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烟雨行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sds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浩浩长江,就在脚下滚流。眼前烟雨迷蒙,打着伞也是上下濡湿,却一点不减我的游兴,反似为我的龟山古琴台之行,拉开一幕雨气氤氲的布景。
  千秋烟景烘托下的汉阳龟山古琴台,确似历史高台上由岁月精心装点的一件道具——古意盎然又新旧驳杂,屡毁屡建却似真若幻。我穿过滴着雨珠的古柏新松,雨帘中的青砖黛瓦、铭文碑刻,仿佛全是被淡墨洗染过的,疏密深浅,一派郁深幽黑。此地,果真就是两千多年前俞伯牙与钟子期相遇相知之处么?地上的石板青苔,黄紫落叶,可还残留着丝毫伯牙、子期的足印气息?多少年来,我都痴迷于这个铭传千古的知音相遇故事,今日,不顾友人的劝阻,终于了了我一个夙愿。
  关于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古来各方典籍多有记载,《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说苑·尊贤》、《风俗通义·声音》、《文心雕龙·知音》、《琴史》以及历代诗词歌赋戏文等都有或详或略的言述歌咏;其中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以话本小说的方式加以细节、情境的铺染,因而成为此一历史传奇的坊间定本。细查资料,原来在山东泰山、浙江海盐、安徽蚌埠、江苏常州等地,都有类似的传说在当地流传,甚至武汉蔡甸马鞍山下有钟子期墓,安徽凤阳马鞍山也有一座钟子期墓,并且也都各自流传有自,这些只能说明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之广被四域,牵动世代人心。
  或许,我们还是先回到典籍的源头,重温一下传奇的本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本味》)
  苍烟袅袅,斜风细雨不住。眼前的琴台轮廓在雨中恍惚,一若影像模糊、被岁月划上痕痕道道的黑白默片。我慢慢步上台阶,浏览着形制古旧的琴台石碑上的碑文,轻抚着雨水打湿的、四壁嵌着伯牙子期浮雕的栏杆。据《皇宋书录》,此古琴台建筑,北宋时已有之,而在清嘉庆年间扩容重建。遥想着两千余载前风烟萦绕的春秋当年,晋国上大夫俞伯牙抚琴在此——巍巍乎高山兮汤汤乎流水;与楚地隐士樵夫钟子期相遇相知亦在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翌年中秋伯牙携琴赴约再聚,却蓦地惊闻子期病殁仍在此——那种种样样铭心彻骨的相知之喜、相失之悲,果真历百载千年的风霜雨露而凝聚于此、板结于此啊!
  我的脚步沉缓下来。眼前幽幽千古,雨洗风抚,心境也渐渐变得澄静下来。荀子《劝学篇》曾言:“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伯牙弹琴,连低头吃草的群马都会仰头聆听。此一刻,颔首细聆,疏疏雨声中,可是隐隐传来了《高山》、《流水》那悠悠的琴音?头顶乌云厚重,似有远雷滚荡,那可是伯牙在子期墓前碎琴绝弦、仰天悲鸣的古远回响?本来,相遇,就是没有错过;骤逝,这错过就太惨烈了。“士为知己者死。”少时不懂:为何成为知己,就要生死与共?年长后才明白:“知己”二字,不是任何人都当得起的。《文心雕龙·知音》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杜甫《南征》诗曰:“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岳飞《小重山》诗曰:“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可见,人求知己,知音难觅,竟是一个千古难题,也是千古士人的追思顽念。所以这古琴台的苔迹屐痕,高情余韵,才让人如此低徊不已,陡生慕古思古追古之幽情啊!
