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牵一发而动全身”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os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通讯》2007.2发表我写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全文是这样的:人教版六年制义务小语课本第七册114页有四条段意,第四条是这样的:“(4)‘我’对劳动的体会,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这两种表述都不符合八字标准的第三四两字“明确”。如果把第四条段意改为:“(4)‘我’体会到劳动换来的东西硬正,劳动使人骨头硬,有自信心,心思细腻。”就“明确”了。可见所谓“明确”是指:忌用空洞抽象的词语,比如“体会”、“原因”、“景色”或者“为什么”、“怎么样”等词语来表述,而要求写出“‘体会’、‘原因’、‘景色’或者‘为什么’、‘怎么样’”的具体内容。
  这虽是一根细发,但它可以牵动全局:不认真读字词、句层、段篇等,是根本归纳不出具体内容的。
  《教师教学用书》上,对《颐和园》一课的段意,多是用“景色”归纳的:写长廊,就是“长廊的景色”;写万寿山,就是“万寿山的景色”;写昆明湖,就是“昆明湖的景色”。
  这样极容易使学生比着葫芦画瓢:写校园,就是“校园的景色”;写公园,就是“公园的景色”;写田野,就是“田野的景色”。
  至于是什么样的景色,只有去看原文了。这就叫不“明确”,使人不知写了什么“景色”。
  如果要求这样读课文,学生就不用去动脑筋了。后患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要求他们归纳出具体景色,还要做到简练、明确,那他不动脑筋是绝对不行的。比如要归纳出“长廊的景色”,就是这样的:“长廊,绿柱、红栏望不到头;横槛上有彩画;两旁栽花木。”试想,要获得这样的结果,不按照“一看全段有几句,二看每句话主要讲什么,三看句间联系,四看分几层,五看层意是什么,六看整段讲什么”的“六步法”能归纳出来吗?
   现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不会写一段话,根子在于他不会读一段话。为什么不会读?因为只要求他们弄出“景色”之类就算了。
  只要把“要写出‘景色’之类的具体内容”这一发一动,全局的整体面貌一定会大变的:学生读每段课文都会动脑筋的。
  四年后再来看这篇文章,有良心的语文工作者都会同意最后一段说的:只要把“要写出‘景色’之类的具体内容”这一发一动,全局的整体面貌一定会大变的:学生读每段课文都会动脑筋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不再‘误尽苍生’”峰峰矿区新坡学区杨秀萍在《现代教育通讯》2007年第三期69页发表《语文是否“误尽苍生”》一文,主要内容是——
  1998年刘国正先生撰文批评提出语文“误尽苍生”,说这是“噪音”笔者认为不是“噪音”,是对数以亿计的炎黄子孙负责者的实话实说。
  吕叔湘1978年说“十年的时间”,“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吕型伟1989年说“让亿万少年儿童的有限时间在暗胡同里再那么摸索下去。实在太可惜了。”
  “大多数”和“亿万”虽不等于“尽”,但这种说法是带着感情就事论事,是不应该挨板子的。
  如果谁真的完全接受了刘先生的这种认识,就会再“误尽苍生”的。
  笔者想请教刘先生一个问题:1998年我们用的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语文《盘古开天辟地》课后第一题让“写一个阅读提要”。这实际上就是让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尽管小学从四下开始就进行这种训练,但是因为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他们到初中以后并不知道这阅读提要就是小学的课文主要内容。请问刘先生,如果人教版某一册课本或者《教师教学用书》哪怕是点一句,还会在这一问题上“误尽苍生”吗?
  “误尽苍生是语文”,这是客观存在。
  语文为什么误尽苍生?笔者同意我区一位老语文教研员的观点:语文学科为全息性学科,应该采用全息性学法,可是语文教学上清规戒律太多,不是这个不该学,就是那个不该讲。这就是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根源。
  叶圣陶先生1948年说:“无论怎么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的意义,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当面听作者说一番话,大体上总能听明白。最忌的是不能分析,不问关系,胡里胡涂读下去——这样读三五遍,也许还是一片朦胧。”
  我区那位老语文教研员写文章,做报告,经常引用这句话,令人奇怪的是我很少见别人引用。原来不明白原因,后来才发现:这词间、句间、节(自然段)间的“关系”不知从何年何月成了禁区。这语文教学当然一直处于“不能分解,不问关系”的“读三五遍,也许还是一片朦胧”的“自我领悟”状态——“一条暗胡同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鲁迅语)啊!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我钻在图书馆翻阅资料,想不到找到了依据。1989年2-3期《课程•教材•教法》顾振彪先生《对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一点理解》一文中,认为把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五级语法单位的两项——语素和句群不提要求,只对中间的“词、短语、句子”提出要求,就是降低要求,结果高考不考语素和句群,当然也就没人去注意词间、句间、节(自然段)间的“关系”了,以致考大学不考句群,多重复句只考到二重,这正是没人引用叶老1948年那段话的原因。
  冲破这一人为禁区,像人教版老小语课本五六册那样让小学生用“六步法”学自然段,语文就 不再“误尽苍生”了!
  是的,确实“牵一发而动全身”!长期以来,这一发不动,结果语文就只有“误尽苍生”!只要冲破这一人为禁区,像人教版老小语课本五六册那样让小学生用“六步法”学自然段,不再使学生比着葫芦画瓢:写校园,就是“校园的景色”;写公园,就是“公园的景色”;写田野,就是“田野的景色”。语文就不再“误尽苍生”了!
其他文献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
期刊
我县实施教学案教学,目的是以此为“抓手”,推动各学科的有效教学。经过全县语文教师大量的探索、研讨和实验,最终确定了“两案五板块”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两案五板块”的课堂结构    “两案”指教师教案与学生学案。教案与学案的结合是教改成果之一,是由重“教”到重“学”的必要过渡,也是教学理念转变的外显形式。“五板块”指“课时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堂达标检测”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前言》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我们进行“言语分析“(原称“渗透结构”)课题研究已经31年了,证明早期渗透语用语法可以增强孩子的语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我们所说的语用语法,是指为听说读写服务,指导人们进行听说读写实际的语法,不是指现用中学语文课本上讲的那些语法,那些语法是舶来品,我们所说的语用语法是既借鉴
期刊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了这乐章中的几个不和谐的音符:  问
期刊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采用了分类教学的作文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一、优秀型    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期刊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
期刊
【摘要】怎样打消学生写作畏难情绪?首先培养写作兴趣;还要注重积累,包括生活积累、阅读中积累;再有就是自由表达,需要开放作文题目、开放作文形式;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修改,加深学生认识;还要开放评价理念,展示写作成果,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关键词】兴趣;积累;自由表达;自主修改;评价展示       自教改以来,语文教学有着可喜的变化,但写作教学却是一个难以攻破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
期刊
一、导入新课    说到菊花,同学们肯定会想起我国古代一位诗人(陶渊明),他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自从被陶渊明先生垂青之后,便有了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被看作是隐士的象征,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菊花被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垂青后,又会有什么新的象征意义呢?    二、情节梳理——巧用彩线穿珍珠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女主人公伊丽莎爱伦是一位能干的3
期刊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动起来,语言也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  学习目标是学习意向动力的一部分,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
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需求的高学历化,直接造成技校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大大增加了技校语文教学的难度。另一外面,由于技校“技”字出头,在课程安排上大都重点突出专业课和技能课,将文化课的节数一砍再砍。据调查,不少学校语文课每周只安排两节,有的甚至更少,这无疑给学生发布一个信号——语文等文化课已不再重要。因此,改变语文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     一、教学内容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