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感受作品的丰富情感,加深理解,获得启迪,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式中通过各种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生理体验、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 体验 阅读教学 想象 情境 实践 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感受作品的丰富情感,生动情趣,优美语言,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我们只有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诱发他们去探求真知,开拓创新潜能,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体验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历练、探究中巧妙地把握文体,领悟其内涵?
一、体验在创设情境的表演中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
我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小牛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呀………小猴呢,它觉得面前的是上等的麦种……”并配有文字。这时我并不急于要求学生思考什么,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感到有兴趣。接着我将学生分成3组,分别代表文中3种小动物,让他们表演各自是怎样处理土地爷爷送给他们“三袋麦子”这份礼物的。然后再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小猪说完不由地舔了舔舌头”“小牛抱出另外半袋麦子”“小猴拉着土地爷爷去看它堆得满满的麦囤”。最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你会怎样处理土地爷爷送给的这份礼物?并说说理由。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讨论,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这样让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地拓展思维,调整认识。
二、体验在亲历的实践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有时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以手为翅膀,以桌为湖面,来体验老天鹅拍打冰面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学生兴趣大发,纷纷扇动翅膀(双手)拍打湖面(桌子)。一开始他们还重重地拍,可是拍着拍着,他们便缩起了红红的小手,班中拍打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化为无声。可此时却是无声胜有声,学生深切地体验感受到老天鹅那勇敢、顽强,舍己为人的精神,这时再来让学生朗读课文,谈感受,其阅读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验在拓展思路的想象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在接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参与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创造,特别是对阅读材料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悬念或模糊现象的地方。我尽量把握住教材,引导学生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哪怕这些想象是幼稚的,或不太合理的,或过分夸张的,也已经起到了拓展思维、产生创意、富有体验和加深理解的作用。
在教《拉萨的天空》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仙境般的拉萨天空。学生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对拉萨美丽天空的无限遐想,也对陌生而遥远的拉萨天空产生独特的感知与体验。这样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就会读得有声有色,仿佛身临其境。
四、体验在走进文本的角色互换中
巧妙地进行角色互换可唤起学生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军神》一文时,为了让体验刘伯承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时的痛苦,体会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我引导学生想象手术刀割到身上时,假如你是刘伯承将军,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开始学生们只说“很疼”“疼死了”。于是,我让学生作迁移性的相似体验:“你们在削铅笔、削水果时有过被刀划破手指的经历吗?”学生们大喊:“有!”“感觉怎么样?”“我疼得大哭!”“有钻心的疼!”“我使劲捏住伤口,这样似乎少疼一些。”……“是啊!刘伯承将军在没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被割了整整72刀,那时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但他却一声不吭,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学生通过角色的互换,设身处地融入进了文章的角色,体验到主人公的所思所感,在随后的朗读中,学生读得真切感人,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就鲜活起来了。
当然,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的体验方法,如在比较中体验、在联系中体验等等。总之,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将学生带出教材,走进生活,参与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生理体验、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闪现更多的灵动,增添更多的色彩!
关键词 体验 阅读教学 想象 情境 实践 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感受作品的丰富情感,生动情趣,优美语言,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我们只有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诱发他们去探求真知,开拓创新潜能,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体验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历练、探究中巧妙地把握文体,领悟其内涵?
一、体验在创设情境的表演中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
我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小牛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呀………小猴呢,它觉得面前的是上等的麦种……”并配有文字。这时我并不急于要求学生思考什么,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感到有兴趣。接着我将学生分成3组,分别代表文中3种小动物,让他们表演各自是怎样处理土地爷爷送给他们“三袋麦子”这份礼物的。然后再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小猪说完不由地舔了舔舌头”“小牛抱出另外半袋麦子”“小猴拉着土地爷爷去看它堆得满满的麦囤”。最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你会怎样处理土地爷爷送给的这份礼物?并说说理由。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讨论,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这样让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地拓展思维,调整认识。
二、体验在亲历的实践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有时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以手为翅膀,以桌为湖面,来体验老天鹅拍打冰面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学生兴趣大发,纷纷扇动翅膀(双手)拍打湖面(桌子)。一开始他们还重重地拍,可是拍着拍着,他们便缩起了红红的小手,班中拍打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化为无声。可此时却是无声胜有声,学生深切地体验感受到老天鹅那勇敢、顽强,舍己为人的精神,这时再来让学生朗读课文,谈感受,其阅读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验在拓展思路的想象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在接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参与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创造,特别是对阅读材料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悬念或模糊现象的地方。我尽量把握住教材,引导学生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哪怕这些想象是幼稚的,或不太合理的,或过分夸张的,也已经起到了拓展思维、产生创意、富有体验和加深理解的作用。
在教《拉萨的天空》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仙境般的拉萨天空。学生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对拉萨美丽天空的无限遐想,也对陌生而遥远的拉萨天空产生独特的感知与体验。这样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就会读得有声有色,仿佛身临其境。
四、体验在走进文本的角色互换中
巧妙地进行角色互换可唤起学生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军神》一文时,为了让体验刘伯承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时的痛苦,体会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我引导学生想象手术刀割到身上时,假如你是刘伯承将军,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开始学生们只说“很疼”“疼死了”。于是,我让学生作迁移性的相似体验:“你们在削铅笔、削水果时有过被刀划破手指的经历吗?”学生们大喊:“有!”“感觉怎么样?”“我疼得大哭!”“有钻心的疼!”“我使劲捏住伤口,这样似乎少疼一些。”……“是啊!刘伯承将军在没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被割了整整72刀,那时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但他却一声不吭,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学生通过角色的互换,设身处地融入进了文章的角色,体验到主人公的所思所感,在随后的朗读中,学生读得真切感人,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就鲜活起来了。
当然,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的体验方法,如在比较中体验、在联系中体验等等。总之,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将学生带出教材,走进生活,参与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生理体验、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闪现更多的灵动,增添更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