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ti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具体来说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等,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订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特点,选择能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教学设计的创新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进行创新设计
  
   教学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说到底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而进行的教学方面的设想和计划。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选取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实施教学评价,都离不开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因此,教学设计创新,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培养目标是指各类学校、各专业对人才目标的具体培养要求,是开展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比较明确、具体,对知识结构、知识能力都有严格的定向性要求。课程标准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性质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教学目标、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教学的一般进度及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等。它是编撰教材、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设计创新必须以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为直接依据,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遵循该门学科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的要求与学生个性的需求,设计出创新性的个性目标。
  
   二、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进行信息技术创新设计
  
   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坚持个性发展,实现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有句名言是:“为学习而设计。”美国教育学家、行为目标之父泰勒曾强调,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于在学生的学习规范中引起某种变化。他们都强调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创新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应用能力上,努力唤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 教学设计创新,要注意突出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类高尚情感培养的设计,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指导思想上,不能仅停留在“教教科书”上,要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现实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与生活实际的沟通,从而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更使他们在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性教学内容中,唤起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2.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创新适应针对学生个性化的认知特点,因材设计,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因材设计,主要就是针对学生个性化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注重促进其个性发展,充分调动不同学生的创新潜力。为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学生对一课的兴趣,既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养成的,如有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对事例、案例兴趣浓厚;有的学生擅长抽象思维,对理论讲解与分析感兴趣。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正确引导,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多样的,为自己学、为进步学、为家长学。教师必须掌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合理引导,激发其学习动力。在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主要表现为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有独立型与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对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设计,既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又要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
  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不同,同一层次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不相同,因此教学内容设计不可能一成不变。和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方法的设计也是这样。课堂教学实施中,往往是一个教师为几十个学生讲课,学生的程度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怎样既注意适应学生的整体需求,又注意适应个体学生的需求呢?就像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也没用适应全部学生的教学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该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的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又要注意掌握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情况,采取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做到点面兼顾。
  
   三、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
  
   教学设计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系统向学习者提供最有利的学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者的潜力的过程。教材、设施等教学条件是系统中很重要的因素。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诸多方便,但同时也制约着教学活动,如果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就会减弱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何让教学条件为我所用,甚至在条件欠缺、不足的情况下也能设计出适合教学需求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人,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性格气质、脾气禀性、组织能力、个人阅历、经验等方面要有清晰、透彻的认识。在实施教学时是偏重理性思维,还是擅长形象思维;是以情感染人,还是以逻辑推理征服人都应心中有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据自身优势,扬个人之长,避自己之短,以免东施效颦,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的创新必须是在充分积累前提下的创新。无论是专业知识的贮备,还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抑或是心理素养的锤炼,在教学设计创新中都必不可少。
  (如皋市如城镇城北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轻负高效"的教改理念,要求教师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师生都要在课堂45分钟中出成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给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教师展示才华搭建了现代化的平台,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可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然而如果滥用多媒体,违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1. 激
一、 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  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个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