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儿童通过自身的生活学习生活,让他们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通过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建构优良的品德。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童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快乐地享受课堂!
关键词 活力 童趣 快乐课堂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新的世纪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人格主体,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教师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利用生活事件,或利用生活问题等,引导孩子去倾听,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我本着这样的想法,进行了四年级上学期《我要攀登》一课的教学,力争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精心选择,让教材为学生服务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教科书是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书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既依据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可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这些新课程理念的阐述,为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因而,我在教学时,对教材上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补充。上课一开始,我就组织学生做了“体力大测验”的游戏,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课堂学习内容做好铺垫——让学生先体验困难,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引申至平常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困难。然后小组讨论,播放了残疾人跳的舞蹈《千手观音》、红军战士奋勇前进、体育健儿勇攀高峰的课件。课的最后,我送给孩子们一句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与他们共勉。
通过活用教材,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在魅力与价值,也能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使课堂学习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小学是死小学;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的确,学生的道德之花只有盛开在生活的沃土中,他们的道德生命才能生动、圆满。
我们的新课程强调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亦即我们所说的探究性学习。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取材,设计一系列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悟出道理。
孩子是需要知识、需要技能、需要本领的,但孩子也需要快乐,他们需要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品德源于生活,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能使儿童经历的书本世界和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才能使生活化的品德教育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激发儿童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地服务于儿童的需要,让儿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快快乐乐地成长。
三、有所收获,让学生在课堂中成长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强调儿童通过自身的生活学习生活,让他们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通过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建构优良的品德。因此,“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都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我在上《我要攀登》这一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学有所得。我也常问自己,通过上这样一堂课,学生们到底能收获什么?我的设计意图是好的,但是到学生那儿,他们能有所吸收吗?在这课中,我很重视与学生的对话,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我再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交流中,让学生把问题说得更充分、更透彻,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指正、相互补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回顾本课,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我虽然精心设计了一些环节,但因为引导不够,教学的最佳效果没有出来。还有,品德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但我的课上有明显的老师设计的印记,上课也是照着我自己预先设计的步骤走,而没有随机应变,游刃有余。我将继续反思怎样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锻炼自己,更好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真正做到教学活动源于真实的生活。
关键词 活力 童趣 快乐课堂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新的世纪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人格主体,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教师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利用生活事件,或利用生活问题等,引导孩子去倾听,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我本着这样的想法,进行了四年级上学期《我要攀登》一课的教学,力争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精心选择,让教材为学生服务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教科书是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书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既依据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可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这些新课程理念的阐述,为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因而,我在教学时,对教材上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补充。上课一开始,我就组织学生做了“体力大测验”的游戏,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课堂学习内容做好铺垫——让学生先体验困难,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引申至平常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困难。然后小组讨论,播放了残疾人跳的舞蹈《千手观音》、红军战士奋勇前进、体育健儿勇攀高峰的课件。课的最后,我送给孩子们一句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与他们共勉。
通过活用教材,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在魅力与价值,也能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使课堂学习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小学是死小学;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的确,学生的道德之花只有盛开在生活的沃土中,他们的道德生命才能生动、圆满。
我们的新课程强调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亦即我们所说的探究性学习。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取材,设计一系列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悟出道理。
孩子是需要知识、需要技能、需要本领的,但孩子也需要快乐,他们需要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品德源于生活,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能使儿童经历的书本世界和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才能使生活化的品德教育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激发儿童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地服务于儿童的需要,让儿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快快乐乐地成长。
三、有所收获,让学生在课堂中成长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强调儿童通过自身的生活学习生活,让他们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通过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建构优良的品德。因此,“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都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我在上《我要攀登》这一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学有所得。我也常问自己,通过上这样一堂课,学生们到底能收获什么?我的设计意图是好的,但是到学生那儿,他们能有所吸收吗?在这课中,我很重视与学生的对话,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我再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交流中,让学生把问题说得更充分、更透彻,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指正、相互补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回顾本课,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我虽然精心设计了一些环节,但因为引导不够,教学的最佳效果没有出来。还有,品德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但我的课上有明显的老师设计的印记,上课也是照着我自己预先设计的步骤走,而没有随机应变,游刃有余。我将继续反思怎样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锻炼自己,更好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真正做到教学活动源于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