  对此,我亦别有怀抱也。
  我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传统家庭,父爱母爱,在革命年代贫寒多子的环境中,本就显得稀疏淡薄;自小离家,从十二岁那年赴远地住寄宿学校后,就成了家里“永远的出门人”。十五岁上山下乡,天涯海角一去十年;大学刚一毕业便负笈西行,学成归国后又京师任事,几经时潮血火的惊涛跌宕,从此海国漂流,客籍西域,更成了家国乡土的“永远的异乡人”。反顾人生来路,我很早就发现:这大半辈子,自己与朋友的相处,远多于与亲人的相处。人生路上陪伴着我的友情,每每多于亲情——“文革”批斗的凄风惨雨中那一坂坂护卫的肩膀,乡居油灯下那一本本并首共读的残缺书页,无涯黑夜里那一注注信任的目光,车站码头上那一双双紧握的粗手暖手……无论“土插队”、“洋插队”,是风雨如磐或是丽日蓝天,是离合悲欢还是得失哀乐,朋友,总是朋友随时伴随着我,环拥着我,熨慰着我。所以我常说,是朋友塑造了我的人生;是多于亲情的友情,予我以生命动能与尘世温热。这,正是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的知音相遇故事里,那种无关乎功名、势利,只在乎山水清音相闻相照的澡雪情怀,那种可以为知音知己毁琴绝弦的刚烈侠义,会如此深久地打动我、震慑我的地方。
  雨幕垂帘的知音树,巨伞一般遮笼着琴台的高宇低檐。像是头顶凝聚的一团岁月的浓墨,濡染着彤云密布的天空;滴沥滴落的,竟是千古文墨的斑斑印迹,隐隐馨香……伯牙亭,子期亭,印心石屋,琴台画廊、碑廊……我在时而淅沥时而滂沱的雨声穿梭游赏,忘情亦忘言,似乎默默地只想听雨话、听风吟,与自己对心,与古人对话。雨伞早已不管用,飘飞的雨丝雨滴一若古人的声口余音,穿透时光雾障,轻抚着我也湿润着我。
  忽然想起,钱钟书先生好些关于友情和友谊的絮语:“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渗透了你身心的愉快。沒有这种愉快,随你如何直谅多闻,也不会有友谊。”又曰:“在我一知半解的几国语言里,没有比中国古语所谓‘素交’更能表达友谊的骨髓。一个‘素’字把纯洁质朴的交情的本体,形容尽致。素是一切颜色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颜色的调和,像白日包含七色。真正的交情,看来像素淡,自有超越生死的厚谊。”(钱钟书《谈交友》)
  “超越生死的厚谊”的浓烈,却以“君子之交淡于水”的“素交”方式呈现;无关乎世俗生计利害的相知相交,却要以“士为知己者死”的绝弦碎琴的决绝方式完成——这浓淡之间、生死之间的辩证法,正是伯牙、子期的故事昭告我们的啊。所以人们常说:爱情是酒,友情是茶。如果再延伸:亲情,则是衣食米饭。黄山谷的《茶词》说得最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以交友比吃茶,可谓确当之喻。说起来,亲情是无以选择的,所以它是饭食,是不言自明的生命存活的基本。酒茶,则是自斟自酌的产物。酒,以醉人为力;茶,则以沁心作本。酒乃高温蒸馏过的琼浆玉液,茶则为饱孕山林风露的甘泉清水。水,清淡无闻却不可或缺,一若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之,爱情,浓醇若酒的世间爱情,是排他的占有的,每会因人欲的迷乱、势利的诱惑或时空的损耗而因爱生恨,变质变味;友情,清淡若水若茶的友情,却是收纳包容的,因之无关乎得失利害而弥久常新——虽然也会有利障,有背叛,但真正的友情,常常有着比爱情更加细水长流而绵长恒久的生命力。呵呵,这么说来,敝言敝论,一似贬“酒”而褒“茶”,抑“爱情”而扬“友情”哩,哈,这龟山琴台之行,难道竟让我这一本来笃信“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爱情至上主义”者,一经楚天风露之沐浴,便“沦为”“友情至上主义”者了么?   碑廊前,我一再为清道光年间宋湘的“竹叶书”狂草驻足流连。“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当代学贤饶宗颐,曾为此法书佳作生出豪兴感慨:“想见兴酣落墨,俨欲槌碎黄鹤楼踢倒鹦鹉洲也。”(见饶宗颐《琴台铭》)我则在那一若疾风中劲舞飘飞的笔墨中,凝神于“万古”、“千秋”二词而沉吟良久。为什么伯牙、子期这个一天相知而一年相离的故事,竟可担得起这“万古”、“千秋”之名?这是一种什么样神异的时间尺度?何以英语里“soul mate”(灵魂伴侣)一语,本可与“知音”、“知己”通译却大异其趣(“soul mate”在英语日常使用中,一般仅指有性爱关系的爱人),莫非人性共有的关于“友谊”、“友情”的释义,也有华洋、中西之别么?
