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里看人生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察历代名家的自画像,不禁让人感叹:人啊,最想表达的是自己,不仅包括外表、情绪,还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即所谓的灵魂。

“秀”出靓丽的自我



丢勒《自画像》

  古人最早是从溪流、池塘的水面上看自己的容貌。公元前3000年,埃及出现了化妆用的古铜镜。早期的镜子大都是用金属抛光制成的,镜面微微凸起(凸面镜),可以获得比较大的视野,人就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清晰的面容。
  15世纪的德国画家丢勒,是艺术史上的自画像大家。12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画自己的素描像了。他觉得自己帅,想“秀”一下靓丽的外表,于是精心打扮,请理发师卷烫头发,把胡子修成八字形并用蜡固定。
  图1是丢勒的《自画像》。自命不凡的他把自己画得像基督,认为自己可以与基督平起平坐,拥有神圣的创造力。
  当然,很多人在创作自画像时都是把“肖似”放在首位,画一个漂亮的“陌生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不小心露出破绽


  2018年,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泰勒教授发现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患有斜视。泰勒教授分析了达·芬奇的6幅自画像(或被认为是其自画像),其中包括《维特鲁威人》和《救世主》(图2)两幅价格昂贵的画作。泰勒教授通过对画中人物眼睛的虹膜、眼睑、瞳孔进行画圈,評估了眼部状况,并测量其相对位置。结果表明,6幅作品中都存在达·芬奇患有斜视的证据。
  泰勒表示,达·芬奇患有一种间歇性的斜视,他能在两种视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他可以用双眼(立体视觉)获得深度感觉,而当他要在二维画板上表现三维图像的时候,可以只用一只眼睛观察场景。这种情况对一位画家来说可能比较方便,能够把所见的景物与正在画的平面画像直接进行比较。

万般滋味,皆是生活



达·芬奇《救世主》

  创作了许多传世杰作的西方画家,在文艺复兴前,虽然社会地位比较低,但是为教会和王公贵族打工,倒也衣食无忧。17世纪以后,画家要靠“卖画”为生,许多画家(如米勒、凡·高)连饭都吃不饱。有些画家天生体弱、疾病缠身,在艰难的人生里,绘画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也为后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开启了一扇窗。
  法国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1864—1901)就是一个代表。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由于父母是近亲结婚,他从小就体质虚弱。14岁的时候,他在家里摔断了股骨,后又摔伤了一条腿,从此他的腿不能再生长。由于面部器官发育不好,他无法正常说话。庆幸的是,他还有一双可以创造奇迹的手。
  劳特累克18岁的时候师从名家阿尔蒙学画,经过五六年的刻苦学习,他的造型基本功十分了得。从图3可以看出,他以流畅的笔墨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大家称他是“画活动人物的肖像画家”。请注意,画中背景里有一高一矮两个人朝着左边走去,那个矮个子就是劳特累克——这是他不多见的自画像。


劳特累克《红磨坊酒家》

  毕加索看了劳特累克的作品后曾说:“想不到这个矮小的男人竟然是如此伟大的画家!”劳特累克的朋友说他身残志坚,是一个不失幽默感的乐天派。然而,劳特累克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令人惋惜。
  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是又一位命运多舛的绘画大师。她一出生就患有骨髓灰质炎,1925年的恶性交通事故,使她的健康状况更加糟糕。她一方面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渴望自由、渴望爱情。
  卡洛高傲的个性和脆弱的自尊,造就了她的双重人生: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一名特立独行的画家、一位大西洋海岸的风云人物。同时,她又是一个随时受到死亡召唤的严重车祸受害者、一个一生经历了30多次手术并依赖麻醉剂活着的女人。她用自己的画笔撰写了自强不息的人生,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人像她那样将痛楚描绘在油画的画布上(图4)。


