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国学经典内容,对塑造个体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抵制价值观缺失以及心理荒芜的有效措施。初中学生往往充满稚气,由于自身、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初中学生面临着互联网文化、西方文化以及腐朽思想的冲击,出现了“唯利是图”“享乐主义”等价值取向,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效融入与渗透已经成为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聚焦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渗透路径
语文是初中学阶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极高的育人功能,因此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育意义重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整体而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教师将语文教学局限于纯知识的输出和讲解,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也较为单一,导致语文教学无法全面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多年,然而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和选择却让人大跌眼镜,例如校园暴力以及享乐现象频出,一度冲击着大众和社会的认知底线。部分学生崇洋媚外,贬低传统文化,向往西方式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自由。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并未深刻领悟到中国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涵盖诸多传统国学经典,其育人价值以及人文价值可见一斑。因此如何结合新时代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剖析
(一) 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具有极大的育人价值,传统文化经过不同时代的丰富和演变,其时代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引导学生以發展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路径。此外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时期,传统语文教学侧重对汉语知识的讲解和应用,充分渗透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在知识教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引导学生加深对人文观念的理解,同时也能透过故人轶事,激励并鞭策学生,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
(二) 有利于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实现教学场景化
新课标要求不断搭建并持续优化语文教学,凸显语文教学的场景化、生活化,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感受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现阶段,教师并未对语文教材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价值处于较低层次,语文课堂教学较为沉闷,缺乏互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较差,并且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关联不强,导致育人价值被严重削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自身情况相结合,并将其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有利于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创造条件。
(三) 有助于抵御不良文化侵蚀,形成正确的“三观”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在实践层面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与影响,互联网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初中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显著增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无法有效识别不良文化,导致其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此外,不规范化的汉字使用以及商业化浓郁的互联网文化正在侵蚀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导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有所偏离,最终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宣讲。
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 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汉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有效的汉字教学能够为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围绕汉字展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汉字演化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汉字的出现与演变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汉字也是感悟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正确书写顺序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其挖掘其背后的人文内涵和文化魅力。例如在“读读写写”板块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简单的象形字知识,常见的日月水火均属于象形字,象形字的发展最早是通过图形变化而言,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动态显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这对于学生建立数字学习兴趣极具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解构汉字文化结构,通过分解汉字更好地体验汉字文化。以“型”字为例,可向学生介绍“型”字的来源,即在古代该字代表制作器物的模子,而泥土则是最为常见的制作墨子的材料,因此“型”字可被拆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开”“土”以及“刂”,分别象征着“刀和泥土”,借助结构分解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各个部分的实际含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记忆字体的含义,提升学生的汉字学习效率。
(二) 提升国学经典教学在常规教学环节的比重
现阶段,初中语文内容分布主要由以下四大板块构成,分别为近现代小说节选和诗歌、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等。以古诗词以及文言文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内容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中考的热门板块,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知识在整个教学与考查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持续增加的文言文背诵章节给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教师对此类国学经典内容的讲解主要局限于语法,例如诗词情感表达方式、通假字或者异义词以及句式分析等,而国学经典蕴含的人文意义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学习,因此部分学生对国学文化的整体认识有所欠缺,所以在常规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学经典教学的比重,引导学生了解传统优秀文化精髓,这样才能有力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提升其人文素养。
以《孙权劝学》的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往往将句式分析以及词义解析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对该文言文章节整体内容的介绍和分析。此段落源自著名的《资治通鉴》,因此教师可在课程导入前,向学生详细介绍《资治通鉴》的相关史料,由此引出国学经典的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国学经典文化的重要价值。只有在认识上强化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感知,才能逐步引导学生系统性学习国学经典文化,所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全景式展示三国时期国与国以及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梳理三国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其政策主张,这样能够有助于拓展与丰富史学知识结构,更好地把握本课的主旨与方向。 (三) 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其中作为国学经典的诗词古文承载了中国历史优秀文化精髓。因此教师筛选精练并且经典的段落或者诗句,作为学生课堂阅读或者课外阅读素材,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提升内在涵养的有效途径。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应向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分析与阅读相关诗词,并引导其分享自己对诗句内涵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认知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形,因此教师应客观评价学生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包容相关认识偏差现象,虽然逐步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视角解读诗词文章,随后借助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深刻地了解文章内涵,如果学生对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悟,可引导学生养成随时摘录的良好习惯,不断充实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为写作积累高质量的素材和资源。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赏析此首诗中自己喜欢的部分,并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叹息”,并让学生指出哪些诗句体现的“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以及“战乱带给人们的苦”,引导学生联想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情怀一致的优秀国学经典,例如范仲淹的《岳陽楼记》,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体现出来的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四) 运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生活化理念推动下,教师可在生活化情景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传统文化学习。例如可借助优质提问,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
1.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吗?
2. 你最想研究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8人为一组,并指定一位同学作总结陈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问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成立了班级传统文化研究小组,该研究小组分别由六个模块组成,分别为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文赏析、风俗风情、神话传说、饮食文化。通过以上研究小组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在期末评估时,会将此作为重要的评估维度,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特点实施相应的结果展示,比如:
民间工艺组:可通过现场剪纸的方式汇报研究成果。
民族艺术组:可通过现场演唱中国风歌曲汇报研究成果。
诗词赏析组:可通过朗诵比赛等形式汇报研究成果
神话故事组:可通过你画我猜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
通过生活化以及情景化教学能够充分释放学生个性,逐步培养其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骨干课程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语言应用能力极具重要意义。教师应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国学经典教学在常规教学环节的比重;在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运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海凤.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一)[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2]韩景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9(27):28.
