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实际上周礼却仍然约束着人们的言行,《左传》中战争描写大都依礼而行,尊礼重信仍影响着各诸侯国间的战争。本文主要从结构特征、人物形象、小说化叙述倾向三个方面来对《左传》战争特色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左传》;战争;礼仪
作者简介:孙明姚(1993-),女,汉族,重庆市万州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1
礼被划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类,“左氏善于礼”,《左传》重礼,春秋时期战争频发,因此军礼描写尤为突出。《武经总要·军纪》曰:“凡遇名山大川,百神祀庙,皆遣官以酒脯祭告。”“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昭公二十五年)无论军国大事、宗庙祭祀等都要受到礼的约束。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桓公二年曰:“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蔡尚思先生认为:“《左传》以礼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中国礼教思想史要目》)《左传》战争之中崇礼,把礼作为衡量战争是否胜利的标准,“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第一章 战前祭礼
《左传》战前必行祭礼,“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公十三年)。“凡礼,莫重于祭”(《礼记·祭统》)《昭公八年》记载:“治兵于庙,礼也。”《僖公二十八年》也有:“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征会讨贰。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祭礼过程具体可看《襄公十八年》:
献子以朱丝系玉二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
晋平公发兵去进攻齐国,在渡过黄河之时,中行献子用朱丝系着两对玉而祷告然后把玉沉入黄河然后渡河。祭祀水神以祷告成功,这是十分严肃而又隆重的大事,作者详细描写祭祀过程突出了春秋时期对战争祭礼的重视。又如《僖公十九年》: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战前祭祀祈求胜利,在战争胜利之后,“恺乐献于社”。这都是重视战争祭礼的表现。
第二章 战场誓师
《左传》战争必誓师,誓师的作用主要是鼓舞动员、振奋士气。誓师仪式大都类似,先列队而后主帅作誓,主要是列举敌军罪行,激发军队对敌同仇敌忾的士气,严明军令、誓约必胜。《牧誓》曰:“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又曰:“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哀公二年》记载:
秋八月,齐人输范氏粟,郑子姚、子般送之。……简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寡君恃郑而保焉。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诟耻,在此行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车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
晋国卿大夫赵简子宣布的誓词:凡是能战胜敌人的,上大夫可得到县,下大夫可得到郡,士可得到十万亩土田,庶人工商可做官,奴隶可获得自由。这样的条件无不鼓舞了士气、振奋了军心。
第三章 战后献捷
《左传》战后会举行献捷礼,利用俘虏和战利品献祭神灵,以表达对神灵庇佑战争胜利的感谢。《成公二年》记载:
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使单襄公辞焉,曰:“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毀常,王命伐之,则有献捷,王亲受而劳之,所以惩不敬,劝有功也。”
《昭公十年》也记载了献捷之事:
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
季平子进攻莒国,占领郠地。于是奉献俘虏,在亳社开始用人祭祀。《周礼·夏官》大司马职也记载:“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春秋时期多有天子与各诸侯王同去献捷之事,在献捷礼之上会对胜利的将士进行论供封赏。
子曰:“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尊礼与否被认为是战争成功之关键,因而,战争礼仪贯穿于整个战争阶段,《左传》中的“依礼治军”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军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郑玄等注:《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
[3]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
[4](清)廖平撰,郜积意点校:《谷梁古义疏》,中华书局,2012年.
[5]段开正:《论春秋战争礼仪与军事文化——以<左传>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05年.
关键词:《左传》;战争;礼仪
作者简介:孙明姚(1993-),女,汉族,重庆市万州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1
礼被划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类,“左氏善于礼”,《左传》重礼,春秋时期战争频发,因此军礼描写尤为突出。《武经总要·军纪》曰:“凡遇名山大川,百神祀庙,皆遣官以酒脯祭告。”“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昭公二十五年)无论军国大事、宗庙祭祀等都要受到礼的约束。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桓公二年曰:“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蔡尚思先生认为:“《左传》以礼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中国礼教思想史要目》)《左传》战争之中崇礼,把礼作为衡量战争是否胜利的标准,“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第一章 战前祭礼
《左传》战前必行祭礼,“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公十三年)。“凡礼,莫重于祭”(《礼记·祭统》)《昭公八年》记载:“治兵于庙,礼也。”《僖公二十八年》也有:“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征会讨贰。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祭礼过程具体可看《襄公十八年》:
献子以朱丝系玉二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
晋平公发兵去进攻齐国,在渡过黄河之时,中行献子用朱丝系着两对玉而祷告然后把玉沉入黄河然后渡河。祭祀水神以祷告成功,这是十分严肃而又隆重的大事,作者详细描写祭祀过程突出了春秋时期对战争祭礼的重视。又如《僖公十九年》: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战前祭祀祈求胜利,在战争胜利之后,“恺乐献于社”。这都是重视战争祭礼的表现。
第二章 战场誓师
《左传》战争必誓师,誓师的作用主要是鼓舞动员、振奋士气。誓师仪式大都类似,先列队而后主帅作誓,主要是列举敌军罪行,激发军队对敌同仇敌忾的士气,严明军令、誓约必胜。《牧誓》曰:“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又曰:“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哀公二年》记载:
秋八月,齐人输范氏粟,郑子姚、子般送之。……简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寡君恃郑而保焉。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诟耻,在此行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车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
晋国卿大夫赵简子宣布的誓词:凡是能战胜敌人的,上大夫可得到县,下大夫可得到郡,士可得到十万亩土田,庶人工商可做官,奴隶可获得自由。这样的条件无不鼓舞了士气、振奋了军心。
第三章 战后献捷
《左传》战后会举行献捷礼,利用俘虏和战利品献祭神灵,以表达对神灵庇佑战争胜利的感谢。《成公二年》记载:
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使单襄公辞焉,曰:“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毀常,王命伐之,则有献捷,王亲受而劳之,所以惩不敬,劝有功也。”
《昭公十年》也记载了献捷之事:
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
季平子进攻莒国,占领郠地。于是奉献俘虏,在亳社开始用人祭祀。《周礼·夏官》大司马职也记载:“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春秋时期多有天子与各诸侯王同去献捷之事,在献捷礼之上会对胜利的将士进行论供封赏。
子曰:“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尊礼与否被认为是战争成功之关键,因而,战争礼仪贯穿于整个战争阶段,《左传》中的“依礼治军”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军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郑玄等注:《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
[3]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
[4](清)廖平撰,郜积意点校:《谷梁古义疏》,中华书局,2012年.
[5]段开正:《论春秋战争礼仪与军事文化——以<左传>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