的暖气驱走深秋的凉风,撩起微醺的快意,我再请热心的邻座指点支付宝的手机转账程序。高铁上的电信却不管捐款者的心切,有些傲慢,下载与发送都不顺利。及至万元捐款发送成功,高铁的脚步锁定在杭州东站。杭州,那是我当年揣着湖南师院的本科毕业证书举家东移的第一站。耀眼的站牌仿佛在提醒我,倘若仅捐万元整数,似有“计划经济”一刀切之嫌,就像简单化的历史分期,不足以体现个性化的真诚与生动,可否把本科时代与林先生的指导有关的稿费折算出来,加点尾数?倘若林师泉下有知,他也会高兴的。席间就听说,任职于北大的本科同窗欧阳哲生教授也加了一些尾数。
  循此思路,想起负笈岳麓期间,曾经获得五宗润笔之资,其中两宗出自林先生的修改把关,甚至约稿,共四十六元。估计如今的物价已上涨近十倍,若以两笔稿费的十倍作为捐款,我拟再加四百六十元,作为尾数寄出。无奈支付宝的每日转账额度以万元为限,还需次日再汇。
  第二天上午,我将这四百六十元尾数附送之后,思绪连绵。仔细一想,还有一笔稿费与林先生的提携有关,那篇由林师斧正和发表的学术处女作在我毕业之后还收进他主编的某书,亦付稿费,可能不低于母校学报的稿费,也应该算进来。还有,杨玲师妹开玩笑说:“五分钱一个的馒头现在涨到了一元”,如今的物价不止十倍,应为二十倍。经此提醒,我才想起当年的馒头可能还不到五分钱一个,如今的物价何止二十倍。我请春辉书记大致估计一下那个时代与今天的物价之比,我再补寄。春辉书记复曰:杨玲“策”人很有水平,意思到了就行。
  饮泉之思,确乎只能意思意思,我的这点捐款就不过是一份感恩情结的自我排解与救赎而已。但对我来说,补捐的这个尾数倒是蕴含一份质朴的牵力,关乎我大学生涯的记忆块茎。
  遥想当年,大江南北公开发行的报刊屈指可数,本科学子能把专业习作连同姓名变成铅字,既是同窗称羡的殊荣,更是在历史的误会中瞎撞史学如我者捡到的甜果,稿费之多寡并不重要。我的中学年代连历史课都在狠批帝王将相的声浪中取消殆尽,历史系的本科四年充其量是我的历史速成班,史学研究却需要長途跋涉,我竟敢把近代史的浅显心得拿出来发表,白纸黑字俱在,如此“弯道超车”之忌,一想起来就会赧颜。然而,正是这样的浅显心得,却无不倾注着蜚声中外的史家林先生的心血,还有王师永康先生、陶师懋炳先生、文师元珏先生等不嫌浅陋地斧正,还被推荐出席本校和全省首届大学生学术论文报告会,甚至获奖。
  毕业辞行时,林师赠我一套由他和章开沅先生合编的《辛亥革命史论文集》,还说:“我大学期间还没发表过论文,你已有了好的开头,坚持下去,会有结果的。”一代名家之于后学的慰勉,就是这么几句家常话,和风化雨。返乡两年后,我想从益阳老家调出,林先生请湖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慎之先生接纳,杨公有点为难,说:“我们要进研究生。”平时话语不多的林师却回复一句:“郭世佑虽然不是研究生,但他可以研究。”说得杨公只好让步,如实通报当年的进人指标已用完,来年一定争取。
  说到这里,想起近期所见“林增平基金项目介绍”之文本,内称林公“天资普通,全凭勤奋刻苦”,不忍不言。愚意以为,“天资普通”之说貌似公允,实乃与事实乖隔,此说至少也无助于体现对林增平先生与“林增平基金项目”的敬重。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记录,绝大多数学术大家与成就非凡者都不是依赖个人的天资,日常的勤勉也是非常重要的,并非只有林增平先生是如此。二战时期杰出的英国政治家W·丘吉尔的天资应该不低,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能奉献的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伟大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也强调,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不乏学术禁区,稍不留意就会触雷。除开历次政治运动的灾难不论,林先生的近代史研究一直走在全国同行之前列,尤当“文革”结束之后是如此,这恐怕也是需要一些智慧的。哲学与文学界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浪潮中解放思想,高歌猛进,与死人对话的史学界却有些滞后,乍暖还寒。然而,在1978级本科生中国近代史基础课程里,林增平先生布置的课堂讨论题就是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问题,那正是史学界争论正酣的前沿课题,“润物细无声”。他在组织学生讨论此题时,自己已在《历史研究》1979年第十期审慎而不无挑战性地发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一文。在我的印象里,湖南师院历史系的师长在《历史研究》发表论文,林老师是第一个,他却在课堂只字不提自己的相关成果,以免学生先入为主,影响独立思考,只给学生开列其他学者的论文篇目。与此同时,林师还在投入关于洋务派、洋务运动、早期官僚资产阶级、近代资产阶级等问题的系统研究,继续发表在《历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受到学界同行的高度重视。