  记得在耶鲁课堂上,每次给学生讲述中国成语“相濡以沫”,讲到庄周寓言里那两条涸澈之鱼,倚靠彼此的唇沫微温而得以存活的故事,每每让美国学生激动感慨不已(甚至有学生为此而盈泪课堂),他们惊叹:中文实在太高妙精美了!一个“friendship”(友谊)或“help each other in the crisis”(在危机中互相帮助)的英语释义,怎么能表达清楚如此深刻、动人的中文意蕴和精神?当我引导他们循此成语,进一步追溯剖析中国传统道德里那个“义”字之重——何以“义重如山”、“义薄云天”?何谓“肝胆相照”和“为朋友两肋插刀”?又何谓“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每一回,借着解说“相濡以沫”,我给他们讲述起这个春秋时代伯牙、子期知音相遇的故事,每讲到子期墓前伯牙绝弦碎琴的悲鸣,我总看见满堂学生,一个个肃然动容,眸子里有异光闪烁。他们啧啧感叹:西方话语系统中,似乎很少给予“友谊”、“友情”以如斯高言、如斯高位的!可是,当我细述“不若相忘于江湖”——这种“友情”与“诚信”生死扭结的意蕴,这种超越世俗功利、可以为友情友谊付出生命代价却又可以“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相忘于江湖”,其温情与刚烈、决绝与洒脱,他们似乎闻所未闻,却又一似蓦然面对巍巍青山,浩浩江海,令洋孩子们仰止生敬,钟情神往。
  德国哲学家汉斯·布鲁门伯格(Hans Blumenberg)在其《神話研究》一书中,曾提出过一个“幻体”(phantom body)的概念——(人类)“其对压力的回避,靠的则是树立某种与进化机制相对立的东西,比如幻体。这是他的文化领域,他的制度——也是他的神话”。他指出:故事传说经历数个世代的传述,往往变成传统、习俗,甚至法律和制度,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秩序和意义。其目的,正来自于人类传承的持久性需要。我们需要这个世界以某种方式而存在,而我们的故事就是这种方式的指路标。(引自2017年8月6日《纽约时报》中文版《我们为什么该追求生活的目标?》)——我当然知道,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故事,包括今天立在风雨中的这座古琴台,正是这样的“幻体”。其意义,并不在史料真实细节的考据(包括自古即有人质疑这古琴台地点之真实性),而在于它成为文明进化和人性提升的某种“指路标”。平时在课堂上,其实我很难有闲暇向耶鲁孩子们细细讲述——那些关于忠义大德的价值的绵远源流,关于“友情”、“友谊”千古流传的人事佳话。可是此一刻,微风细雨中,那一个个从史册画卷里走出来的凛凛面影、飒飒身姿,似乎倏忽之间,都从长江之畔这座被岁月风雨销蚀的古琴台上,翩翩序列起来,浮游过来了——
  由伯牙、子期的身影导引,管仲与鲍叔牙,程婴与公孙杵臼,刘备、关羽、张飞与诸葛亮,阮籍与嵇康并“竹林七贤”,李白与杜甫、贺知章及汪伦,欧阳修与苏轼及“苏门四学士”,文天祥与张千载,顾贞观与纳兰性德并吴兆骞,一直到鲁迅与瞿秋白,闻一多与李公朴,陈寅恪与吴宓……
  言必信,行必果;手足情重,心神相融;披肝沥胆,患难与共;志同道合,许国赴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是一道贯通中华文明血脉源流的浩然正气,那是一架跨越古今、贯通中西的文明彩虹,那是一座座彰显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和典范啊!
  步过那个挂满新旧“知音锁”的新建亭廊,我的脚步忽然停了下来。本来似乎一若各地旅游点常见的那种“爱情锁”、“同心锁”一样,单薄俗陋的亭子,透着浓烈的商业气息。我却蓦地对着眼前这些斑驳杂沓挂着、拥挤着的大小锁头,沉下心来,凝起神来。雨气滃濛中,那一个个色泽沉暗的大小锁头,倾着脑袋,滴着雨珠,并头相连,悬结成层层叠叠的锁之链。真情,哪怕微末俗拙,也是不可轻慢嘲笑的。“知音锁”,你可以嘲讽此乃“消费友情”的勾当,可细细想来:那每一个锁头,不正包含着结伴而来的友人的心志,才会成为诚心购置、甚至相对默默盟誓的仪式,挂到了这座简朴的亭子之上的么?其每一锁头每一钥匙,或都是世俗的,微末的,不足道的,但它们锁结着的,何尝不是一如当初伯牙、子期相遇相知一般的,带着深深期许的,被千古咏赞的对于知音知己的执念和寄愿啊!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我轻轻吟诵起众多琴台咏诗中我最喜欢的王安石的《伯牙》诗句,心头却脱尽了诸般“孤绝”的悲情。放眼龟山古琴台托举着的浩渺楚天,远眺着那座烟雨迷茫处新挑起的琴台音乐厅,眼前成摞成串、似带着某种戏谑色彩的“知音锁”,倒仿佛一个个簇新的寓言:千载之下,鬼神莫疑——俞伯牙的朱弦,已经不单遇见了钟子期,更遇见了如我辈一样栉风沐雨而来的、如这些锁儿们一样成群结队而来的——千千万万在“高山流水”的传承清韵中,重新焕发人生的“深相知”了。
  浩浩长江仍在脚下滚淌。流水如斯,逝者如斯,千古不易。头顶密布的彤云,此时却又如水墨一般地晕染开了。风消雨住,我步出古琴台的拱门,收起湿漉漉的雨伞,掠手抹去了脸颊上满盈的水珠。
其他文献
人穷而诗工,地穷而文富。富家翁在豪宅,难得写出豪诗;落魄人在天涯,常能写出天歌。常听老人言,某地是文化的沙漠——某地者,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恰是经济富区,文化为何却贫瘠呢?人贵而诗贱,地富而文穷?  不过有点怪,楼堂馆所,地穷的跟地富的,比不得;诗词歌赋,地穷的跟地富的,却有得一比。地穷的,也是怪死了,穿衣没裤裆,别人不会给你买一条;写诗做文章,豆腐白菜吃不上,劲火子老大,不用扬鞭自奋蹄。也许是,
