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通过自己的诗篇抒发情感、针砭时事,并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特点,成为世界诗歌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传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世上少有人能够企及。
【关键词】:李白;江油;诗歌
江油是李白的故乡。李白在江油生活了25年(公元701---公元725)留下了大量作品,然而因其“悔其少作”“有不如意者悉皆焚之”,故在《全唐诗》中少有收录。现存的李白留故里诗歌多为后人搜集整理。
为了便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在此对李白留故里诗歌进行简述。
1、《萤火》: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此诗在《李太白全集》各种版本和《彰明县志》中均无记载,
仅见于英国已故教授翟理斯1898出版的《汉诗英译》(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esrse)一书。
2、《咏石牛》:
“此石巍巍活象牛,山中高卧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咏石牛》一诗见于宋人苏易简手书勒铭的石碑。该诗乃李白去匡山读书之前(约十二三岁时)的少作之一。此碑原在青莲石牛沟,后因工程修建被埋。《彰明县志》上有载。其一云:“石牛沟在县西十二里,五家坡下,有怪石如牛,历久成祟,为土人所戕,石尚存,故名。”
3、《上楼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
《上楼诗》在《侯鲭碌》、《西窗诗话》、《古今诗话》、《邵氏见闻后录》、《太仓秭米集》中都有记载。一名《题峰顶寺》,首句作“夜宿峰頂寺”。据载:“李白在襁褓中,其家携之上楼,问颇能诗否,即应声作绝句一首,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者是也。”
4、《晓晴》:
“野凉疏雨歇,春色偏萋萋。鱼跃清池满,莺吟绿树低。野花妆面湿,山草纽斜齐。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溪。”
《晓晴》一诗选自《文苑英华》卷一百五十五。清人严羽《沧浪诗话·考证》:“《文苑英华》……又有《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
5、《登太华观》:
“石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曾闻玉井今何在,会见蓬莱十丈花。”
太华观,在四川省江油市北太华山上。《江油县志》云:“(太华山)上有三峰,形如华岳”,故名。李白《登太华观》一诗《彰明县志》和《江油县志》上均有记载,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未录。该诗大约作于李白初到大匡山读书学剑之时。
6、《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初月》一诗选自《文苑英华》。安旗、薛天纬所著《李白年谱》认为:“似为蜀中少作。”
7、《对雨》: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绵。古岫披云毳,空庭织碎烟。水红愁不起,风线重难牵。尽日扶黎叟,往来江树前。”
《对雨》选自《文苑英华》。“水红”一词,《文苑英华》云:“疑作纹”,即“水纹愁不起”。
8、《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雨后望月》选自《文苑英华》,仍属李白蜀中少作。从这首所展现的景象来看,大约写于隐居匡山的十年间。
9、《望夫石》: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望夫石》选自《文苑英华》。望夫石全国各地都有,江油也有望夫石、望乡台等。安旗先生将此诗列为少作。
10、《题窦圌山》: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窦圌山在今江油市北二十八公里处,双峰对峙,如鬼斧劈成,直指苍穹。峰顶常年云蒸霞蔚,美奂奇险,为李白故里一大名胜。相传为唐代彰明主薄窦子明隐居飞升之地。《方舆胜览》和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作“题句”收入。瞿蜕园、朱金城《李太白全集》,安旗等《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詹鍈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皆因之。而《剑门蜀道诗抄》和《巴蜀文化大典·文学卷》均作“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峰。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11、《谢令妻》:
“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
《谢令妻》选自《彰明县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遗事》云:“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从学士大夫求问遗事。闻唐李白本邑人,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太白亟以诗谢云:‘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令惊异不问。 稍亲,招引侍砚席。”
12、《山火续句》:
“火野烧山后,人归火不归。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
《山火续句》选自《彰明县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遗事》云:“令一日赋山火诗云:‘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思轧不属,太白从旁缀其下句云:‘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令惭止。”
13、《观涨续句》: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傍朱。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观涨续句》选自《彰明县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遗事》云:“……(白)从令观涨,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复苦吟云:‘二八谁家女, 飘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太白辄应声继之云:‘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令滋不悦。太白恐,弃去。”
14、《冬日归旧山》: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白犬离村吠,苍苔上壁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冬日归旧山》选自《文苑英华》,《彰明县志》亦载有此诗。另据蜀人杨天惠《彰明逸事》载,李白因作彰明小吏时几次续县令诗,“令兹不悦,太白恐,弃去。隐居戴天大匡山。”该诗即为李白“弃去”之后再回大匡山读书隐居时所写。旧山,指李白少年读书之大匡山,在江油市北、“岷山之阳”,亦即《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所说“乔松滴翠之坪”。
15、《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拔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雍尊师,姓雍的道家大师。大匡山下多为雍姓,宋雍繁荪中进士后,此地即改为雍村。雍尊师隐居之地应在金光洞一带。这首诗也是李白在故里时的少作,因创意恢宏、笔墨老道,常常被人们误作出川后的作品。
除上述诗歌外,吴明贤先生认为《古风. 蟾蜍薄太清》亦为李白留乡少作。在地方的民间传说中还有《题普照寺》一诗流传,皆可作为参考。
从李白的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励志诗歌占了相当一部分篇幅,从人生第一首诗歌《萤火》中“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的伴月理想,到李白留在家乡的最后一首诗《别匡山》中的“书剑许明时”的志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贯穿李白一生的家国理想,在他的少年时代即已树立。而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月”的意向,也被被频繁使用。由此可见,李白一生的文学走向和思想脉络,都在李白青少年时期便已见雏形。
