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捐作品 义卖献爱心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a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是所有四川人,所有中国人,所有炎黄子孙都刻骨铭心的时刻——在汶川境内发生的高达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无情地摧毁了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座座城市、一个个乡村。无数有着同样方音的亲人瞬间再也没有机会和我们交谈,更多暂时脱离灾难的亲人正翘盼着我们伸出有力的大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所有人都行动起来,纷纷出钱出力。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再次为中华民族这个优秀民族的文化传统留下了一个足以彪炳千古的注脚。当地震所造成的灾难信息从一个个废墟上传到成都时,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行动起来,四川省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也行动起来,争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灾区人民做点实事。室馆办公会议决定,通过组织“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活动,以名家书画义卖的形式,将浓浓爱心送给灾区的同胞,告慰遇难者的魂灵,为中华民族这次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作出应有的贡献。
  十世班禅画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尼玛泽仁先生住家所在的都江堰聚源镇,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其所居房屋也有毁坏。他在得知文史馆要举办抗震救灾书画义卖活动的消息后,立即派女儿带着他捐献的作品驱车从都江堰赶来。
  92岁的老馆员、巴蜀诗书画研究会前会长岑学恭先生托人带来他的作品《一帆风顺》。
  馆员、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长邱笑秋先生,亲自驱车从龙泉到馆里来,捐出6幅作品。其内容正是他经常写生的卧龙、映秀等地地震前的旖旎风光。
  93岁的老馆员李中义先生,虽因避余震已移居乡下,也专门乘坐出租车到文史馆奉上4件书法作品,其情感人。
  82岁的老馆员、有“邵牡丹”之美誉的邵仲节先生,不顾身体不适,亦慷慨捐出12幅画作。
  82岁的老馆员祁博文先生则专门为义卖创作出4幅书画。
  年近80的四川大学教授、馆员周浩然先生,身患多种疾病,多年来一直与病魔抗争,经济情况不太好,但仍为此次义卖特地书就“积贤成德”、“德赢天下”两件作品。
  馆员、四川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部委员侯开嘉先生捐出6件书法作品,馆员、省书协前副会长刘奇晋先生捐出7件书法作品,馆员江苹、谭昌镕、何崝、王世贵、罗世白、伍端、王明月、叶进康、汤荣新、李学仁、欧阳世俊、苏园、杨良、刘道容、覃俊儒等得知义卖消息后,也积极创作,纷纷捐出作品。
  四川省巴蜀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胡真来、姚叶红、魏学峰,会员张光海、潘锡仁、侯锡军、陈曼蓉、周先云、李晖等等,都及时地交来作品,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爱心。
  收到作品后,为保证义卖效果,机关工作人员与装裱单位密切合作,加班加点,赶在布展前完成了装裱工作。此次义卖,得到协办单位四川梦虎拍卖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其除了无偿提供场地外,还派相关人员配合工作。协办单位华夏艺术网除在其网站上发布义卖消息外,亦义购了4件作品,献上爱心。
  历时三天的义卖,除企业外,尚有不少观众到场义购。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也慷慨认购,奉献爱心。
  此次义卖,共收到书画作品215件,合得义卖款项45.3万元,已于5月31日下午移交省财政厅,用于重灾区北川县一所农村小学的重建。这次活动又一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品格,展示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其他文献
2006年5月25日—29日,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四川海峡两岸书画展”在成都四川省美术馆隆重推出。它成为当前推进四川与台湾地区文化艺术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次书画展共展出作品160件(四川120件,台湾40件),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书画爱好者高度评价。此次展览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书法、绘画同时展示,有竖的、有横的;大的八尺上下,小的斗方大小,但经匠心布置,使各幅作品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
