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在诗人营造出的朦胧意境里,你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李商隐便是晚唐时期善于创造诗歌意境的诗人,尤其是那首《锦瑟》,让后人拍案叫绝,但总也琢磨不透。这首仅有56字的无题诗,是历代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它只有形象而没有直说。梁启超曾说,李商隐的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意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作家李国文也说李商隐的《锦瑟》是天鹅之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显然后世文人皆陶醉于它华美的词采、淳美的情怀以及朦胧的诗境。对于这样的诗,要作详尽的解析和通晓简直不可能。那我们不妨退而求其次,既要咬文嚼字,仔细吟味,又要不求甚解,探求诗情。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而意象是诗歌真正的语言。意象加强了诗歌隐约幽微的特点,诗歌也借助意象成就其韵味悠长、意在言外的美学特质。那我们就从贯通在字里行间的大量典故与意象去体味《锦瑟》的朦胧意境美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据《汉书》记载:“秦帝(天帝)使素女(神女)鼓五十弦琴,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琴为二十五弦。”“锦瑟”是非常美丽的,而五十弦锦瑟的音却是凄切而悲哀的,再加上充满幽怨色彩的“无端”二字,使得全诗一开头就笼罩了感伤的气氛。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作为琴的锦瑟,可悲歌,亦可奏欢歌,正所谓“人生如歌”,一生的悲欢以瑟作象征是最合适不过了。
“一弦一柱思华年”,每一弦每一柱的抚弄都引起了对往事的追忆。“华年”是美好的,美好“华年”的流逝是值得珍惜的,而今日回忆华年的流逝却是哀伤的。那么他“思华年”思的是什么?追思了什么样的情思?
“庄生晓梦迷蝴蝶”,“晓梦”,早晨的梦,短暂无常,容易消失。蝴蝶梦,用的是庄周梦蝶的故事。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读者又何尝不是呢?
“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叫杜宇,后来禅位隐退,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鹃,啼血悲鸣,寄托长恨。诗人也许要告诉我们,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叫唱出自己的悲哀。
“沧海月明珠有泪”,在美丽的月夜下,沧海中的鲛人在痛苦地哭泣,其泪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茫茫大海中,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这情景让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珍珠是美丽的,但眼泪是伤感的,至于这泪究竟是美人之泪还是诗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已经够美的了。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山中有美玉,有玉的地方烟雾蒙蒙。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天下美好的事物真是难以获得,难以圆满。人生的空幻、失落、感伤弥漫在字里行间。凡此种种,一定是作者一生所经历的心灵与情感上各种不同境遇的象征吧。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华年所历的这种种情境何待今日闻瑟追思时才不胜怅惘呢,就是在当时即已使人惘然若失,惆怅不已了。“惘然”二字,一定囊括了诗人一生的迷惘,哀伤,寂寥和虚幻之情。
诗人生活在晚唐这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没落时期,9岁死了父亲,家道败落,为了摆脱可怕的穷困,重振家门,实现抱负,他痛苦地奋斗了一生。他很会作诗,但是他更想做官。那个时候有谁不想做官呢?达则兼济天下嘛,然而时代没有给他飞黄腾达的机遇。他不可救药地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牛党中人令狐楚对他有知遇之恩,栽培之恩。可李党中人王茂元是他的又一位恩人,不仅经常当众褒奖他,甚至把爱女许配于他,可正是这厚爱,导致了李商隐一生的悲剧。政治上他是失败的,甚至说他连失败也算不上,“他是一个一直梦想长成参天大树,却一直没有发芽的种子”(王蒙语)。
政治上失意潦倒,在爱情上,给他心灵上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39岁时就去世了。偏偏他的性格又是内向、软弱、敏感、多情、聪明、抑郁、自怨自怜。
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上、爱情上的失意,加上他全部的气质性格,纠缠在一起,就汇成了《锦瑟》当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怅惘,而这种怅惘正是诗人沉溺其中,一辈子难以自拔的情緒。
这是一位富有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年华逝去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诗人并不打算用诗来记述具体的人物事件,也并不是直接抒发单纯明了的情感,“他要表达的是他内心深处的某种人生经历的体验,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往往是多方面的,流动不定的,有时连自己也难以捕捉,更不易明白地转达”,隐约幽微、意在言外,他就用琴用蝴蝶用杜鹃用梦境这些动人的典故为自己构筑了一个朦胧的艺术世界。这种朦胧感正是《锦瑟》成为经典的原因。
