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初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巧设新课导入、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把握知识结合点、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时事教学等方面粗浅地分析一下初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学生 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新课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的教学气氛,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兴趣,使其很快进入积极的求知意境。在导入课程的时候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表演导入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使他们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趣盎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本人在讲“友情的重要性”章节内容时,首先播放了《永远是朋友》歌曲,然后用快板的形式“我要说话啦,说一说友情的好处多…… ”学生听得哈哈大笑,使学生在轻快明了的歌声与快板词中,感受轻松学习氛围。这样的导入设计,烘托教学内容,创造轻松、主题明确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习兴趣
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即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培养坚强意志”一课时,本人联系霍金、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使学生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坚强意志的重要性,进而坚定培养坚强意志的决心和信心。在联系生活实例的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兴趣。可以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完成学习任务。
三、引入时事,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本带有时事性的综合教材,但因社会发展迅速,仍出现教材的一些内容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利用一些时政新闻材料,可以优化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填补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缺陷。利用时政材料,主要是指利用新闻报道和新闻图表资料。利用新闻报道辅助教学,就是将报刊、电视、广播上、互联网等报道的国内外重大时事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有选择地纳入课堂教学。我在讲授初三的《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一课时,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进行补充介绍,并向学生提出:“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样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了起来,开始认真阅读课本。这些新闻时政材料为教材注入了“新鲜血液”,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化了教学的效度。
四、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呆板的课程,如果再以一种索然无味的语言教学,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厌学。所以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通常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漫画等方式进行教学。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而好奇正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因素。如,笔者在进行“做情绪的主人 ”的教学时,讲到情绪与情趣的关系时,用漫画的形式、形象的比喻指导学生追求丰富情趣的生活,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另如许多笑话、漫画、格言警句、歇后语等,教师可信手拈来,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事半功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把握知识结合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如何使看似空洞、枯燥、教条的内容活起来,使学生乐思好学,这就需要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手段合理化的切入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若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师生关系”时,有的同学说“某某老师偏心”、“某某老师太严肃了”、“某某老师和我们关系不错”…… 同学的讨论已经明显偏离了“师生交往新观念”这一主题,但也反映出他们渴望改变和老师之间的不良关系。稍加思考之后,本人找到了切入点,及时提出“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这一观点,马上,大家的思路和讨论转移到了“师生沟通的方法”这一内容上来。这样,就把现象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切入点上,引发兴趣,引起积极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般来说,师生关系的状况同学科教学效果是成正比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正确思想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以及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等诸方面都具有促进和强化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要使自身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能力素质能不断适应教学的要求。在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尊重、信任学生,养成平等、宽容的工作作风。对学生要理解、体谅,不要趾高气扬,要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严格而科学地要求学生。要发扬教学民主,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敢于和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总之,在知识急剧增长更新的今天,培养初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以有效的课堂空间发展和增进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初中学生 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新课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的教学气氛,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兴趣,使其很快进入积极的求知意境。在导入课程的时候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表演导入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使他们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趣盎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本人在讲“友情的重要性”章节内容时,首先播放了《永远是朋友》歌曲,然后用快板的形式“我要说话啦,说一说友情的好处多…… ”学生听得哈哈大笑,使学生在轻快明了的歌声与快板词中,感受轻松学习氛围。这样的导入设计,烘托教学内容,创造轻松、主题明确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习兴趣
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即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培养坚强意志”一课时,本人联系霍金、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使学生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坚强意志的重要性,进而坚定培养坚强意志的决心和信心。在联系生活实例的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兴趣。可以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完成学习任务。
三、引入时事,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本带有时事性的综合教材,但因社会发展迅速,仍出现教材的一些内容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利用一些时政新闻材料,可以优化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填补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缺陷。利用时政材料,主要是指利用新闻报道和新闻图表资料。利用新闻报道辅助教学,就是将报刊、电视、广播上、互联网等报道的国内外重大时事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有选择地纳入课堂教学。我在讲授初三的《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一课时,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进行补充介绍,并向学生提出:“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样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了起来,开始认真阅读课本。这些新闻时政材料为教材注入了“新鲜血液”,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化了教学的效度。
四、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呆板的课程,如果再以一种索然无味的语言教学,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厌学。所以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通常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漫画等方式进行教学。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而好奇正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因素。如,笔者在进行“做情绪的主人 ”的教学时,讲到情绪与情趣的关系时,用漫画的形式、形象的比喻指导学生追求丰富情趣的生活,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另如许多笑话、漫画、格言警句、歇后语等,教师可信手拈来,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事半功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把握知识结合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如何使看似空洞、枯燥、教条的内容活起来,使学生乐思好学,这就需要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手段合理化的切入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若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师生关系”时,有的同学说“某某老师偏心”、“某某老师太严肃了”、“某某老师和我们关系不错”…… 同学的讨论已经明显偏离了“师生交往新观念”这一主题,但也反映出他们渴望改变和老师之间的不良关系。稍加思考之后,本人找到了切入点,及时提出“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这一观点,马上,大家的思路和讨论转移到了“师生沟通的方法”这一内容上来。这样,就把现象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切入点上,引发兴趣,引起积极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般来说,师生关系的状况同学科教学效果是成正比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正确思想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以及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等诸方面都具有促进和强化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要使自身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能力素质能不断适应教学的要求。在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尊重、信任学生,养成平等、宽容的工作作风。对学生要理解、体谅,不要趾高气扬,要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严格而科学地要求学生。要发扬教学民主,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敢于和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总之,在知识急剧增长更新的今天,培养初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以有效的课堂空间发展和增进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