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山水画是最能反映中国人心境与思绪的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是长期伴随着山水画发展的。当代高中生如何才能体会到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呢?现代学生似乎很难理解古人的心绪。现就中国山水画的诗性精神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谈谈看法。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诗性精神 高中美术教学 运用方法
一、山水画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了出来。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的情景,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了同一台阶。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二、魏晋山水诗
中国山水画是受山水诗启发而诞生的,其作者都是精通诗文的文人士大夫。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们生活极不稳定。再加上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那些士子纷纷走进山林,抒情言志希望获得一种生活的宁静,以达到心理情绪的平和。“回归自然”成了人们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然物便成了人们刻意追求、反复观照的生活对象。人们把这种生活内容用艺术表现出来,就是山水诗、山水画。于是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绘画史上则产生了山水画。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纯粹的山水画开始出现。于是,山水诗、山水画就这样盛行开来,志士高仁们将个人恩怨、爱国热忱、悲愁与无奈寄托于山水之间,于山水中寻求解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生根发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人和自然互动的关系。把自然看做是无限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意义的发生处,感受自然和在自然互动中捕捉美,山水画和诗歌的关系是很一致的。山水诗歌的本身的表述方法是很符合人的生命本身的思想法则的。诗性本身的那种“比”、“兴”,对于山水画的体现都是有一种非常深的渊源。诗歌的这种推进和时空对山水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以某一自然景物有益于自己景象比拟的这种“比”,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偶然与自然景物出发的这种“兴”,我想这与山水画的表现的情志都是很一致的。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谢灵运长期游历名山胜境,写有大量山水诗。“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在不少的诗篇中,主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高中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了解魏晋社会,而魏晋的社会状况导致山水诗在山水画的精神表象。从而导致独立的山水画正式起源,顺着这样的脉络来了解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最终学会欣赏山水画的诗性精神。
三、“画中有诗”与“画上题诗”
山水画的诗性精神还表现为一种以王维为典型的“画中有诗”,画面没有题诗,直接用绘画提供诗意化的视觉效果,让观者体味。一种是文人画流行以后普遍采用的“画上题诗”,直接结合文学形式,在画上题写诗歌,供观者品读。
在古代山水画中,“画中有诗”的山水画盛行于五代两宋。书写性介入绘画,增加了绘画的写意性。“意境”表现的物质基础受到削弱,不得不用直接题诗来补充。同时,文人画家也发现诗画的区别,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可以入画,也不是所有的诗意(例如声音美感)都可以用绘画形象来体现。例如李成最有代表性的《寒林图》,折射着道家对大自然与人类本身的生命体悟。寒林不是枯树,还有力量顽强地对抗肃杀季节,它比春夏葳蕤的树木更能显现生命力。由此再联系出世高士的人格,尽管处境苍凉,却很自在,因此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画上题诗”往往不是重述画中已有的形象和视觉效果,而是补充说明画外的或无法用绘画形象表达的抽象的精神性很强的东西。它们更贴近文学本身。为此西方学者注意到中国画这种题款的特殊性,认为它们像文学读本,由此构成中国画的最大特色。高中生在欣赏不同绘画作品的同时体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从而在画面上感悟,这样就可以更加直接、具象地欣赏山水画,使山水画的诗化精神得到直接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文风气的不同风格可以让学生一一学习体会。
四、“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
山水画自古以来便把自然当做是生命的一个整体,山水画是落实物化精神,从境界生发的角度来讲是“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它是相望而相化的,人与自然是通达相望相化互达互生的,因此历代山水画不仅仅是情愫、想象与感觉,乃是以诗境为本,带着含藏悠远的念想,是以学养为文心,一种包容内敛的精神,通过诗画语言物化山水来透视人格的气象。比如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概,入庐山得到磊落的情愫,这些情怀都是自然造化刺激主体联想和创作方法在生活景象中的呈现,是作者的身心合一的一种体验。这是由于隐含着不同历史文化内涵景观所引发的情感联想不同,也是为什么历代文人和山水画家,对这些具有浓厚人文色彩和对名山大川有着经久不衰的热情原因之所在。对于现代高中学生来说,这点是最难理解的,需要不断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体会,积累文学知识,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在古代,山水画的作者将山水作为精神寄托的工具,功能和写诗无别。
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时候融入欣赏山水画,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以读诗的心情去理解和感怀。以现代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文字似乎容易让人的心境跨越时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古人高古的情节,体会山水画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2]王微.叙画.
