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
刘娜在2009年第4期的《教育评论》上撰文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通过语言渗透与引导,使学生凭借语言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规范的习得,而学生对思想的理解和接受则取决于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和接受。因此,研究教育过程中教师言语行为的达成及其效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师生的有效沟通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言语引起学生的反应,并关注这种反应,及时调整言语策略。同时,学生对教师不同言语行为的认知取向、情绪体验、行为倾向会有显著的不同,恰当选择言语行为的类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和学生交流。另外,教师在作出一个言语行为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接受程度、个性差异等因素,教师要尽可能增加自己对现代技术、新鲜事物的了解,以形成与学生的话语共同体,为相互理解构筑平台。
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的促进
张学民、申继亮和林崇德在2009年第9期的《外国教育研究》上撰文指出,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课堂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反思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前提条件:一是具备主动思考的素质;--是是在内在教学动机驱动下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三是能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情境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和思考;四是能积极主动地设置教学目标;五是能在教学过程中制订有效的计划并实施;六是能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达到提高和改进教学的目的。提高反思能力应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和教学反思规律的培训,促进教师对教学反思过程、方法、步骤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将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具体操作运用到学科教学实践中。
从关于学习的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评价
韩宁在2009年第8期的《中国考试》上撰文指出,“为了学习的评价”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并能主导自己的学习,使评价活动成为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关于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甄别、选拔的评价观,而“为了学习的评价”则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观,它不仅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给自己“把脉”,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从评价对象来说,“关于学习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为了学习的评价”则更多地关注学习本身,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评价对象,充分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出发点和学习途径,寻找效率最高的个性化学习的道路,从而突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评价过程来说,“关于学习的评价”是静态的、终点式的评价,相反,“为了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从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的评价。由“关于学习的评价”向“为了学习的评价”转变是着眼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符合当前社会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的趋势的。
如何走出学校教学督导的困境
司占良在2009年12月29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指出,学校教学督导工作普遍存在“评价难、落实难、易得罪人”等问题。要提高教学督导的工作效力,要做到以下几点:1 督导方案提前公示,制订督导计划与督导内容,并把督导方案在学校内网上提前公示,督导方案的公示过程,既是一个宣传动员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习引领的过程,逐渐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的长效督导机制。2 加强理论学习宣传,督导员向教师推荐先进的理论学习的内容,为教师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让教师有一个主动调适的过程,把“督”的被动实现转化为“导”的主动追求,有利于促进后续工作顺利开展。3 以导为主,逐步推进,督导员先提出督导的目标要求,对教师进行目标意识“引导”。然后按照督导目标对当事人进行工作方法“指导”。如果在督导过程中发现问题,就随时开展工作“疏导”,以便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进行工作疏导后,又继续引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趁机在工作改进中加以“创导”。
以“人本”思想主导语文教学
许歆在2009年12月23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指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者。在语文教学中,主导者的责任就在于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并完成对习得的知识、经验的再创造。一要导需要。教师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不同“需要”出发而导出学生共同的“需要”。二要导动机。学生的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被教师关注了,并及时地准确把握,这对培养学生新的积极学习动机非常有利。三要导兴趣。伴随着学习欲望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高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亦会随之提高。四要导方向。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要点,正确引导学生对提出问题作讨论、分析、比较、判断,辨清优劣,合理取舍,灵活整合,以此来调控学习主体的学习情绪,并让学生在这样的学情之中,明了学习不能四面出击,而要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
(责编郝勋)
刘娜在2009年第4期的《教育评论》上撰文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通过语言渗透与引导,使学生凭借语言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规范的习得,而学生对思想的理解和接受则取决于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和接受。因此,研究教育过程中教师言语行为的达成及其效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师生的有效沟通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言语引起学生的反应,并关注这种反应,及时调整言语策略。同时,学生对教师不同言语行为的认知取向、情绪体验、行为倾向会有显著的不同,恰当选择言语行为的类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和学生交流。另外,教师在作出一个言语行为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接受程度、个性差异等因素,教师要尽可能增加自己对现代技术、新鲜事物的了解,以形成与学生的话语共同体,为相互理解构筑平台。
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的促进
张学民、申继亮和林崇德在2009年第9期的《外国教育研究》上撰文指出,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课堂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反思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前提条件:一是具备主动思考的素质;--是是在内在教学动机驱动下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三是能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情境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和思考;四是能积极主动地设置教学目标;五是能在教学过程中制订有效的计划并实施;六是能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达到提高和改进教学的目的。提高反思能力应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和教学反思规律的培训,促进教师对教学反思过程、方法、步骤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将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具体操作运用到学科教学实践中。
从关于学习的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评价
韩宁在2009年第8期的《中国考试》上撰文指出,“为了学习的评价”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并能主导自己的学习,使评价活动成为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关于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甄别、选拔的评价观,而“为了学习的评价”则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观,它不仅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给自己“把脉”,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从评价对象来说,“关于学习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为了学习的评价”则更多地关注学习本身,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评价对象,充分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出发点和学习途径,寻找效率最高的个性化学习的道路,从而突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评价过程来说,“关于学习的评价”是静态的、终点式的评价,相反,“为了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从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的评价。由“关于学习的评价”向“为了学习的评价”转变是着眼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符合当前社会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的趋势的。
如何走出学校教学督导的困境
司占良在2009年12月29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指出,学校教学督导工作普遍存在“评价难、落实难、易得罪人”等问题。要提高教学督导的工作效力,要做到以下几点:1 督导方案提前公示,制订督导计划与督导内容,并把督导方案在学校内网上提前公示,督导方案的公示过程,既是一个宣传动员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习引领的过程,逐渐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的长效督导机制。2 加强理论学习宣传,督导员向教师推荐先进的理论学习的内容,为教师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让教师有一个主动调适的过程,把“督”的被动实现转化为“导”的主动追求,有利于促进后续工作顺利开展。3 以导为主,逐步推进,督导员先提出督导的目标要求,对教师进行目标意识“引导”。然后按照督导目标对当事人进行工作方法“指导”。如果在督导过程中发现问题,就随时开展工作“疏导”,以便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进行工作疏导后,又继续引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趁机在工作改进中加以“创导”。
以“人本”思想主导语文教学
许歆在2009年12月23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指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者。在语文教学中,主导者的责任就在于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并完成对习得的知识、经验的再创造。一要导需要。教师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不同“需要”出发而导出学生共同的“需要”。二要导动机。学生的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被教师关注了,并及时地准确把握,这对培养学生新的积极学习动机非常有利。三要导兴趣。伴随着学习欲望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高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亦会随之提高。四要导方向。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要点,正确引导学生对提出问题作讨论、分析、比较、判断,辨清优劣,合理取舍,灵活整合,以此来调控学习主体的学习情绪,并让学生在这样的学情之中,明了学习不能四面出击,而要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
(责编郝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