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分析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认为由于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小、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以购买力平价来评价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观点缺乏科学依据。
关键字:人民币 汇率 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评价
1、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汇率决定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实际有效汇率的理论基础,也是判断一国汇率是否错位的依据。1922年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他认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取决于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假定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和交易成本(如关税和配额),且两国的价格体系有效,市场价格随供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两国任何一种商品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将相等。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14年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种货币各自在本国的购买力决定的: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着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因此,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取决于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
2、购买力平价的两种基本形式
购买力平价理论又分两种情况: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以一价定律为基础,是指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个国家价格总水平的比率。
R=Ps/Pc
R:表示两国间的货币汇率
Ps:t时期本国一般物价水平;
Pc:t时期外国一般物价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
由于国内外总价格水平的数据难以获取和处理,于是出现了便于实际运用的相对购买力平价,以表现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汇率的变动由两国的相对
通货膨胀率状况决定,公式表示为:
R’=R*(Is/Ic)
R:表示原有某一时点上的均衡汇率;
R’:表示一定时期后的新汇率;
Is:表示s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物价指数;
Ic:表示c国在同时期内的物价指数。
3、购买力理论的评价
购买力理论认为物价的变化源于货币量的变化,因此购买力评价理论源于货币数量理论。购买力评价理论的合理性在于它有助于说明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个理论也存在着许多缺陷。
首先,纸币代表一定的价值量是纸币的本质,纸币的购买力是现象,而汇率是以两国纸币代表的价值量的比率作为基础的,说明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把现象当成本质来论述汇率的;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能够说明汇率的长期趋势,但是就短期与中期汇率的趋势变动来说就无能为力了,由于各国之间的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利息水平方面的差异,以及其它突发事件等都会引起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并且使得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促使汇率发生变化,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这些却无法解释和预测;最后该理论在确定汇率时使用的物价指数仅包括贸易商品,且使用相同的权数,但非贸易商品对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另外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发展速度的不一致,因此在确定一个合理的物价指数基期和购买力平价水平时存在太多技术上的困难。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与经济现实条件的差异
卡塞尔认为在一个充分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有效市场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两国货币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的价格之比,即购买力平价。也就是说,当一国价格水平上涨时,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的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汇率是购买力平价的无偏估计量,其变动总是收敛于购买力平价。
但是,在当今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贸易壁垒、非贸易品、垄断等在世界经济中普遍存在,而且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各不相同,尚没有形成充分自由贸易、充分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难以满足,购买力平价和汇率所反映的范围和决定因素各不相同,两者很难趋于一致。
在范围上,购买力平价包含了各国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对比关系,而汇率只反映国与国之间贸易商品部分的价格比率,没有反映各国建筑品、各种服务项目等非贸易品价格的对比关系。
在决定因素上,购买力平价直接受对比国之间实际价格水平的影响,反映某一货币在不同市场上的实际购买力;而汇率除了受各国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影响以外,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需关系所决定,随着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利率、经济增长、甚至政策干预、投机炒作、资本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变动而波动。而且,在当今世界中,汇率已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汇率在短期内变动幅度大,且较为频繁,而购买力平价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三、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偏差因素分析
与其他国家一样,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购买力平价的理论要求不相符而引起的偏差;二是实际测算过程中的统计误差。
1、我国经济现状与购买力平价的理论要求不相符而引起的偏差
目前我国仍处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并没有达到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完全有效的市场经济,以购买力平价为标准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理论前提不充分的。
首先,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低。政府对教育、医疗、房租、工资等项目给予补贴的不同程度,价格机制不完善,价格扭曲现象较为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服务的价格偏低。统计表明,政府消费、居民服务性消费占GDP比重大约为30%左右。由此,与国际市场价格比较的结果,会高估人民币购买力,进而也加大了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程度。 其次,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小,国内存在着大量的非贸易品,使得购买力平价和人民币汇率所反映的范围各不相同。购买力平价包含了对比国之间GDP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比价关系,而汇率只反映贸易品部分的价格比率。通常,以投资品和教育、医疗、政府公共消费等非市场服务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非贸易品在GDP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非贸易品往往因质量较差,其价格较低。如果将这部分的非贸易品与国际上优质高价的商品和服务相比,必然会高估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从而使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远远高于汇率。
2、实际测算过程中的统计误差
首先,商品和服务代表性和可比性之间难以协调一致。如果在价格调查中强调代表性,忽视可比性,比较结果则会高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相反,如果强调可比性,而忽视代表性,比较结果则会低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其次,各国不同的支出结构对购买力平价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不同的汇总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比较结果等等。此外,计算购买力平价需要有掌握十分详细的价格和支出数据,我国现有统计基础与其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测算的购买力平价数据结果的统计误差可能较大。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世界银行关于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系数是通过少数专家利用有限的资料推算出来的,其数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把握。据有关专家估计,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高估了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夸大了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偏差程度。
因此,由于实际测算的困难和受资料来源的限制,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这是当前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偏差较大的重要实际原因。
总额言之,无论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分析,当前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存在偏差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把用于GDP国际比较的购买力平价,作为分析、判断和确定汇率水平的依据。相应地,用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作为评价当前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币汇率要高于购买力平价是正常的经济现象,这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共同趋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从长期趋势来看,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偏差幅度应该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李天德.国际金融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2]桑柳玉. 浅析1994 年到2007 年我国汇率的变化——从购买力平价和汇率平价角度[J].现代商业,2008,(04).
[3]席鑫焱、吴骏.基于购买力评价学说的人民币均衡汇率[J].当代经济管理,2008,(07).