【关键词】:李白;江油;诗歌
江油是李白的故乡。李白在江油生活了25年(公元701---公元725)留下了大量作品,然而因其“悔其少作”“有不如意者悉皆焚之”,故在《全唐诗》中少有收录。现存的李白留故里诗歌多为后人搜集整理。
为了便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在此对李白留故里诗歌进行简述。
1、《萤火》: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此诗在《李太白全集》各种版本和《彰明县志》中均无记载,
仅见于英国已故教授翟理斯1898出版的《汉诗英译》(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esrse)一书。
2、《咏石牛》:
“此石巍巍活象牛,山中高卧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咏石牛》一诗见于宋人苏易简手书勒铭的石碑。该诗乃李白去匡山读书之前(约十二三岁时)的少作之一。此碑原在青莲石牛沟,后因工程修建被埋。《彰明县志》上有载。其一云:“石牛沟在县西十二里,五家坡下,有怪石如牛,历久成祟,为土人所戕,石尚存,故名。”
3、《上楼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
《上楼诗》在《侯鲭碌》、《西窗诗话》、《古今诗话》、《邵氏见闻后录》、《太仓秭米集》中都有记载。一名《题峰顶寺》,首句作“夜宿峰頂寺”。据载:“李白在襁褓中,其家携之上楼,问颇能诗否,即应声作绝句一首,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者是也。”
4、《晓晴》:
“野凉疏雨歇,春色偏萋萋。鱼跃清池满,莺吟绿树低。野花妆面湿,山草纽斜齐。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溪。”
《晓晴》一诗选自《文苑英华》卷一百五十五。清人严羽《沧浪诗话·考证》:“《文苑英华》……又有《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
5、《登太华观》:
“石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曾闻玉井今何在,会见蓬莱十丈花。”
太华观,在四川省江油市北太华山上。《江油县志》云:“(太华山)上有三峰,形如华岳”,故名。李白《登太华观》一诗《彰明县志》和《江油县志》上均有记载,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未录。该诗大约作于李白初到大匡山读书学剑之时。
6、《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初月》一诗选自《文苑英华》。安旗、薛天纬所著《李白年谱》认为:“似为蜀中少作。”
7、《对雨》: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绵。古岫披云毳,空庭织碎烟。水红愁不起,风线重难牵。尽日扶黎叟,往来江树前。”
《对雨》选自《文苑英华》。“水红”一词,《文苑英华》云:“疑作纹”,即“水纹愁不起”。
8、《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雨后望月》选自《文苑英华》,仍属李白蜀中少作。从这首所展现的景象来看,大约写于隐居匡山的十年间。
9、《望夫石》: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望夫石》选自《文苑英华》。望夫石全国各地都有,江油也有望夫石、望乡台等。安旗先生将此诗列为少作。
10、《题窦圌山》: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窦圌山在今江油市北二十八公里处,双峰对峙,如鬼斧劈成,直指苍穹。峰顶常年云蒸霞蔚,美奂奇险,为李白故里一大名胜。相传为唐代彰明主薄窦子明隐居飞升之地。《方舆胜览》和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作“题句”收入。瞿蜕园、朱金城《李太白全集》,安旗等《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詹鍈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皆因之。而《剑门蜀道诗抄》和《巴蜀文化大典·文学卷》均作“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峰。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11、《谢令妻》:
“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
《谢令妻》选自《彰明县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遗事》云:“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从学士大夫求问遗事。闻唐李白本邑人,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太白亟以诗谢云:‘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令惊异不问。 稍亲,招引侍砚席。”
12、《山火续句》:
“火野烧山后,人归火不归。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
《山火续句》选自《彰明县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遗事》云:“令一日赋山火诗云:‘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思轧不属,太白从旁缀其下句云:‘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令惭止。”
13、《观涨续句》: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傍朱。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观涨续句》选自《彰明县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遗事》云:“……(白)从令观涨,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复苦吟云:‘二八谁家女, 飘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太白辄应声继之云:‘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令滋不悦。太白恐,弃去。”
14、《冬日归旧山》: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白犬离村吠,苍苔上壁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冬日归旧山》选自《文苑英华》,《彰明县志》亦载有此诗。另据蜀人杨天惠《彰明逸事》载,李白因作彰明小吏时几次续县令诗,“令兹不悦,太白恐,弃去。隐居戴天大匡山。”该诗即为李白“弃去”之后再回大匡山读书隐居时所写。旧山,指李白少年读书之大匡山,在江油市北、“岷山之阳”,亦即《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所说“乔松滴翠之坪”。
15、《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拔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雍尊师,姓雍的道家大师。大匡山下多为雍姓,宋雍繁荪中进士后,此地即改为雍村。雍尊师隐居之地应在金光洞一带。这首诗也是李白在故里时的少作,因创意恢宏、笔墨老道,常常被人们误作出川后的作品。
除上述诗歌外,吴明贤先生认为《古风. 蟾蜍薄太清》亦为李白留乡少作。在地方的民间传说中还有《题普照寺》一诗流传,皆可作为参考。
从李白的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励志诗歌占了相当一部分篇幅,从人生第一首诗歌《萤火》中“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的伴月理想,到李白留在家乡的最后一首诗《别匡山》中的“书剑许明时”的志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贯穿李白一生的家国理想,在他的少年时代即已树立。而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月”的意向,也被被频繁使用。由此可见,李白一生的文学走向和思想脉络,都在李白青少年时期便已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