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在他相继兼任系主任、副院长乃至院长、校长等繁重职务时完成的。就凭这一点,说他“勤奋刻苦”肯定也没错,但如果断言他的“天资普通”、“全凭勤奋刻苦”,这样的褒奖就未免隔靴搔痒了。   毋庸讳言,任何专业的学术才情很难整齐划一,个人强项之侧重与个性特征必然迥异。林先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平素话语不多,顶着“三家村”、“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接连挨整之后的话语再减,但他并不缺少一以贯之的心知肚明,还时常在师友小圈来点幽默,要言不烦,著述的文辞更是精准而典雅,条理清晰,他的书面表达能力远在二里半的多数师长与中国历史学的多数同行之上。不唯如此,他是能将史料与史论携手、微观与宏观并进的少数史学大家之一。凡此种种,与其说林师“天资普通”,还不如说他是“大智若愚”的岳麓版更确切。诚如林先生的合作者章开沅先生之高足马敏教授所论:“在当今中国学界中,林、章二公可谓推心置腹、亲密合作的典范。无论从史学见解和人品风范而论,二人均非常接近,当然其史学风格又各具特色。相比较而言,林先生似更趋平稳、坚实,往往于平淡、细微处异峰突起;章则每每高屋建瓴,宏大酣畅,自成一格。两人合作,正好取长补短,相映成趣,一部备受中外学者赞许的三卷本《辛亥革命史》,正是二人珠联璧合的杰作,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马敏:《“流水不争先”——追念史家林增平先生》,《读书》1996年第六期)
  我在迁离益阳故园时,基于一个三代五口之家的住房之需,就没静候湖南社科院的进人指标,选择了林先生兼任顾问的湖南第二师范学院筹建处,移居湘潭,但林先生那句“他可以研究”,让我不敢懈怠,始终骄傲不起来。旅潭八年之后,林师撒手尘寰,我奉钱塘师友之东召,借“人才引进”之名,举家转迁西子湖畔,我的家当依然只是岳麓山的本科文凭。我无法淡视如同胎记的这个“大学第一学历”,铭记山泉。
  难忘数年前,素未谋面的湖南师大党委书记张国骥教授借助于手机短信,以读者的身份与学人的质朴自报家门,屈尊诚邀返校弄斧,驱车接机的女士特別细心,垂询此行还想到哪里走走,尽可提出。我说:我想拜见林增平先生的夫人林师母;当年上门请教时,师母就没少开门,还热情倒茶,还端糖果、糕点;据说她不住在长沙城区,上次返湘时,就没找到。不意该女士既没听说过林师母,也不熟悉林先生,我就像呵护家底一样,毛遂自荐地扮演起诤友来,连珠炮似的提醒她:你也是学文科的,本科与研究生学业都在师大完成,然后留校,你的专业与导师的课堂可能也绕不过林先生的研究成果,不应该不知道林先生,此其一;其二,林先生不是一般的文科教授,他是湖南师大乃至湖南全省第一个文科博士点的创建者,不应该不知道;其三,林先生担任过师院院长和师大校长,学院改成大学,还是在他的任期之内完成的,你们应该比我更重视校史,也应该知道他……
  每年的12月27日来临时,我都会记得,这是我的本科师长林增平先生的忌日。就是二十七年前的那个上午,我也惦记着已经病危的林先生,把祝福新年的信函投入湘潭火车站附近的邮筒,手持上海前辈丁日初先生的特邀电报,转身登上72次列车。此行将与北京学者杨天石先生一道,作为外地嘉宾,出席丁先生与上海中山学社主办的小型研讨会。讵料次日抵沪时,与黄浦江的寒风一同削面而来的,就是林师永逝之凶讯。那一刻,我很难忍住泪水,暗自神伤:大度犹容五车富,宗师一去半山空。
  稽古乏力,岳麓有碑。师宗伟岸,来者当追。
其他文献
哈钦斯(Robert M. Hutchins)的名字,国内教育界不会陌生。早在1985年,田乃钊就写过《“伟大的会话”——哈钦斯和他主编的〈西方世界伟大著作〉》一文,此后陆续有论者评述哈钦斯的教育改革,对其“学习型社会”与“通识教育”思想尤多关注。作为教育家的哈钦斯一生最重要的莫过于1929年至1950年主政芝加哥大学这二十年,而对他这一时期介绍最为详细丰富的要属麦克尼尔(William H. M
“彩绘的玻璃窗,装饰着哥特式教堂,谁谁谁弹一段,一段流浪忧伤,顺着琴声方向,看见蔷薇依附十八世纪的油画上。”没错,这是方文山作词的《布拉格广场》。一个不真实的布拉格,被传唱了很多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布拉格应该就是这样的。中国人不应对布拉格陌生,因为捷克的许多作家让中国人铭记终生。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讲,彩绘玻璃、喷泉、大教堂,变成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布拉格风情。  但真实的布拉格似乎却不完全是这样的
