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刻”是作文评分标准之一,《考试说明》把“深刻”阐释为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本文将结合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和高分范文,以作文审题为切入口,落实观点立意的深刻表达,以阅读思考作为深刻根源,探讨学生作文“深刻”之道。
【关键词】深刻;审题;立意;阅读
“深刻”隶属作文评分标准里第二层等级要求——“发展等级”。可见它高于“基础等级”要求,是作文“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更是作文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作文不深刻则显肤浅,肤浅则流于平淡,缺乏竞争力,更与高分失之交臂。 “深刻”涉及内容多,涵括面广,在写作中往往不知如何给力。其实,作文的“深刻”需要一个较系统的思维训练,笔者认为不妨从如下三个方面给力“深刻”。
一、从审题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不会审题,审题不深就被作文拒之门外,无法谙熟作文之道。因此必须对审题予以重视。在实践中,我们惊喜发现了“通往罗马”的多条“道路”。
(一)大小互化
1、化大为小,添枝加叶。
这类作文写作范围较大,面对大界限的话题,不能随意为之,否则显得空洞散漫。应选择一个突破口,使它聚焦到一点,方能深入探讨,这就需要对文题“添枝加叶”——在话题前或后添加其他语法成分或相关的内容。
(1)【2007】以“传递”为话题。
(2)【2009】谈谈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看法。
“传递”是个动词,传递什么,谁传递;“常识”为平常、普通的知识,考生虽不易偏离却会因宽泛而显得无从着笔。因而很有必要为它们“添枝加叶”如:
(1)A 技艺在传递中日益精湛,科技在传递中发展。(聚焦“技艺、科技”)
B民族精神之火需要传递,奉献精神之火亦需要传递。(聚焦“民族精神、奉献精神”)
(2)A感恩是常识,我们要牢记在心。(聚焦“感恩”)
B打破常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聚焦“打破”)
2、化小为大,以小见大。
对这类看似角度单一的题目,我们不该停留在表层理解,要从看似“小”的话题中插入大内容、大道理,达到“窥一管而见全豹”之效。
【2010】以《与你为邻》为标题。
对题中的“你”、“邻”,若停留在某个真真切切的邻居,那么立意就显得肤浅欠缺意蕴,不妨对照范文中的实例:
A 与你(农民工)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
B日本,与你为邻,我们应当相互尊重、学习,共创更灿烂的文明。
(二)虚实相生
1、化虚为实,寻根究底。
这类题目往往显得很“虚”,不能眼观手触。可是它们也并非不能把握。只要展开联想,我们能在生活某个熟悉的范围里找到对应的实物。也正因为对社会生活的联结,使得思考回归本源更加深入。
【2006】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
“天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信者,现实世界里无以得见,可是我们依据天使“真、善、美”的特点,就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相关的对象——亲人、朋友、心中想象的某个形象、某种美好道德等。
A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之天使。(天使有爱、有责任)
B我想起了妈妈。原来她一直希望我善良、真诚,像天使一样美好!(善良、真诚的人是天使)
2、变实作虚,由表及里。
这类题目的信息实在,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可是审题时却不能只停留在实在对象上,否则行文如同嚼蜡毫无意蕴。作者要展开联想想象,透过表面实物,挖掘内部联系。
【2008】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
出题者绝不仅是让考生讨论实在的“不”字,对此题的思考则要联系社会生活中的“不”有什么内在含义,深刻意蕴。
A说“不”在智者那里,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不”是睿智拒绝)
B说“不”就是选择放弃、逃避。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坚强。(“不”是放弃逃避)
(三)联结社会、人生,表达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作文绝不只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作文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又或是引导关注社会现象,或帮助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我们不乏看到“谈谈你生活中有关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要求,可见社会生活、个人成长历程等是写作的源头也是创作的回归。文章审题只有联系生活才显出生命,才显出意义,也才会深刻。脱离社会人生的思考,一切立意都是空中楼阁。
1、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也为了更好创造未来。(对未来的思考【2005】以“纪念”为题。)
2、面对失败与挫折,不要轻易说“不”; 面对未挑战过的事,也不要轻易说“不”。(对生活的感悟)
3、勿忘“廉洁奉公”常识,生命之树方能长青。(对社会现象和生命的认知)
二、从立意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立意,即拟写题意。它是深刻的第二步。在写总观点与分论点时学生往往有词不达意之困,即便思考联结深刻,可是表达如果不得当也会让深刻的力量减少一半。因此,立意也需给力。
1、精确选词,善用修辞
(1)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运用对比手法递进深入剖析题意,而且“轻浮”对“无知浅薄”,“智者”对“洞明世事”,“意气用事”对“狂妄无谓”,“勇者”对“大义凛然”等精确的选词都是体现严谨而深入的思维。) (2)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高贵的心灵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理智地纪念苦难。(运用引用,内容之间产生对比。“忘记”对应“背叛”,“咀嚼苦难”、“理智纪念苦难”又体现“高贵心灵”。)
2、善用关联,辨明逻辑
(1)语言不光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递进关系)(【2004年】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
