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细节,文学大师们早已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高尔基认为:“它是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契诃夫说:“它是让人看完之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整个画面的琐碎细节。”
其实,细节描写的好处,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早就深有体会。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或面貌往往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露无疑。所以,对人物的细节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
同学们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应该对这两个细节难以忘怀: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为什么难忘?因为这两个细节是那么生动传神,让胡屠户这个趋炎附势、见钱眼开的市侩小人站在了我们面前。
没有这样细致入微的刻画,哪里会有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二,细节描写还可以给本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注入活力,使语言具有非同寻常的表现力。
在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春酒》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的,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本来平白如话的语言因为有了“偷偷伸在杯子,舔指甲缝”的细节,使语言有了一种别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这样一种隽永温馨的氛围:慈爱温柔的母亲,调皮可爱的孩子,浓郁醉人的春酒和亲情。这一切,怎么不令人回味难忘?
其三,看似平淡无奇的描述里如果加入了细节,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蕴含其中激情。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多次让我流泪,其中最打动我的有这样一处细节: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那个视力不好,端着眼镜”焦灼寻找儿子的母亲,那个终于放心又依然担心“缓缓离去”的背影,其间包含这多少隐忍、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怎不令人感动唏嘘?而这其中饱含的作者对自己当初倔强无知的痛悔,又那么强烈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那么,我们在作文中该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生动起来、使语言灵动起来、使情感流动起来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细微之处的眼睛,学会积累细节素材。这样在写作中才能做到妙在入微,让文章“有滋有味”。
想要使人物生动起来,可以抓住他身上最有个性的外貌、动作和神态,写出他的与众不同,让人物立起来。
抓外貌细微处特别传神的当属老舍先生对骆驼祥子的描述:
脸上永远是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这个发亮的疤,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健壮憨厚可爱的小伙子。
我的孩子曾经给我形容她的数学老师:讲课到激动处就把脚后跟向上一颠一颠地,像在跳舞。
这就是一个极其动人的动作细节。运用到作文中一定可以使人物生动不少。
抓住神态的细微之处进行刻画,《孔乙己》里有个很好的示范:
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先前的“不屑置辩”是因为自命清高。除了长衫之外,这也是他作为读书人的唯一一点骄傲。而后文的“颓唐不安”是因为这些残酷的调笑揭开了血淋淋的伤疤,人一下子又失去了精神支柱。这是人物神态细微之处的变化,一个可悲可怜、深受封建科举思想毒害,而从不自知的腐儒,就这么颤颤巍巍的立在我们面前了。
细节描写还可抓住一般人容易忽视的景物的细微之处,来展示语言的独特魅力。
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有这样两个极其令人叹服的细节: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前一处对水纹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前方道路茫然不知所措的心境,让我们看到那个船头呆呆望着水面的少年杜小康。
后面的这个细节,生动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和成长。那一滴一滴的血也让我们浮想联翩:长大是要付出代价的,有孤独的代价,还有流血的疼痛。。
这两处没有特别的表达,但由于有了细节,却使语言有了一种别样的韵味,能咀嚼出语言背后的很多心绪和感触。可见,细节可以使语言的感染力变得多么强大!
王虹霞,陈莉,教师,现居湖北仙桃。
其实,细节描写的好处,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早就深有体会。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或面貌往往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露无疑。所以,对人物的细节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
同学们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应该对这两个细节难以忘怀: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为什么难忘?因为这两个细节是那么生动传神,让胡屠户这个趋炎附势、见钱眼开的市侩小人站在了我们面前。
没有这样细致入微的刻画,哪里会有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二,细节描写还可以给本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注入活力,使语言具有非同寻常的表现力。
在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春酒》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的,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本来平白如话的语言因为有了“偷偷伸在杯子,舔指甲缝”的细节,使语言有了一种别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这样一种隽永温馨的氛围:慈爱温柔的母亲,调皮可爱的孩子,浓郁醉人的春酒和亲情。这一切,怎么不令人回味难忘?
其三,看似平淡无奇的描述里如果加入了细节,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蕴含其中激情。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多次让我流泪,其中最打动我的有这样一处细节: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那个视力不好,端着眼镜”焦灼寻找儿子的母亲,那个终于放心又依然担心“缓缓离去”的背影,其间包含这多少隐忍、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怎不令人感动唏嘘?而这其中饱含的作者对自己当初倔强无知的痛悔,又那么强烈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那么,我们在作文中该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生动起来、使语言灵动起来、使情感流动起来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细微之处的眼睛,学会积累细节素材。这样在写作中才能做到妙在入微,让文章“有滋有味”。
想要使人物生动起来,可以抓住他身上最有个性的外貌、动作和神态,写出他的与众不同,让人物立起来。
抓外貌细微处特别传神的当属老舍先生对骆驼祥子的描述:
脸上永远是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这个发亮的疤,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健壮憨厚可爱的小伙子。
我的孩子曾经给我形容她的数学老师:讲课到激动处就把脚后跟向上一颠一颠地,像在跳舞。
这就是一个极其动人的动作细节。运用到作文中一定可以使人物生动不少。
抓住神态的细微之处进行刻画,《孔乙己》里有个很好的示范:
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先前的“不屑置辩”是因为自命清高。除了长衫之外,这也是他作为读书人的唯一一点骄傲。而后文的“颓唐不安”是因为这些残酷的调笑揭开了血淋淋的伤疤,人一下子又失去了精神支柱。这是人物神态细微之处的变化,一个可悲可怜、深受封建科举思想毒害,而从不自知的腐儒,就这么颤颤巍巍的立在我们面前了。
细节描写还可抓住一般人容易忽视的景物的细微之处,来展示语言的独特魅力。
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有这样两个极其令人叹服的细节: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前一处对水纹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前方道路茫然不知所措的心境,让我们看到那个船头呆呆望着水面的少年杜小康。
后面的这个细节,生动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和成长。那一滴一滴的血也让我们浮想联翩:长大是要付出代价的,有孤独的代价,还有流血的疼痛。。
这两处没有特别的表达,但由于有了细节,却使语言有了一种别样的韵味,能咀嚼出语言背后的很多心绪和感触。可见,细节可以使语言的感染力变得多么强大!
王虹霞,陈莉,教师,现居湖北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