[3]顾恺之.论画.
[4]宗炳.画山水序.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诗性精神 高中美术教学 运用方法
一、山水画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了出来。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的情景,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了同一台阶。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二、魏晋山水诗
中国山水画是受山水诗启发而诞生的,其作者都是精通诗文的文人士大夫。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们生活极不稳定。再加上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那些士子纷纷走进山林,抒情言志希望获得一种生活的宁静,以达到心理情绪的平和。“回归自然”成了人们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然物便成了人们刻意追求、反复观照的生活对象。人们把这种生活内容用艺术表现出来,就是山水诗、山水画。于是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绘画史上则产生了山水画。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纯粹的山水画开始出现。于是,山水诗、山水画就这样盛行开来,志士高仁们将个人恩怨、爱国热忱、悲愁与无奈寄托于山水之间,于山水中寻求解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生根发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人和自然互动的关系。把自然看做是无限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意义的发生处,感受自然和在自然互动中捕捉美,山水画和诗歌的关系是很一致的。山水诗歌的本身的表述方法是很符合人的生命本身的思想法则的。诗性本身的那种“比”、“兴”,对于山水画的体现都是有一种非常深的渊源。诗歌的这种推进和时空对山水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以某一自然景物有益于自己景象比拟的这种“比”,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偶然与自然景物出发的这种“兴”,我想这与山水画的表现的情志都是很一致的。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谢灵运长期游历名山胜境,写有大量山水诗。“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在不少的诗篇中,主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高中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了解魏晋社会,而魏晋的社会状况导致山水诗在山水画的精神表象。从而导致独立的山水画正式起源,顺着这样的脉络来了解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最终学会欣赏山水画的诗性精神。
三、“画中有诗”与“画上题诗”
山水画的诗性精神还表现为一种以王维为典型的“画中有诗”,画面没有题诗,直接用绘画提供诗意化的视觉效果,让观者体味。一种是文人画流行以后普遍采用的“画上题诗”,直接结合文学形式,在画上题写诗歌,供观者品读。
在古代山水画中,“画中有诗”的山水画盛行于五代两宋。书写性介入绘画,增加了绘画的写意性。“意境”表现的物质基础受到削弱,不得不用直接题诗来补充。同时,文人画家也发现诗画的区别,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可以入画,也不是所有的诗意(例如声音美感)都可以用绘画形象来体现。例如李成最有代表性的《寒林图》,折射着道家对大自然与人类本身的生命体悟。寒林不是枯树,还有力量顽强地对抗肃杀季节,它比春夏葳蕤的树木更能显现生命力。由此再联系出世高士的人格,尽管处境苍凉,却很自在,因此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画上题诗”往往不是重述画中已有的形象和视觉效果,而是补充说明画外的或无法用绘画形象表达的抽象的精神性很强的东西。它们更贴近文学本身。为此西方学者注意到中国画这种题款的特殊性,认为它们像文学读本,由此构成中国画的最大特色。高中生在欣赏不同绘画作品的同时体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从而在画面上感悟,这样就可以更加直接、具象地欣赏山水画,使山水画的诗化精神得到直接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文风气的不同风格可以让学生一一学习体会。
四、“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
山水画自古以来便把自然当做是生命的一个整体,山水画是落实物化精神,从境界生发的角度来讲是“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它是相望而相化的,人与自然是通达相望相化互达互生的,因此历代山水画不仅仅是情愫、想象与感觉,乃是以诗境为本,带着含藏悠远的念想,是以学养为文心,一种包容内敛的精神,通过诗画语言物化山水来透视人格的气象。比如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概,入庐山得到磊落的情愫,这些情怀都是自然造化刺激主体联想和创作方法在生活景象中的呈现,是作者的身心合一的一种体验。这是由于隐含着不同历史文化内涵景观所引发的情感联想不同,也是为什么历代文人和山水画家,对这些具有浓厚人文色彩和对名山大川有着经久不衰的热情原因之所在。对于现代高中学生来说,这点是最难理解的,需要不断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体会,积累文学知识,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在古代,山水画的作者将山水作为精神寄托的工具,功能和写诗无别。
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时候融入欣赏山水画,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以读诗的心情去理解和感怀。以现代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文字似乎容易让人的心境跨越时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古人高古的情节,体会山水画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2]王微.叙画.
[3]顾恺之.论画.
[4]宗炳.画山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