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他人不愿做的事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c2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管理学家韦特莱指出:但凡成功的人,绝大多数都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句话的确道出了成功中的某些不被人看到的因素。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卓越的成就,想要变得与众不同,那么他一定不会落入俗套去随大流,做他人都愿意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觉得任务繁重是个负担,总想着要逃避,但他们不知道这是提升自我的好机会——每一次挑战都将挖掘出你更大的潜能,并且能够让你不断超越自我。
  我有一个编导朋友小贾,几乎每天都是两三点回家。他告诉我在影视圈有这样一句话:“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畜生用。”
  当听到“畜生”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不禁扑哧一笑,当然这笑中带着感同身受。
  那个时候,无论是前期准备、中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公司都会让小贾去做。此外,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希望做出來的片子质量高,因此他耗费了许多精力。
  小贾住在离公司很远的地方,每天几乎要在路上耗费三个小时。后来,他开始学会更高效地去工作。有的时候干脆住在公司,之后再去调休。有的时候特别困,他靠着墙都能睡着。
  听了他的叙述,我笑着问他:“那么艰难,你是怎么扛过来的?”
  小贾说:“我每天不断激励着自己,只要熬过来,以后就算面对更大的挑战都不是问题。其实,能者多劳,也多得。领导给你那么多任务去做是因为器重你,也代表你可以承担那么大的责任。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残酷也公平。”
  小贾讲得很对。
  如果你没有能力,那么领导也不会将重任交给你。很多年轻人都很怕接新的任务,因为怕苦怕累。其实,他们就在每一次逃避中错过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小贾跟我说:“我们应该学着做他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这是一条‘捷径’,可以让你接触一个全新的世界。不要想着什么都不做就能获得什么,这是无法跨越的。所有媒体人都如此,过着没日没夜的生活,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周末或者休假。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么就该继续探索下去。有很多人干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因为工作确实很辛苦。的确,入行是困难的,但当你走过这个阶段后,你的世界将焕然一新。”
  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影视圈的人,觉得工作非常好玩。其实,那非常辛苦,每个人必须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
  任何一位演员、导演、编剧、后期、摄像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因素,他们很多人都做了一般人无法做的事,承受了一般人无法承受的压力。

为什么做他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容易成功呢?


  首先,那些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事,竞争者就会少。因为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而那些大多数人都想做的事情,竞争肯定会非常激烈,对于没有竞争力的你来说机会就会少许多。如果你愿意做那些少数人愿意做的事情,那么你将事半功倍,更容易接近成功。
  其次,对于那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只有少数人关注,而如果你能潜心研究,那么效果将非常明显。正如研究一个课题,如果你选择了某个较偏的领域,那么你将成为开拓者。
  第三,别人不愿做某些事,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缺少某种勇气或决心。如果你去做了,那么自己的能力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年后,小贾自己开了影视传媒公司,业务越做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前期做了他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很少有人愿意将策划、拍摄、剪辑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扛下来,因为非常累,但是小贾就扛了下来,并且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
  我一直相信,能走到最后的人都是做他人不愿做、想他人不敢想。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是面对一座不可能跨过的高峰时总会产生畏惧心理,认为自己无法办到。于是,他们在没有做之前就轻易地放弃了,错失了机会。
  还有很多想成功的人,眼高手低,不愿意做一些小事,认为自己应该承担更重要的责任。于是,他们在无形中失去了磨砺自身意志力的机会。
