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快乐的课堂生活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F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儿童通过自身的生活学习生活,让他们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通过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建构优良的品德。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童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快乐地享受课堂!
  关键词 活力 童趣 快乐课堂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新的世纪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人格主体,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教师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利用生活事件,或利用生活问题等,引导孩子去倾听,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我本着这样的想法,进行了四年级上学期《我要攀登》一课的教学,力争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精心选择,让教材为学生服务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教科书是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书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既依据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可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这些新课程理念的阐述,为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因而,我在教学时,对教材上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补充。上课一开始,我就组织学生做了“体力大测验”的游戏,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课堂学习内容做好铺垫——让学生先体验困难,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引申至平常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困难。然后小组讨论,播放了残疾人跳的舞蹈《千手观音》、红军战士奋勇前进、体育健儿勇攀高峰的课件。课的最后,我送给孩子们一句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与他们共勉。
  通过活用教材,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在魅力与价值,也能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使课堂学习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小学是死小学;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的确,学生的道德之花只有盛开在生活的沃土中,他们的道德生命才能生动、圆满。
  我们的新课程强调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亦即我们所说的探究性学习。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取材,设计一系列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悟出道理。
  孩子是需要知识、需要技能、需要本领的,但孩子也需要快乐,他们需要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品德源于生活,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能使儿童经历的书本世界和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才能使生活化的品德教育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激发儿童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地服务于儿童的需要,让儿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快快乐乐地成长。
  
  三、有所收获,让学生在课堂中成长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强调儿童通过自身的生活学习生活,让他们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通过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建构优良的品德。因此,“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都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我在上《我要攀登》这一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学有所得。我也常问自己,通过上这样一堂课,学生们到底能收获什么?我的设计意图是好的,但是到学生那儿,他们能有所吸收吗?在这课中,我很重视与学生的对话,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我再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交流中,让学生把问题说得更充分、更透彻,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指正、相互补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回顾本课,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我虽然精心设计了一些环节,但因为引导不够,教学的最佳效果没有出来。还有,品德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但我的课上有明显的老师设计的印记,上课也是照着我自己预先设计的步骤走,而没有随机应变,游刃有余。我将继续反思怎样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锻炼自己,更好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真正做到教学活动源于真实的生活。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感受作品的丰富情感,加深理解,获得启迪,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式中通过各种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生理体验、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 体验 阅读教学 想象 情境 实践 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
期刊
怎样根据学生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层层练习,收到全面的、整体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教研的实践中,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代替一些书面练习,使教学反馈面广、节奏快、频率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 手势法。好动是学生的一种天性,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心态。手势表示法,一是满足学生的好奇、爱动的特点;二是促进学生手动、眼看、脑想,调动学生脚、手、脑协同活动,促使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配合,促进
期刊
摘要 激发其阅读的兴趣、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内在因素。教师在阅读教材选择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阅读的乐趣。正确有效的方法直接影响阅读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是否读有所得,阅有所获。评判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即看学生是否达到爱读书的境界。  关键词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阅读策略 展示舞台    一、精选阅读材料,使学生想读    《英语课程标准》在各级各类目标中对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期刊
摘要 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倾听是有目的、专注的听,完全将对方的话“记”下,运用同理心、透过交流去了解别人的观念、感受。父母应该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明确自己的真实位置,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倾听 关注 语言 技巧 位置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
期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健康课程是体育课的升华,它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良好行为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一年级,只有在养成良好行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会认知、
期刊
英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循循善诱,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尊重学生,和他们达成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默契;耐心地解惑,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兴趣为基点,使学生在充满微笑情趣的气氛中成功地表现自我,用微笑作为奖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实现技能的迁移,转化成推动他们自觉前进的意志力。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融入微笑,促使儿童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微笑求真,以激
期刊
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陶行知先生用4块糖教育了一个犯错误的孩子。时至今日,读起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们仍不禁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所折服。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理解,是对生命成长的耐心等待,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与学生心灵的对话。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人人都渴望理解、呼唤理解,但是,许多人错把理解当成“强行进入”,当成“剥夺”和“占有”,其结果恰恰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降临到人间,便失去了翅膀。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以及深受孩子信任的老师,都有责任去守护他们,让他们有一天能重新飞翔。  我们学校向来重视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倡导全校师生“践行文明礼仪,享受诗意生活”。在学校这个良好大环境的依托下,我在中队建设和管理方面便有了工作的指南,有了行动的方向。每带一届学生,我都会精心地预设自己的中队辅导员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
期刊
摘要 要改善幼儿的同伴地位,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必须改善幼儿的行为特征。途径有三:一是加强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二是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个幼儿,并引导幼儿正确地评价他人;三是家庭与幼儿园协作,共同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和活动机会。  关键词 幼儿 同伴 人缘儿 嫌弃儿 研究 评价 协作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关于幼儿社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伴接受说”认为:在班级被同伴接受,或在同
期刊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数学中“替换”的理念。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 通过感知使学生能更好的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