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语文教师的指导、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意识以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水平。小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发挥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发展。下面笔者就此话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營造民主氛围
课堂上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外因,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教与学应该是平等、协调、和风细雨式的,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伙伴型关系。在小班教学中,由于学生数的减少,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师生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赏识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给孩子以尊重,那么师生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孩子就愿意和教师交流,学生就会增加自信,主动表现自己,教师便能更大程度地了解学生,有利于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沟通学生,这样,在课堂中学生便可能和教师一起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创设活动环境
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发挥与否是学生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确证的基础。学生有活动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的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的锻炼主体性的机会。
(1)学生有活动的时空。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服务者。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尤其如此。小学生是容易冲动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压抑学生的自发冲动,则必然导致学生按部就班,被动接受知识。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主动些,就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切切实实地去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并联系生活去体验,去感悟。
(2)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例如:在课堂上朗读、背诵课文,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背诵或不朗读、背诵;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或背诵,在朗读课文时,学生可以选择站着朗读或坐着朗读,学生也可以选择一个人朗读或与其他同学一起读。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
(3)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在“活动”促“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挖掘活动因素,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
A、游戏括动。这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满足游戏冲动的同时,他们的活动能力、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对知识实际意义的理解能力也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如“找朋友”游戏,在学习拼音、词语时都可以积极使用。
B、课堂表演活动。一般运用于有形象、有情节、语言生动的课堂教学中。例如学习《雨点》这课时,教师播放动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人作者描绘的情境,感受一点波纹也没有的池塘的平静,再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睡觉”的情境,从缓慢流淌的小溪,联想到平时饭后散步时悠闲自在,轻松自得的情境;从江河的水奔腾向前的姿态,联想到平时赛跑的样子-从小雨点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又被摔到浪底的情境,联想到“跳跃”的情境。朗读诗歌时,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边表演,激发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小雨点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并通过朗读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把自己也融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从而较好地认识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理解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种动态的本意。
c、朗读活动。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口替作者讲话,能更加真切地了解文章,能更深刻地体验作者表达的感情。朗读活动形式多样,可采用轮读、领读、自由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并展示其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无限的创新天地,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阅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我们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大胆鼓励,正确引导,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充分开发自己的语言思维,努力培养有个性化、主体性的创新意识,让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營造民主氛围
课堂上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外因,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教与学应该是平等、协调、和风细雨式的,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伙伴型关系。在小班教学中,由于学生数的减少,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师生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赏识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给孩子以尊重,那么师生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孩子就愿意和教师交流,学生就会增加自信,主动表现自己,教师便能更大程度地了解学生,有利于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沟通学生,这样,在课堂中学生便可能和教师一起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创设活动环境
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发挥与否是学生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确证的基础。学生有活动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的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的锻炼主体性的机会。
(1)学生有活动的时空。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服务者。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尤其如此。小学生是容易冲动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压抑学生的自发冲动,则必然导致学生按部就班,被动接受知识。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主动些,就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切切实实地去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并联系生活去体验,去感悟。
(2)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例如:在课堂上朗读、背诵课文,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背诵或不朗读、背诵;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或背诵,在朗读课文时,学生可以选择站着朗读或坐着朗读,学生也可以选择一个人朗读或与其他同学一起读。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
(3)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在“活动”促“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挖掘活动因素,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
A、游戏括动。这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满足游戏冲动的同时,他们的活动能力、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对知识实际意义的理解能力也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如“找朋友”游戏,在学习拼音、词语时都可以积极使用。
B、课堂表演活动。一般运用于有形象、有情节、语言生动的课堂教学中。例如学习《雨点》这课时,教师播放动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人作者描绘的情境,感受一点波纹也没有的池塘的平静,再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睡觉”的情境,从缓慢流淌的小溪,联想到平时饭后散步时悠闲自在,轻松自得的情境;从江河的水奔腾向前的姿态,联想到平时赛跑的样子-从小雨点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又被摔到浪底的情境,联想到“跳跃”的情境。朗读诗歌时,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边表演,激发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小雨点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并通过朗读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把自己也融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从而较好地认识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理解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种动态的本意。
c、朗读活动。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口替作者讲话,能更加真切地了解文章,能更深刻地体验作者表达的感情。朗读活动形式多样,可采用轮读、领读、自由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并展示其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无限的创新天地,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阅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我们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大胆鼓励,正确引导,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充分开发自己的语言思维,努力培养有个性化、主体性的创新意识,让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