  马云高考失利后做起了蹬三轮车的工作。后来,在创业的艰难时期,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卖小礼品、卖鲜花、卖书、卖衣服、卖手电筒。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互联网大佬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其实,就是这些小事成就了他一颗坚定的心。
  很多情况下,机遇就藏在那些没有人涉足的领域。正是因为他人不愿意做,或是不敢做,甚至是不屑于做,才让你离成功又近了一点。
  亲爱的朋友,希望你能在某个他人不愿意触及的角落找到自己的机遇,脱颖而出。
  (欲何依摘自《所有的失去,终将会温暖归来》)
其他文献
生活中,我崇尚慢饮茶。我觉得,慢,不仅是一种喝茶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慢饮茶,得风雅。茶乃风雅之物。喝茶也叫品茶,一个“品”字,揭示了喝茶的本性。一口茶分三次咽,慢慢地啜一口,啜一口,啜一口……理想中的饮茶,当如知堂老人所言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清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别的不说,单这“半日清闲”就是极其难得的雅事。
人的眼睛能够看见自然界的五光十色,却要借助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容颜。古代的铜镜,影像模糊,现代的玻璃镜子,才看得纤毫毕现。少男少女,一脸童真稚气;青年男女,阳光又梦幻;人到中年,一脸沧桑;老翁老妪,则倍加珍惜岁月给自己留下的每一天。无论男女老少,生活中都离不开镜子。演员上舞台,公众人物上电视,更得先面对镜子,让化妆师为之着意打扮美容。  玻璃镜子只能照见自己的姿容,人若要真正看清自己,还得面对广阔
重新重视农业革命  印度农民塔卡尔种植棉花和大豆,每年的雨季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他的收入。如果雨量不够,养家就成问题。后来,当地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出资给农民们修建了蓄雨池。蓄雨池积聚的水资源满足了塔卡尔农地里一整年农作物所需,使得产量翻番,收入也大幅提高。修建蓄雨池成本并不高,印度政府以前却没有想到引入,因为过去30年,像塔卡尔家的这种小型农场并不受重视。事实上,不只是印度,不少其
身边的朋友,大多是被动性人格,好处是交待的事情完成度高,特点是经年累月不冒半个泡。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这都没什么,但是遇到需要合力的事,需要思考后有交待的事,仍要别人一追二追,不问就推不动的行为,真不是什么好习惯。  凡事起头最难,每个人都希望你需要我去做什么我去做就是了。可是前期有许多取舍和理顺的工作,需要上下沟通达成共识,这类琐碎的问题无法绕道而行,都得一件一件落实才能令项目启动。许多人看上去很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大学》中“传”的部分由孔子弟子曾参讲述,曾氏门徒记录。朱熹重新整理后将其分为十章,上引文字即第一章。  朱熹注此章:“释明明德。”就是说,这章文字是在阐释大学三纲的第一条“明明德”。  春秋战国时期,在私塾教学、文人来往、外交活动等多种场合,流行一種风气,即在言语中常常引用《诗经》《尚书》等典籍里的语句
1937年暑假后,日军攻占了江阴,隔江相望的高邮也处于危急之中。此时,就读于江阴南菁中学高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终止学业,作别母校回到家乡以躲避战火。不久,国民党军队战局失利,人心惶惶,于是他又随着祖父和父亲,到距离县城稍远一些的农村庵赵庄避难,一住就是半年多时间。为了打发这段枯寂难耐的日子,汪曾祺挑选了两部文学作品随身携带,一部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一部是《沈从文小说选》。从《猎人笔记》中,
在大多数人眼里,塑料瓶是可以随手丢弃的废品,但有人变废为宝,让塑料瓶成为可再生资源,并做成了畅销的潮品。  在阿里巴巴公司长达5年的产品运营工作中,黄宁宁迎来了公司的上市,见证了移动互联网爆发时代,在公司的同事们沉浸在互联网购物的节日狂欢中时,黄宁宁却在集体的喧嚣之下感到了迷茫。  凌晨两点,电脑屏幕正在逐渐变暗,这意味着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闭上眼睛,表格上的曲线依旧跳动在眼前,久久难以散去,疲惫
7年前,获得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的高中生范浩强,毅然加入一家AI创业公司,只是因为——“挺酷的!”  如今,穿着卡通T恤衫、牛仔裤、运动鞋,留着小平头,范浩强坐在位于北京中关村融科资讯中心的旷视研究院,俨然一个标准的互联网公司程序员。他的职业——算法研究总监,让很多人好奇。  范浩强上小学和初中时,就是奥数比赛领奖台上的常客。2011年7月,上高一的范浩强作为中国队的4名参赛选手之一,在泰国芭提雅以
倘若驱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你会对远高于普通公路上的车速失去感觉。这时,120km/h的车速,于你而言就如同普通公路上的80km/h的车速。当你习惯了高速公路上的车速,一旦驶入普通公路,你会感觉慢了很多,即便是80km/h的车速,于你而言,也如同50km/h一样。这就是大脑的“高速公路效应”。  高速公路效应的产生,是错觉的功劳。错觉又叫錯误知觉,是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产生错觉的原
一个名叫“榫卯”的奇怪APP,一款让人“了解木头与木头之间连接方式”的APP,却是苹果应用商店推荐榜第一名,单月下载38万次,下载总量累积400万次,是被苹果CEO库克称赞为“给中国的应用市场提供独特性”的APP。而创造这一惊人数字和成绩的就是设计师王勇。  2012年,一心想创业的王勇辞掉原来的工作,成立了一家名为“泰格优思”的工作室,靠接一些移动应用外包赚钱。最开始的时候,靠着熟人介绍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