陶澍与左宗棠这对年龄相差三十三岁的朋友,从“忘年交”到结为儿女亲家,殷勤寄望,相互成全,过程完全是一部写实版的传奇。  道光十五年(1835),陶澍从胡林翼口中第一次听说左宗棠其人,对他作了间接了解,有了些许零碎印象。如果没有后来的见面,陶澍不会轻易肯定左宗棠。  陶澍约见左宗棠,一则出于胡林翼的举荐,二则被左宗棠过人的文才打动了。  举人左宗棠与两江总督陶澍第一次见面,时间是1837年,地点在湖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著作的新编全集——《船山全书》,由湖南岳麓书社于1996年全部出齐后,又经八年时间的修订完善,使之真正成为了船山著作出版史上内容最为完备且精编精校的版本。这部全集共十六册,一千零三十九万字,其中第一到十五册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共收录船山著作七十三种,三百七十余卷。第十六册为附录,收船山传记、年谱及有关杂录等研究资料。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
《寻归荒野》、《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是程虹先生两部关于英美自然文学的专著,读后我感触很深,也颇受启发。  通过程先生对自然文学作家贝斯顿的介绍,我们知道迁移不仅发生在鸟类生活中,也发生在鱼类的生活中。贝斯顿观察到,每年四月份,一种灰鲱鱼会离开大海,游到位于马萨诸塞州韦茅斯的一条小溪中,在一个淡水的池塘中产卵。产卵后,雄鱼和雌鱼越过堤坝,重新回到大海,而这些在小池塘里的小鲱鱼也在十个月或一
一  《永嘉室杂文》是台湾大学教授郑骞先生晚年自己编定的一部“小品随笔合集”,收录了他从1940年代初期至1980年代末期五十年间的“杂文、序跋、演讲六十余篇”。但文集于1992年由台北洪范书店出版时,先生已经去世。1998年3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的简体字版,大陆读者能够读到的一般应该是这个版本。  孤陋寡闻,郑骞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字,初看书名颇有古典气息,几乎以为作者是清末民初时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周年,七十年来虽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却几乎没有间断过。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的现状,乌克兰危机,还有安倍上台后的日本,都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丘吉尔曾经说二战是“并非不可避免的战争”,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造成几千万人丧生,这样惨痛的悲剧,一已为多,其可再乎?不记取那次“并非不可避免的战争”的教训,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  中国读书人
浩浩长江,就在脚下滚流。眼前烟雨迷蒙,打着伞也是上下濡湿,却一点不减我的游兴,反似为我的龟山古琴台之行,拉开一幕雨气氤氲的布景。  千秋烟景烘托下的汉阳龟山古琴台,确似历史高台上由岁月精心装点的一件道具——古意盎然又新旧驳杂,屡毁屡建却似真若幻。我穿过滴着雨珠的古柏新松,雨帘中的青砖黛瓦、铭文碑刻,仿佛全是被淡墨洗染过的,疏密深浅,一派郁深幽黑。此地,果真就是两千多年前俞伯牙与钟子期相遇相知之处么
研究世界华文文学,最迫切需要的是入门书,入门书又莫过于工具书,而工具书中的“年鉴”,大陆没有,台、港、澳没有,在海外同样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的编撰,我在多次会议上呼吁过,可一直杳如黄鹤。汕头大学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委托我编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这是一个创举,是一项攸关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大事,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史上也算得上是空谷足音。  作为一门学科,理应愈来愈重视史
追溯起来,齐鲁大学的前身是1864年美国长老会在登州建立的文会馆。1917年,由济南共和医学堂、潍县广文学堂和青州神道学堂组成的齐鲁大学正式在济南组建,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等。1931年底齐鲁大学核准立案,成为私立齐鲁大学,学校进入平稳发展期。到1936年秋,注册学生达到创纪录的五百六十七人,一直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前,是齐鲁大学发展黄金期,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有“南齐北燕”的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