(2)对一般常识,我们严格遵守;但某些常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显出其不合理性,我们就要打破常识。(转折、对比)
(3)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假设、比喻修辞)
(4)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也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目的、递进)
(5)传递中需要发展,发展才是传递的根本目的。(对比、递进)
可见,摆脱对句意的一般陈述,运用常见关联词能多角度解读话题,助拟意深刻一臂之力。
3、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句式阐述社会生活、生命成长之理。如:
(1)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因为这是常识。(是什么、为什么)
(2)爱,是天使的化身。天使,是用爱雕琢出来的。(是什么、怎么样)
(3)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怎么样)
三、从积累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积累就是写作的源泉,它两者好比根与花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花红,同样,阅读积累多了,写作才能得心应手。上海特级教师程红兵曾说:“书读得多了,才形成了思想。尤其哲学对人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帮助人培养自己思维的深刻性、认识上的整体性、人格上的进取性,使人站在新的高度。” 阅读有助于帮助积累,帮助学生突破表象,深入认识,提升思想高度。这和写作形成“深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程老师还说:“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单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化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身与社会经验的缺乏……学生不该只是习题人,更该成为读书人。”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最后,在阅读积累中应及时思考人生、生命,主动联系相关作文题目,对已考的题目进行深加工,对可能考的内容作好预备,真正明白“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这样。我们的阅读积累必定能对写作起到积极有益的帮助,帮助我们去了解生活、思考人生,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
当然,以上三方面训练能让学生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积累变成一种爱好,把思考当成习惯,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但提升作文“深刻” 度的方法绝不止这些,这就有待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发掘,帮助我们的学生,令其作文立意由浅入深,由平淡变精辟,使作文绽放“深刻”之光华。
参考文献:
[1] 傅国亮主编·名师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4:171
【关键词】深刻;审题;立意;阅读
“深刻”隶属作文评分标准里第二层等级要求——“发展等级”。可见它高于“基础等级”要求,是作文“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更是作文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作文不深刻则显肤浅,肤浅则流于平淡,缺乏竞争力,更与高分失之交臂。 “深刻”涉及内容多,涵括面广,在写作中往往不知如何给力。其实,作文的“深刻”需要一个较系统的思维训练,笔者认为不妨从如下三个方面给力“深刻”。
一、从审题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不会审题,审题不深就被作文拒之门外,无法谙熟作文之道。因此必须对审题予以重视。在实践中,我们惊喜发现了“通往罗马”的多条“道路”。
(一)大小互化
1、化大为小,添枝加叶。
这类作文写作范围较大,面对大界限的话题,不能随意为之,否则显得空洞散漫。应选择一个突破口,使它聚焦到一点,方能深入探讨,这就需要对文题“添枝加叶”——在话题前或后添加其他语法成分或相关的内容。
(1)【2007】以“传递”为话题。
(2)【2009】谈谈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看法。
“传递”是个动词,传递什么,谁传递;“常识”为平常、普通的知识,考生虽不易偏离却会因宽泛而显得无从着笔。因而很有必要为它们“添枝加叶”如:
(1)A 技艺在传递中日益精湛,科技在传递中发展。(聚焦“技艺、科技”)
B民族精神之火需要传递,奉献精神之火亦需要传递。(聚焦“民族精神、奉献精神”)
(2)A感恩是常识,我们要牢记在心。(聚焦“感恩”)
B打破常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聚焦“打破”)
2、化小为大,以小见大。
对这类看似角度单一的题目,我们不该停留在表层理解,要从看似“小”的话题中插入大内容、大道理,达到“窥一管而见全豹”之效。
【2010】以《与你为邻》为标题。
对题中的“你”、“邻”,若停留在某个真真切切的邻居,那么立意就显得肤浅欠缺意蕴,不妨对照范文中的实例:
A 与你(农民工)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
B日本,与你为邻,我们应当相互尊重、学习,共创更灿烂的文明。
(二)虚实相生
1、化虚为实,寻根究底。
这类题目往往显得很“虚”,不能眼观手触。可是它们也并非不能把握。只要展开联想,我们能在生活某个熟悉的范围里找到对应的实物。也正因为对社会生活的联结,使得思考回归本源更加深入。
【2006】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
“天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信者,现实世界里无以得见,可是我们依据天使“真、善、美”的特点,就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相关的对象——亲人、朋友、心中想象的某个形象、某种美好道德等。
A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之天使。(天使有爱、有责任)
B我想起了妈妈。原来她一直希望我善良、真诚,像天使一样美好!(善良、真诚的人是天使)