作者简介:
许露,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初级中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渗透路径
语文是初中学阶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极高的育人功能,因此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育意义重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整体而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教师将语文教学局限于纯知识的输出和讲解,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也较为单一,导致语文教学无法全面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多年,然而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和选择却让人大跌眼镜,例如校园暴力以及享乐现象频出,一度冲击着大众和社会的认知底线。部分学生崇洋媚外,贬低传统文化,向往西方式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自由。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并未深刻领悟到中国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涵盖诸多传统国学经典,其育人价值以及人文价值可见一斑。因此如何结合新时代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剖析
(一) 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具有极大的育人价值,传统文化经过不同时代的丰富和演变,其时代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引导学生以發展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路径。此外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时期,传统语文教学侧重对汉语知识的讲解和应用,充分渗透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在知识教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引导学生加深对人文观念的理解,同时也能透过故人轶事,激励并鞭策学生,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
(二) 有利于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实现教学场景化
新课标要求不断搭建并持续优化语文教学,凸显语文教学的场景化、生活化,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感受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现阶段,教师并未对语文教材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价值处于较低层次,语文课堂教学较为沉闷,缺乏互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较差,并且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关联不强,导致育人价值被严重削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自身情况相结合,并将其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有利于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创造条件。
(三) 有助于抵御不良文化侵蚀,形成正确的“三观”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在实践层面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与影响,互联网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初中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显著增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无法有效识别不良文化,导致其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此外,不规范化的汉字使用以及商业化浓郁的互联网文化正在侵蚀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导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有所偏离,最终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宣讲。
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 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汉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有效的汉字教学能够为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围绕汉字展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汉字演化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汉字的出现与演变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汉字也是感悟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正确书写顺序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其挖掘其背后的人文内涵和文化魅力。例如在“读读写写”板块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简单的象形字知识,常见的日月水火均属于象形字,象形字的发展最早是通过图形变化而言,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动态显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这对于学生建立数字学习兴趣极具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解构汉字文化结构,通过分解汉字更好地体验汉字文化。以“型”字为例,可向学生介绍“型”字的来源,即在古代该字代表制作器物的模子,而泥土则是最为常见的制作墨子的材料,因此“型”字可被拆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开”“土”以及“刂”,分别象征着“刀和泥土”,借助结构分解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各个部分的实际含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记忆字体的含义,提升学生的汉字学习效率。
(二) 提升国学经典教学在常规教学环节的比重
现阶段,初中语文内容分布主要由以下四大板块构成,分别为近现代小说节选和诗歌、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等。以古诗词以及文言文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内容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中考的热门板块,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知识在整个教学与考查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持续增加的文言文背诵章节给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教师对此类国学经典内容的讲解主要局限于语法,例如诗词情感表达方式、通假字或者异义词以及句式分析等,而国学经典蕴含的人文意义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学习,因此部分学生对国学文化的整体认识有所欠缺,所以在常规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学经典教学的比重,引导学生了解传统优秀文化精髓,这样才能有力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提升其人文素养。
以《孙权劝学》的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往往将句式分析以及词义解析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对该文言文章节整体内容的介绍和分析。此段落源自著名的《资治通鉴》,因此教师可在课程导入前,向学生详细介绍《资治通鉴》的相关史料,由此引出国学经典的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国学经典文化的重要价值。只有在认识上强化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感知,才能逐步引导学生系统性学习国学经典文化,所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全景式展示三国时期国与国以及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梳理三国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其政策主张,这样能够有助于拓展与丰富史学知识结构,更好地把握本课的主旨与方向。 (三) 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其中作为国学经典的诗词古文承载了中国历史优秀文化精髓。因此教师筛选精练并且经典的段落或者诗句,作为学生课堂阅读或者课外阅读素材,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提升内在涵养的有效途径。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应向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分析与阅读相关诗词,并引导其分享自己对诗句内涵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认知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形,因此教师应客观评价学生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包容相关认识偏差现象,虽然逐步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视角解读诗词文章,随后借助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深刻地了解文章内涵,如果学生对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悟,可引导学生养成随时摘录的良好习惯,不断充实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为写作积累高质量的素材和资源。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赏析此首诗中自己喜欢的部分,并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叹息”,并让学生指出哪些诗句体现的“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以及“战乱带给人们的苦”,引导学生联想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情怀一致的优秀国学经典,例如范仲淹的《岳陽楼记》,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体现出来的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四) 运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生活化理念推动下,教师可在生活化情景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传统文化学习。例如可借助优质提问,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
1.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吗?
2. 你最想研究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8人为一组,并指定一位同学作总结陈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问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成立了班级传统文化研究小组,该研究小组分别由六个模块组成,分别为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文赏析、风俗风情、神话传说、饮食文化。通过以上研究小组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在期末评估时,会将此作为重要的评估维度,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特点实施相应的结果展示,比如:
民间工艺组:可通过现场剪纸的方式汇报研究成果。
民族艺术组:可通过现场演唱中国风歌曲汇报研究成果。
诗词赏析组:可通过朗诵比赛等形式汇报研究成果
神话故事组:可通过你画我猜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
通过生活化以及情景化教学能够充分释放学生个性,逐步培养其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骨干课程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语言应用能力极具重要意义。教师应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国学经典教学在常规教学环节的比重;在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运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海凤.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一)[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2]韩景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9(27):28.
作者简介:
许露,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