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小学生 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 -0086-02
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的重要特点,它使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小学生如果能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能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他们就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态度、行为、情绪等。
从整体上看,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其中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自我意识一直是上升的,其中,二年级上升的幅度最大,是主要发展期;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自我意识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是第二个上升期。那么,小学体育教师如何更好地推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稳步发展呢?
一、挖掘体育人文因素,唤醒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理想的体育教学状态是使知识的讲解、技术的传授、体质的增强协调统一,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强健体魄的塑造,更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并在课堂中运用人文内涵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向上、自尊、自重的思想品质。唤醒小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主要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包括对自身实力、情绪、态度以及调控、评价能力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自我知觉的统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自我,形成对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的正确认识。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要符合个体实际,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评判自己和他人。比如,不能以比赛的最终胜负或成绩来判定自己的成败,要选择那些与自己综合素质相当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确立正确的期望值,认清自己的进步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不断积累自我经验,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相统一。例如,有的同学在体育技能训练中一遇到困难就认为自己能力不及。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困难,增强进取心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先让一名同学演示完整的技术动作,其他同学认真观摩。然后,再请做动作的同学结合刚才的表现阐述一下内心的感受,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接着让观摩的同学对示范者的动作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这样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还能培养全体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二、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在体育课堂上,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体验的基本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拥有能动、自主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与刺激。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验合作,体验被关心和关心他人,体验战胜身心障碍的快乐、合作成功的愉悦、创造发挥的美妙,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达到适应现实环境及其变化的要求。
1.选择正确的体验方式
当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需要相一致,满足了他们的心理认知需要时,他们就会产生良好的体验。例如,在游泳教学中,怕水心理是教师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很多学生没有水中的感知体验,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减轻怕水心理对学生的刺激,而不是讲授正确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救生圈、浮板等到浅水区域,扶着池沿缓行,继而让他们在水中进行跳跃、漂浮、嬉戏等亲水游戏,以此增加学生的兴趣,消除怕水心理,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陆上、呼吸等练习,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体验定势”。
2.创设良好的体验意境
体育教师是让学生进入良好体验意境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就会适得其反,让学生进入无序或不科学的体验状态。例如,一堂体育课,如果教师先安排学生打球、跑步,然后练习太极拳,学生的体验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因难以进入平和的太极意境而不能获得相应的体验。可见,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体育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验意境。
3.促进学生与外界的有机融合
自我体验既来自于内部感受,同时也来自于与环境的交流。在运动中,运动者一方面将原有的体验带到当前的运动中,另一方面通过当前的运动获得新的体验。研究证明,良好的运动体验可以将人的焦虑、紧张、积怨加以宣泄和缓解,疏导人内在的能量,使之趋于调和。那么,如何进行疏导、调和,促使学生与外界进行和谐交流呢?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两人三足走”、“四人接力赛”等游戏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的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在舒适、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游戏,获得心灵的释放。
三、正确进行学科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自我评定、同学之间的互相评定以及教师的评价,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使其树立真正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体验“自尊、自信”,激发“自爱”,形成“自强、自立”,最后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
1.树立榜样,引导正确评价
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自我评价的榜样。同时,在班集体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推选出“小模范”,作为全体学生的学习榜样,或者用学生熟悉的体育模范人物的思想和事迹去启发他们,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此外,由于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对儿童的成长有指导作用,所以,他们的评价一定要正确、适当且及时。
2.利用优势特长,树立自信心
有些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在体育方面没有特长,因此,在上体育课时,他们往往兴致不高、情绪低落。教师对这类学生要尤为关注。首先,教师应该通过一些适当的活动来帮助这类学生重塑自信心,让他们不再自卑,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将注意力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上。其次,体育教师不能仅将目光集中在训练学生的某项技能上,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项目的尝试,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优势,自由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他们体验快乐,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3.加强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一些在学习中屡遭失败的学生往往自我评价偏低,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竞争性比赛中常常采取躲避的态度。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自我挑战”的办法来训练他们。可以为学生设置阶段性目标,让他们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使其发现自己在每一次活动中的细微进步,进而逐步地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或者教会他们将自己学习过程中最满意的一面或者最理想的一次表现记录下来,不断反思、总结,从而实现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逐步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根据其身心成长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给予正确的引导、推动和控制,促使其成长为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人。
(责编 雷 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 -0086-02
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的重要特点,它使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小学生如果能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能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他们就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态度、行为、情绪等。
从整体上看,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其中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自我意识一直是上升的,其中,二年级上升的幅度最大,是主要发展期;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自我意识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是第二个上升期。那么,小学体育教师如何更好地推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稳步发展呢?