2、变实作虚,由表及里。
这类题目的信息实在,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可是审题时却不能只停留在实在对象上,否则行文如同嚼蜡毫无意蕴。作者要展开联想想象,透过表面实物,挖掘内部联系。
【2008】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
出题者绝不仅是让考生讨论实在的“不”字,对此题的思考则要联系社会生活中的“不”有什么内在含义,深刻意蕴。
A说“不”在智者那里,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不”是睿智拒绝)
B说“不”就是选择放弃、逃避。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坚强。(“不”是放弃逃避)
(三)联结社会、人生,表达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作文绝不只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作文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又或是引导关注社会现象,或帮助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我们不乏看到“谈谈你生活中有关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要求,可见社会生活、个人成长历程等是写作的源头也是创作的回归。文章审题只有联系生活才显出生命,才显出意义,也才会深刻。脱离社会人生的思考,一切立意都是空中楼阁。
1、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也为了更好创造未来。(对未来的思考【2005】以“纪念”为题。)
2、面对失败与挫折,不要轻易说“不”; 面对未挑战过的事,也不要轻易说“不”。(对生活的感悟)
3、勿忘“廉洁奉公”常识,生命之树方能长青。(对社会现象和生命的认知)
二、从立意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立意,即拟写题意。它是深刻的第二步。在写总观点与分论点时学生往往有词不达意之困,即便思考联结深刻,可是表达如果不得当也会让深刻的力量减少一半。因此,立意也需给力。
1、精确选词,善用修辞
(1)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运用对比手法递进深入剖析题意,而且“轻浮”对“无知浅薄”,“智者”对“洞明世事”,“意气用事”对“狂妄无谓”,“勇者”对“大义凛然”等精确的选词都是体现严谨而深入的思维。) (2)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高贵的心灵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理智地纪念苦难。(运用引用,内容之间产生对比。“忘记”对应“背叛”,“咀嚼苦难”、“理智纪念苦难”又体现“高贵心灵”。)
2、善用关联,辨明逻辑
(1)语言不光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递进关系)(【2004年】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
(2)对一般常识,我们严格遵守;但某些常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显出其不合理性,我们就要打破常识。(转折、对比)
(3)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假设、比喻修辞)
(4)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也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目的、递进)
(5)传递中需要发展,发展才是传递的根本目的。(对比、递进)
可见,摆脱对句意的一般陈述,运用常见关联词能多角度解读话题,助拟意深刻一臂之力。
3、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句式阐述社会生活、生命成长之理。如:
(1)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因为这是常识。(是什么、为什么)
(2)爱,是天使的化身。天使,是用爱雕琢出来的。(是什么、怎么样)
(3)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怎么样)
三、从积累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积累就是写作的源泉,它两者好比根与花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花红,同样,阅读积累多了,写作才能得心应手。上海特级教师程红兵曾说:“书读得多了,才形成了思想。尤其哲学对人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帮助人培养自己思维的深刻性、认识上的整体性、人格上的进取性,使人站在新的高度。” 阅读有助于帮助积累,帮助学生突破表象,深入认识,提升思想高度。这和写作形成“深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程老师还说:“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单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化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身与社会经验的缺乏……学生不该只是习题人,更该成为读书人。”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最后,在阅读积累中应及时思考人生、生命,主动联系相关作文题目,对已考的题目进行深加工,对可能考的内容作好预备,真正明白“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这样。我们的阅读积累必定能对写作起到积极有益的帮助,帮助我们去了解生活、思考人生,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
当然,以上三方面训练能让学生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积累变成一种爱好,把思考当成习惯,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但提升作文“深刻” 度的方法绝不止这些,这就有待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发掘,帮助我们的学生,令其作文立意由浅入深,由平淡变精辟,使作文绽放“深刻”之光华。
参考文献:
[1] 傅国亮主编·名师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