美国小学入学年龄是六周岁。因小学学前班设在小学,所以满五周岁的孩子们也开始坐校车上小学学前班了。外孙两年级时参加全区两项考试。考卷拿回家后,我看看有趣也有意义,翻译一下。  第一个考试很简单,就一张纸,考试名为“Classroom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教室的权利和责任)”。这是直译,意思是在校学习的权利和责任。五项权利,五项责任,要你用红蓝两种不同颜色的铅笔区分
一  《张门才女》(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一书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历史学教授曼素恩关于十九世纪中国妇女史和家族史研究的一部力作,2007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入围桐山环太平洋文学奖(Kiriyama Pacific Rim Book Prize)非小说类。历经八年之久,中译本于2015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作者曼素恩教授
哈钦斯(Robert M. Hutchins)的名字,国内教育界不会陌生。早在1985年,田乃钊就写过《“伟大的会话”——哈钦斯和他主编的〈西方世界伟大著作〉》一文,此后陆续有论者评述哈钦斯的教育改革,对其“学习型社会”与“通识教育”思想尤多关注。作为教育家的哈钦斯一生最重要的莫过于1929年至1950年主政芝加哥大学这二十年,而对他这一时期介绍最为详细丰富的要属麦克尼尔(William H. M
“彩绘的玻璃窗,装饰着哥特式教堂,谁谁谁弹一段,一段流浪忧伤,顺着琴声方向,看见蔷薇依附十八世纪的油画上。”没错,这是方文山作词的《布拉格广场》。一个不真实的布拉格,被传唱了很多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布拉格应该就是这样的。中国人不应对布拉格陌生,因为捷克的许多作家让中国人铭记终生。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讲,彩绘玻璃、喷泉、大教堂,变成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布拉格风情。  但真实的布拉格似乎却不完全是这样的
陶澍与左宗棠这对年龄相差三十三岁的朋友,从“忘年交”到结为儿女亲家,殷勤寄望,相互成全,过程完全是一部写实版的传奇。  道光十五年(1835),陶澍从胡林翼口中第一次听说左宗棠其人,对他作了间接了解,有了些许零碎印象。如果没有后来的见面,陶澍不会轻易肯定左宗棠。  陶澍约见左宗棠,一则出于胡林翼的举荐,二则被左宗棠过人的文才打动了。  举人左宗棠与两江总督陶澍第一次见面,时间是1837年,地点在湖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著作的新编全集——《船山全书》,由湖南岳麓书社于1996年全部出齐后,又经八年时间的修订完善,使之真正成为了船山著作出版史上内容最为完备且精编精校的版本。这部全集共十六册,一千零三十九万字,其中第一到十五册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共收录船山著作七十三种,三百七十余卷。第十六册为附录,收船山传记、年谱及有关杂录等研究资料。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
《寻归荒野》、《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是程虹先生两部关于英美自然文学的专著,读后我感触很深,也颇受启发。  通过程先生对自然文学作家贝斯顿的介绍,我们知道迁移不仅发生在鸟类生活中,也发生在鱼类的生活中。贝斯顿观察到,每年四月份,一种灰鲱鱼会离开大海,游到位于马萨诸塞州韦茅斯的一条小溪中,在一个淡水的池塘中产卵。产卵后,雄鱼和雌鱼越过堤坝,重新回到大海,而这些在小池塘里的小鲱鱼也在十个月或一
一  《永嘉室杂文》是台湾大学教授郑骞先生晚年自己编定的一部“小品随笔合集”,收录了他从1940年代初期至1980年代末期五十年间的“杂文、序跋、演讲六十余篇”。但文集于1992年由台北洪范书店出版时,先生已经去世。1998年3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的简体字版,大陆读者能够读到的一般应该是这个版本。  孤陋寡闻,郑骞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字,初看书名颇有古典气息,几乎以为作者是清末民初时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周年,七十年来虽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却几乎没有间断过。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的现状,乌克兰危机,还有安倍上台后的日本,都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丘吉尔曾经说二战是“并非不可避免的战争”,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造成几千万人丧生,这样惨痛的悲剧,一已为多,其可再乎?不记取那次“并非不可避免的战争”的教训,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  中国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