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分析
某天,笔者到机房协助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师安装数控技术模拟教学软件。在安装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以下两个问题:(1)专业课教师在一些基本操作方面出现了很多错误,或者干脆不知如何操作;(2)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盘符概念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去某个盘查找指定的文件了。
以上两个问题,让笔者感到很震惊。不可能专业课教师上课还要计算机教师协助。有人可能会想,学生不是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吗?首先对于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课属于文化课的范畴,按照教学计划来讲,学生每周只有一次课,很多内容学完之后不能得到有效的巩固;另外,学生在意识方面也只是注重单一专业课的学习,从心理上比较排斥文化课,简单地忽视了从事专业课学习所必需的辅助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呢?笔者认为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教师都重视了,学生才能重视。教师都学会了,学生遇到的所有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再也不会出现以上的尴尬现象了。但是,我们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
二、技工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性的学习。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三、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实施教学的观念。中等职业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很多课程及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还赶不上普通中学,不能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功能。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2、加大个别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开设力度,从意识上改变学生错误的想法,以最大可能地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的课程,我们甚至可以抛开教学计划的束缚,增设计算机课程,通过计算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以及班主任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这样不但能增强当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打下基础。
3、加大个别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教师的现状不用多说,懂得信息技术的不少,但是真正会应用的却不多,即使有的教师会一些,但在操作熟练程度方面大部分也很薄弱。连信息技术的操作都不行,又何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即使设计实施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又该有谁来解决呢?显然,我们应该加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训,同样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打下基础。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在技工教学中,像数控技术模拟教学这样的课程很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是技工教学课程模式的经典之路。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是悠久而又漫长的,因为这是一项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工程。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转变思想,不断探索。
某天,笔者到机房协助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师安装数控技术模拟教学软件。在安装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以下两个问题:(1)专业课教师在一些基本操作方面出现了很多错误,或者干脆不知如何操作;(2)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盘符概念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去某个盘查找指定的文件了。
以上两个问题,让笔者感到很震惊。不可能专业课教师上课还要计算机教师协助。有人可能会想,学生不是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吗?首先对于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课属于文化课的范畴,按照教学计划来讲,学生每周只有一次课,很多内容学完之后不能得到有效的巩固;另外,学生在意识方面也只是注重单一专业课的学习,从心理上比较排斥文化课,简单地忽视了从事专业课学习所必需的辅助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呢?笔者认为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教师都重视了,学生才能重视。教师都学会了,学生遇到的所有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再也不会出现以上的尴尬现象了。但是,我们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
二、技工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性的学习。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三、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实施教学的观念。中等职业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很多课程及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还赶不上普通中学,不能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功能。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2、加大个别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开设力度,从意识上改变学生错误的想法,以最大可能地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的课程,我们甚至可以抛开教学计划的束缚,增设计算机课程,通过计算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以及班主任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这样不但能增强当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打下基础。
3、加大个别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教师的现状不用多说,懂得信息技术的不少,但是真正会应用的却不多,即使有的教师会一些,但在操作熟练程度方面大部分也很薄弱。连信息技术的操作都不行,又何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即使设计实施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又该有谁来解决呢?显然,我们应该加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训,同样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打下基础。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在技工教学中,像数控技术模拟教学这样的课程很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是技工教学课程模式的经典之路。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是悠久而又漫长的,因为这是一项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工程。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转变思想,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