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学业启蒙者和思想引导者,应以学生为本,引领学生形成乐观心态。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引导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导路径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學生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一方面,它能够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关注,为其提供妥善的指导处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其他工作协调开展。辅导员应该综合调控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将教育引导功能发挥出来,最终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
二、辅导员角色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全能型的角色,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德育教育,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思想关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指导工作。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与学生开展谈话工作,做好双向互动工作。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辅导员对学生的性格、思想、行为有了初步认知,这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所帮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依附载体进行,辅导员可以采取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路径
1. 组织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在开学之初,要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标准化测定,重点针对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为其组织心理普查与测量,把测量结果进行科学验证与比对分析,为辅导员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通过对新生的心理测验,为学生建立个人专属的心理档案,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的学生做区别和划分。
2. 应对心理危机,辨识学生心理问题
建立心理档案后,辅导员要跟踪观察心理异常的学生,着重关注已患精神疾病、父母离异和有网瘾的学生以及成绩较差且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同时还要针对各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高校辅导员要对“问题学生”采取措施,一对一跟踪交流,出现异常能够及时采取必要方法。教育引导方式也需依据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定,其中特殊问题的学生群体是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的难点,这一群体的心理引导,需要辅导员深入实际,走访交流,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3. 举办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校园活动作为潜在的“第二课堂”,充满情境性、渗透性、暗示性。高校辅导员通过各种课外机会,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利用演讲、辩论、游戏比赛、到社区参观等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针对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的大学生,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为其化解心中困惑;针对缺乏自信,遇挫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积极鼓励,创造适时的机会让其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其自信心,锻炼其坚强意志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针对缺乏责任感和爱心的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
4. 重构心理网络,推动学生心理教育
高校努力打造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应发挥其自身优势,在学校层面,辅导员应配合班主任充分利用谈话等形式,加强与问题学生的互动交流;家庭层面,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形成共识;在社会层面,让有心理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心理健康的针对性和实际功效。
5. 发挥网络优势,开辟网络教育新平台
辅导员应积极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积极发挥网络的优势,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网页,增设理论学习、测验评分、心理咨询专属信箱、心理聊天室等内容,引导学生打开心扉,说出心里话,最终实现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和手段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同时,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和网络社会。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于和学生的特殊关系,应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切实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做实,从不同维度、不同侧面认知大学生深层复杂的心理活动,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同时,运用恰当方法,不断求索,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2).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王斌(1988— ),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高校辅导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导路径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學生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一方面,它能够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关注,为其提供妥善的指导处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其他工作协调开展。辅导员应该综合调控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将教育引导功能发挥出来,最终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
二、辅导员角色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全能型的角色,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德育教育,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思想关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指导工作。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与学生开展谈话工作,做好双向互动工作。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辅导员对学生的性格、思想、行为有了初步认知,这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所帮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依附载体进行,辅导员可以采取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路径
1. 组织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在开学之初,要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标准化测定,重点针对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为其组织心理普查与测量,把测量结果进行科学验证与比对分析,为辅导员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通过对新生的心理测验,为学生建立个人专属的心理档案,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的学生做区别和划分。
2. 应对心理危机,辨识学生心理问题
建立心理档案后,辅导员要跟踪观察心理异常的学生,着重关注已患精神疾病、父母离异和有网瘾的学生以及成绩较差且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同时还要针对各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高校辅导员要对“问题学生”采取措施,一对一跟踪交流,出现异常能够及时采取必要方法。教育引导方式也需依据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定,其中特殊问题的学生群体是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的难点,这一群体的心理引导,需要辅导员深入实际,走访交流,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3. 举办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校园活动作为潜在的“第二课堂”,充满情境性、渗透性、暗示性。高校辅导员通过各种课外机会,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利用演讲、辩论、游戏比赛、到社区参观等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针对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的大学生,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为其化解心中困惑;针对缺乏自信,遇挫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积极鼓励,创造适时的机会让其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其自信心,锻炼其坚强意志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针对缺乏责任感和爱心的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
4. 重构心理网络,推动学生心理教育
高校努力打造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应发挥其自身优势,在学校层面,辅导员应配合班主任充分利用谈话等形式,加强与问题学生的互动交流;家庭层面,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形成共识;在社会层面,让有心理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心理健康的针对性和实际功效。
5. 发挥网络优势,开辟网络教育新平台
辅导员应积极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积极发挥网络的优势,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网页,增设理论学习、测验评分、心理咨询专属信箱、心理聊天室等内容,引导学生打开心扉,说出心里话,最终实现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和手段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同时,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和网络社会。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于和学生的特殊关系,应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切实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做实,从不同维度、不同侧面认知大学生深层复杂的心理活动,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同时,运用恰当方法,不断求索,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2).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王斌(1988— ),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高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