弗里达·卡洛《破碎的丰碑》

  卡洛一生创作了143幅画,其中50多幅是自画像。她从哥伦布时代前的美洲土著艺术和基督教图像里汲取灵感,她的自画像仿佛墨西哥传说中的神像,虽已殉道受难,但依旧全知全能。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旅途的经历却不一样:有的人风光无限,有的人痛苦不堪,更多的人则平平淡淡。我崇尚“生活简单就是美”的理念,期盼“不宠无惊过一生”。
  (舒 窈摘自《科学画报》2019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斯蒂芬·特恰克是美国库伯大学医疗中心重症监护医生,已有20多年工作经验。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特恰克发现自己不知不觉进入了职业倦怠期。诊断过程中,他很少和病人深入交流,甚至不愿意多说一句话。  一次,特恰克为晚期胃癌患者罗伯特问诊。罗伯特瘦骨嶙峋,全身几乎没有肌肉,因为疼痛,他神情痛苦,身体歪歪斜斜地躺在轮椅中。特恰克用教科书式的语言问询:“腹部还疼吗?”罗伯特双手颤颤巍巍地摸着肚子说:“很疼,
期刊
第一代“科幻迷”  2013年12月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三号发射现场。  观看发射的有3000人左右,刘慈欣是其中之一。星空的寂静和现实的热闹让他有种莫名的感觉:火箭看上去似乎不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它将带着我们的精神飞离这平凡的群山。  2016年7月3日,天眼主体工程完工现场,刘慈欣受邀见证这一“科幻”时刻。此时的他已经是雨果奖得主,他在《三体》中展示的降维打击、黑暗森林理论与壮丽图景
期刊
《李敖回忆录》记载:  (金庸)有一天晚上到我家,一谈八个小时。他特别提到他儿子死后,他精研佛学,他已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了。我说:“佛经里讲‘七法财’……但大体上,无不以舍弃财产为要件。所谓‘舍离一切,而无染着’,所谓‘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你有这么多的财产在身边,你说你是虔诚的佛教徒,你怎么解释你的财产呢?”金庸听了我的话,有点窘,他答不上来。他当然答不上来,为什么?因为金庸所谓信佛,其实是一种“
期刊
C.S.刘易斯  1925年,两个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同时回到牛津大学任教。一个是33岁的牛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另一個是27岁的意气风发的知名文人。他们二人在1926年5月11日参加一个名为“吉光片羽”的读书会时,一见如故,一谈相知。  他们都喜欢神话,对神话文学有深入的研究,都认为神话文学是传达真理和信仰最佳、最美的途径。于是,他们约定启动一个竞赛,两个人各写一部神话式的奇幻文学,比比看谁写
期刊
1  大四的时候,我们这一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始去医院见习。  有一天,在办公室门口,我看到一位女医生走过去。从背后看,她头发黑白夹杂,应该有五六十岁。  过了一周,我又一次来到这个科见习,这次我看到了那位女医生的正脸,当时我特别惊讶。她并不是我想象中的五六十岁的老医生,而是一个相当年轻的主治医师。因为她的脸和头发实在差异太大,当时还不成熟的我特别鲁莽地直接开口问她的年龄。  幸亏这位医生脾气好
期刊
很多年前,我的左邻是一位意大利老人。老人嗜好园艺,园中遍植榆柳银杏,桃李枇杷。这些树秋冬落叶,十一月,树上的叶子开始枯黄,片片坠地,直到园中只剩空枝,结束一季盛夏的繁华。老人每日晨昏,定时在园中耙扫落叶。他患有心疾,胸前长年绑着一副仪器,然而老人生性乐观,烟酒不忌。他挥动手中的竹耙,虎虎生风。  老人珍惜落叶,每一片都不舍得遗弃。他把那些落叶集在一角,堆积成山,造就了一座红黑褐色相间的落叶冢。冬雨
期刊
茶是好东西,在人的一生中,它或许是陪伴你到最后的朋友。   一般而言,抽煙是二三十岁时的潇洒,跷着二郎腿,吞云吐雾,快活似神仙;喝酒是四五十岁时的应酬,推杯换盏,酒浅情深,觥筹交错,你我不分;到了六七十岁,医生会谆谆劝你戒烟,家人会苦苦求你禁酒。到了与烟告别、与酒分手之际,百无聊赖、口干舌燥之时,恐怕只有茶能陪你度过夕阳西下的余生。   我在剧团待过,团里的那些老艺人,都是老北京人,也都是花茶
期刊
未来30年的样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沿着时间之河顺流而下,我们大致可以勾画出未来30年的几个关键词:  1.收入。中国的人均收入从中等收入迈进高收入也只是时间问题。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大约在202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会超过12055美元这道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2.老龄化。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乃至深度老龄社会已是大势所趋。2016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
期刊
1984年寒冬的一天,余华裹着一件棉大衣,向我走来。  两天前,他从海盐县城打来电话,说让我陪他去乡下走走看看。我知道,他是为积累创作素材而来。  天气出奇的冷。轮船从县城出发,开了3个小时,赶在午饭前到达我工作的地方——海盐县齐家乡集镇。我已等他多时,远远看见余华从路的南边走来。他穿了一件黑灰色的棉大衣,衣摆垂到膝盖下。西北风吹得急,余華两只手插在大衣口袋里往前箍,把臃肿的大衣裹出束腰的样子。那
期刊
躲在羽绒服里安逸了一冬的脂肪,一到春天就无处可藏。为了赎罪,姑娘小伙子一个猛子扎进健身房。然而,世界上过得最慢的,就是跑步机上的时间。你以为跑了一个世纪,其实才过了10分钟。  这时,一个幽灵般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为什么我要受这种罪?这难道不是一种当代酷刑吗?”你是这样的跑步机  19世纪初,英国的犯罪率急剧上升,监狱里人满为患。如何改造顽固罪犯,让监狱头子们苦恼不堪。  1818年,英国工程师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