期刊
薛涛诗专集《锦江集》五卷,只在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始见著录。该志撰于公元1155年,当为宋人所辑部分遗诗。而后,此集即佚,仅在约与晁公武同时的章渊的《槁简赘笔》中有记载:涛“八九岁知声律,暮年居浣花溪,有诗五百首”,似是《锦江集》的诗数。涛约生于公元770年,卒于832年(从张蓬舟先生说),享年63岁,从及笄到卒年,约有50年。如此,涛每年才写10首诗,是不是少了点!不过,南宋洪迈辑录《万首
期刊
大熊猫,也叫大猫熊,主产于我国四川省,是举世瞩目的世界级珍贵稀有动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熊猫多次作为国礼送往国外。据专家统计,仅在1957年至1982年的26年间,我国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这些大熊猫绝大部分来自四川。其中,作为国礼走出国门最有名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送给美国的大熊猫玲玲、兴兴。两只大熊猫到美国后,在华盛顿动物园定居,1972年也因此被美国民众称为“熊猫年
期刊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一个美好的社会愿望,也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新形势而提出的一个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
期刊
有位诗人每天能写二十首诗,某口与人口角冲突,二人揎拳捋袖,唾沫横飞,势均力敌,难分胜负。对方忽出狠语:“本人今天奉陪到底,我不怕你——只要你先生不写诗!”哗!围观者捧腹大笑,诗人面红耳赤败下阵来……文界诗坛中误己误人而矢志不渝者,何其多也。流沙河写诗大半辈子,尔后声称自己黔驴技穷,不写诗十多年;但据我所知,却还从未遭人如此嘲瞻过呢!  “学贵常,又贵新”(祝允明),他不写诗而著文,或是明智之举。本
期刊
美廓尔  ■达迻    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和新词语藏文翻译规范委员会办公室行文宣称,今后藏文书面语、广播电视用语和公共场所标识用语,都用“美廓尔”来表述“火车”一词。  这既是火车真正进入西藏社会生活的象征,又是藏语文在新时代发展的标志。  《藏语简志》和《藏汉词典》记载:      原子笔  ■文钞公    抗战胜利后,美国人雷诺驾机来上海,声称将赴积石山探险。但他在与沪商配合大量推销不
期刊
著名作家叶圣陶(1890-1988)和徐迟(1914-1996)先后在西安看过一回陕西皮影戏,均深受感动,各自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徐迟观戏在前,时为1946年3月,文章题为《回首可怜歌舞地——西安梦游》,发表在1946年7月16日出版的《清明》杂志第3号上。不知何故,徐迟生前亲自编辑的《徐迟文集》未收此文。叶圣陶观戏在后,时为1953年,文章题为《在西安看的戏》,收入作者于新中国成立后所写的第
期刊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语出《豳风·鸱鹗》。此三句系模拟小鸟口吻,大意讲,趁着天气还没有下连绵阴雨,赶,陕去啄剥桑树根来修补好住房(鸟巢)的窗子和门户。绸缪,为紧密缠缚之意(《唐风,绸缪》有“绸缪束薪”),引申为修补、修缮。以后,此三句渐脱化为“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或预防。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语出《小雅·棠棣》。大意讲,兄弟尽管在家里不和睦,但却能够一致抵御
期刊
《浮生六记》是清代苏州沈复的生活纪实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学者的推崇,并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此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杨引传于同治末年(1874年)前发现只有头四卷的《浮生六记》手抄残本,遂于光绪三年(1877年)翻印流传。1936年,世界书局突然刊出六卷本的足本。其后,关于后两卷的真伪即聚讼不断,  世界书局足本前有
期刊
钟树梁教授是我尊敬的业师。  1956年我回成都22中教语文,初次拜见,听老师评课,此后实验教学改革,一直得到钟老师的具体指导。以后许多年参加研究教材,命题阅卷,都亲聆教导,屡屡请益。1963-1965年在进修学院听钟老传授古汉语和古典文学知识,深感收获极大,收益无穷,转以传授自己的学生,大家都终身不忘。1986年四川省楹联学会成立,敦聘钟老担任顾问。老师当时担任省市民进主委、政协副主席、成都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