一、挖掘体育人文因素,唤醒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理想的体育教学状态是使知识的讲解、技术的传授、体质的增强协调统一,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强健体魄的塑造,更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并在课堂中运用人文内涵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向上、自尊、自重的思想品质。唤醒小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主要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包括对自身实力、情绪、态度以及调控、评价能力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自我知觉的统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自我,形成对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的正确认识。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要符合个体实际,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评判自己和他人。比如,不能以比赛的最终胜负或成绩来判定自己的成败,要选择那些与自己综合素质相当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确立正确的期望值,认清自己的进步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不断积累自我经验,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相统一。例如,有的同学在体育技能训练中一遇到困难就认为自己能力不及。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困难,增强进取心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先让一名同学演示完整的技术动作,其他同学认真观摩。然后,再请做动作的同学结合刚才的表现阐述一下内心的感受,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接着让观摩的同学对示范者的动作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这样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还能培养全体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二、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在体育课堂上,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体验的基本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拥有能动、自主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与刺激。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验合作,体验被关心和关心他人,体验战胜身心障碍的快乐、合作成功的愉悦、创造发挥的美妙,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达到适应现实环境及其变化的要求。
1.选择正确的体验方式
当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需要相一致,满足了他们的心理认知需要时,他们就会产生良好的体验。例如,在游泳教学中,怕水心理是教师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很多学生没有水中的感知体验,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减轻怕水心理对学生的刺激,而不是讲授正确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救生圈、浮板等到浅水区域,扶着池沿缓行,继而让他们在水中进行跳跃、漂浮、嬉戏等亲水游戏,以此增加学生的兴趣,消除怕水心理,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陆上、呼吸等练习,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体验定势”。
2.创设良好的体验意境
体育教师是让学生进入良好体验意境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就会适得其反,让学生进入无序或不科学的体验状态。例如,一堂体育课,如果教师先安排学生打球、跑步,然后练习太极拳,学生的体验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因难以进入平和的太极意境而不能获得相应的体验。可见,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体育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验意境。
3.促进学生与外界的有机融合
自我体验既来自于内部感受,同时也来自于与环境的交流。在运动中,运动者一方面将原有的体验带到当前的运动中,另一方面通过当前的运动获得新的体验。研究证明,良好的运动体验可以将人的焦虑、紧张、积怨加以宣泄和缓解,疏导人内在的能量,使之趋于调和。那么,如何进行疏导、调和,促使学生与外界进行和谐交流呢?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两人三足走”、“四人接力赛”等游戏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的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在舒适、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游戏,获得心灵的释放。
三、正确进行学科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自我评定、同学之间的互相评定以及教师的评价,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使其树立真正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体验“自尊、自信”,激发“自爱”,形成“自强、自立”,最后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
1.树立榜样,引导正确评价
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自我评价的榜样。同时,在班集体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推选出“小模范”,作为全体学生的学习榜样,或者用学生熟悉的体育模范人物的思想和事迹去启发他们,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此外,由于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对儿童的成长有指导作用,所以,他们的评价一定要正确、适当且及时。
2.利用优势特长,树立自信心
有些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在体育方面没有特长,因此,在上体育课时,他们往往兴致不高、情绪低落。教师对这类学生要尤为关注。首先,教师应该通过一些适当的活动来帮助这类学生重塑自信心,让他们不再自卑,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将注意力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上。其次,体育教师不能仅将目光集中在训练学生的某项技能上,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项目的尝试,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优势,自由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他们体验快乐,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3.加强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一些在学习中屡遭失败的学生往往自我评价偏低,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竞争性比赛中常常采取躲避的态度。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自我挑战”的办法来训练他们。可以为学生设置阶段性目标,让他们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使其发现自己在每一次活动中的细微进步,进而逐步地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或者教会他们将自己学习过程中最满意的一面或者最理想的一次表现记录下来,不断反思、总结,从而实现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逐步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根据其身心成长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给予正确的引导、推动和控制,促使其成长为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人。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