作者简介:赵占兵(1988-),男,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11级金融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生方向: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
关键字:人民币 汇率 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评价
1、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汇率决定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实际有效汇率的理论基础,也是判断一国汇率是否错位的依据。1922年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他认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取决于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假定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和交易成本(如关税和配额),且两国的价格体系有效,市场价格随供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两国任何一种商品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将相等。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14年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种货币各自在本国的购买力决定的: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着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因此,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取决于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
2、购买力平价的两种基本形式
购买力平价理论又分两种情况: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以一价定律为基础,是指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个国家价格总水平的比率。
R=Ps/Pc
R:表示两国间的货币汇率
Ps:t时期本国一般物价水平;
Pc:t时期外国一般物价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
由于国内外总价格水平的数据难以获取和处理,于是出现了便于实际运用的相对购买力平价,以表现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汇率的变动由两国的相对
通货膨胀率状况决定,公式表示为:
R’=R*(Is/Ic)
R:表示原有某一时点上的均衡汇率;
R’:表示一定时期后的新汇率;
Is:表示s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物价指数;
Ic:表示c国在同时期内的物价指数。
3、购买力理论的评价
购买力理论认为物价的变化源于货币量的变化,因此购买力评价理论源于货币数量理论。购买力评价理论的合理性在于它有助于说明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个理论也存在着许多缺陷。
首先,纸币代表一定的价值量是纸币的本质,纸币的购买力是现象,而汇率是以两国纸币代表的价值量的比率作为基础的,说明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把现象当成本质来论述汇率的;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能够说明汇率的长期趋势,但是就短期与中期汇率的趋势变动来说就无能为力了,由于各国之间的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利息水平方面的差异,以及其它突发事件等都会引起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并且使得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促使汇率发生变化,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这些却无法解释和预测;最后该理论在确定汇率时使用的物价指数仅包括贸易商品,且使用相同的权数,但非贸易商品对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另外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发展速度的不一致,因此在确定一个合理的物价指数基期和购买力平价水平时存在太多技术上的困难。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与经济现实条件的差异
卡塞尔认为在一个充分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有效市场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两国货币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的价格之比,即购买力平价。也就是说,当一国价格水平上涨时,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的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汇率是购买力平价的无偏估计量,其变动总是收敛于购买力平价。
但是,在当今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贸易壁垒、非贸易品、垄断等在世界经济中普遍存在,而且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各不相同,尚没有形成充分自由贸易、充分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难以满足,购买力平价和汇率所反映的范围和决定因素各不相同,两者很难趋于一致。
在范围上,购买力平价包含了各国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对比关系,而汇率只反映国与国之间贸易商品部分的价格比率,没有反映各国建筑品、各种服务项目等非贸易品价格的对比关系。
在决定因素上,购买力平价直接受对比国之间实际价格水平的影响,反映某一货币在不同市场上的实际购买力;而汇率除了受各国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影响以外,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需关系所决定,随着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利率、经济增长、甚至政策干预、投机炒作、资本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变动而波动。而且,在当今世界中,汇率已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汇率在短期内变动幅度大,且较为频繁,而购买力平价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三、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偏差因素分析
与其他国家一样,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购买力平价的理论要求不相符而引起的偏差;二是实际测算过程中的统计误差。
1、我国经济现状与购买力平价的理论要求不相符而引起的偏差
目前我国仍处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并没有达到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完全有效的市场经济,以购买力平价为标准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理论前提不充分的。
首先,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低。政府对教育、医疗、房租、工资等项目给予补贴的不同程度,价格机制不完善,价格扭曲现象较为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服务的价格偏低。统计表明,政府消费、居民服务性消费占GDP比重大约为30%左右。由此,与国际市场价格比较的结果,会高估人民币购买力,进而也加大了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程度。 其次,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小,国内存在着大量的非贸易品,使得购买力平价和人民币汇率所反映的范围各不相同。购买力平价包含了对比国之间GDP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比价关系,而汇率只反映贸易品部分的价格比率。通常,以投资品和教育、医疗、政府公共消费等非市场服务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非贸易品在GDP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非贸易品往往因质量较差,其价格较低。如果将这部分的非贸易品与国际上优质高价的商品和服务相比,必然会高估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从而使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远远高于汇率。
2、实际测算过程中的统计误差
首先,商品和服务代表性和可比性之间难以协调一致。如果在价格调查中强调代表性,忽视可比性,比较结果则会高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相反,如果强调可比性,而忽视代表性,比较结果则会低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其次,各国不同的支出结构对购买力平价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不同的汇总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比较结果等等。此外,计算购买力平价需要有掌握十分详细的价格和支出数据,我国现有统计基础与其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测算的购买力平价数据结果的统计误差可能较大。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世界银行关于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系数是通过少数专家利用有限的资料推算出来的,其数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把握。据有关专家估计,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高估了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夸大了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偏差程度。
因此,由于实际测算的困难和受资料来源的限制,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这是当前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偏差较大的重要实际原因。
总额言之,无论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分析,当前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存在偏差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把用于GDP国际比较的购买力平价,作为分析、判断和确定汇率水平的依据。相应地,用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作为评价当前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币汇率要高于购买力平价是正常的经济现象,这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共同趋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从长期趋势来看,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偏差幅度应该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李天德.国际金融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2]桑柳玉. 浅析1994 年到2007 年我国汇率的变化——从购买力平价和汇率平价角度[J].现代商业,2008,(04).
[3]席鑫焱、吴骏.基于购买力评价学说的人民币均衡汇率[J].当代经济管理,2008,(07).
作者简介:赵占兵(1988-),男,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11级金融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生方向: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