李商隐便是晚唐时期善于创造诗歌意境的诗人,尤其是那首《锦瑟》,让后人拍案叫绝,但总也琢磨不透。这首仅有56字的无题诗,是历代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它只有形象而没有直说。梁启超曾说,李商隐的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意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作家李国文也说李商隐的《锦瑟》是天鹅之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显然后世文人皆陶醉于它华美的词采、淳美的情怀以及朦胧的诗境。对于这样的诗,要作详尽的解析和通晓简直不可能。那我们不妨退而求其次,既要咬文嚼字,仔细吟味,又要不求甚解,探求诗情。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而意象是诗歌真正的语言。意象加强了诗歌隐约幽微的特点,诗歌也借助意象成就其韵味悠长、意在言外的美学特质。那我们就从贯通在字里行间的大量典故与意象去体味《锦瑟》的朦胧意境美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据《汉书》记载:“秦帝(天帝)使素女(神女)鼓五十弦琴,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琴为二十五弦。”“锦瑟”是非常美丽的,而五十弦锦瑟的音却是凄切而悲哀的,再加上充满幽怨色彩的“无端”二字,使得全诗一开头就笼罩了感伤的气氛。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作为琴的锦瑟,可悲歌,亦可奏欢歌,正所谓“人生如歌”,一生的悲欢以瑟作象征是最合适不过了。
“一弦一柱思华年”,每一弦每一柱的抚弄都引起了对往事的追忆。“华年”是美好的,美好“华年”的流逝是值得珍惜的,而今日回忆华年的流逝却是哀伤的。那么他“思华年”思的是什么?追思了什么样的情思?
“庄生晓梦迷蝴蝶”,“晓梦”,早晨的梦,短暂无常,容易消失。蝴蝶梦,用的是庄周梦蝶的故事。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读者又何尝不是呢?
“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叫杜宇,后来禅位隐退,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鹃,啼血悲鸣,寄托长恨。诗人也许要告诉我们,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叫唱出自己的悲哀。
“沧海月明珠有泪”,在美丽的月夜下,沧海中的鲛人在痛苦地哭泣,其泪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茫茫大海中,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这情景让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珍珠是美丽的,但眼泪是伤感的,至于这泪究竟是美人之泪还是诗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已经够美的了。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山中有美玉,有玉的地方烟雾蒙蒙。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天下美好的事物真是难以获得,难以圆满。人生的空幻、失落、感伤弥漫在字里行间。凡此种种,一定是作者一生所经历的心灵与情感上各种不同境遇的象征吧。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华年所历的这种种情境何待今日闻瑟追思时才不胜怅惘呢,就是在当时即已使人惘然若失,惆怅不已了。“惘然”二字,一定囊括了诗人一生的迷惘,哀伤,寂寥和虚幻之情。
诗人生活在晚唐这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没落时期,9岁死了父亲,家道败落,为了摆脱可怕的穷困,重振家门,实现抱负,他痛苦地奋斗了一生。他很会作诗,但是他更想做官。那个时候有谁不想做官呢?达则兼济天下嘛,然而时代没有给他飞黄腾达的机遇。他不可救药地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牛党中人令狐楚对他有知遇之恩,栽培之恩。可李党中人王茂元是他的又一位恩人,不仅经常当众褒奖他,甚至把爱女许配于他,可正是这厚爱,导致了李商隐一生的悲剧。政治上他是失败的,甚至说他连失败也算不上,“他是一个一直梦想长成参天大树,却一直没有发芽的种子”(王蒙语)。
政治上失意潦倒,在爱情上,给他心灵上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39岁时就去世了。偏偏他的性格又是内向、软弱、敏感、多情、聪明、抑郁、自怨自怜。
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上、爱情上的失意,加上他全部的气质性格,纠缠在一起,就汇成了《锦瑟》当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怅惘,而这种怅惘正是诗人沉溺其中,一辈子难以自拔的情緒。
这是一位富有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年华逝去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诗人并不打算用诗来记述具体的人物事件,也并不是直接抒发单纯明了的情感,“他要表达的是他内心深处的某种人生经历的体验,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往往是多方面的,流动不定的,有时连自己也难以捕捉,更不易明白地转达”,隐约幽微、意在言外,他就用琴用蝴蝶用杜鹃用梦境这些动人的典故为自己构筑了一个朦胧的艺术世界。这种朦胧感正是《锦瑟》成为经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