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互联网+”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契机也是发展性挑战。“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需要更新理念,突破传统、实现心理教育合力效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新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和行为的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体系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积极作用方面,互联网推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网络环境意识观念开放、信息传递快捷公开,它以一个高度开放的平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成熟奠定了环境基础。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其自我体验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空间扩大化,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的娱乐性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消极作用层面,网络的虚拟性问题侵蚀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虚拟空间中的游戏、聊天淡化了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大学生出现个人情感淡漠,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便捷的交易平台填补了学生空虚的心理和不合理的消费欲望。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核心内容,在其不可替代的基础上,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注重利用网络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生个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是我们今后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二、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互联网思维的普及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为基础和出发点,对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配置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一系列实际行动的代称。随着“互联网+”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思维越来越被各行各业所熟知和接受,各高校也开始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为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理念和政策上的基础。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在资源共享、跨时空、交互性、个性化等方面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大学生的认同和需要
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較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并且非常愿意使用网络心理测验,并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大力发展的部分。这说明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进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平台建设及预警机制探究
(一)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动态数据库
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的各项指标,借助学校新生心理测评数据,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基础信息库,根据心理危机评估的指标对其他关联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建立并完善心理危机动态信息库。
(二)搭建心理危机网络预警平台
采用B/S系统结构,ASP.NET和AJAX技术开发搭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动态网页平台,连接学生心理危机动态信息库,及时收集、跟踪学生心理动态信息,实现心理危机预警数据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同时,对于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内容、指导过程等一并进行跟踪、保存。后期借助平台对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发展进行跟踪、大数据分析、预测,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提供保障。
(三)完善心理干预和预防组织保障,丰富教育管理的指导方法和形式。
心理管理工作必须“居安思危,强化预防意识”,这样才能筑牢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防线。必须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管理的组织领导、应急预案制度等,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证。可通过心理危机动态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提早进行关注、预防,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提前制定策路和应急程序,防患于未然。
(四)建立“互联网+危机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
各高校多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展心理测评工作,但是对于后期的数据跟踪、采集等方面稍微欠缺,而且在学生心理的网络辅导、咨询等线上方面较为逊色。有高校建立了学生的心理纸质档案,难免会有数据的采集监控的繁琐与不变,进而造成信息更新缓慢,不能及时进行预警干预。如果利用心理危机预警平台,有效结合线下的教育、培训、咨询,拓展网络阵地,开展网络辅导、网络咨询将会增加受众学生群体,并且可快速、便捷的对网络数据进行记录、采集、分析,形成全面的学生心理电子档案。
结语:
“互联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促进队伍专业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为”,“有位”,“再有为”;另一方面,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阵地意识,主动出击,合理部署,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性”,提高大学生的自查自助互助意识和能力,培养德才兼备、心理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
[2]蔡亚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90-91.
[3]王浩,赵旭,周婧,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及态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 152-155.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体系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积极作用方面,互联网推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网络环境意识观念开放、信息传递快捷公开,它以一个高度开放的平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成熟奠定了环境基础。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其自我体验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空间扩大化,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的娱乐性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消极作用层面,网络的虚拟性问题侵蚀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虚拟空间中的游戏、聊天淡化了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大学生出现个人情感淡漠,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便捷的交易平台填补了学生空虚的心理和不合理的消费欲望。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核心内容,在其不可替代的基础上,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注重利用网络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生个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是我们今后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二、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互联网思维的普及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为基础和出发点,对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配置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一系列实际行动的代称。随着“互联网+”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思维越来越被各行各业所熟知和接受,各高校也开始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为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理念和政策上的基础。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在资源共享、跨时空、交互性、个性化等方面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大学生的认同和需要
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較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并且非常愿意使用网络心理测验,并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大力发展的部分。这说明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进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平台建设及预警机制探究
(一)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动态数据库
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的各项指标,借助学校新生心理测评数据,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基础信息库,根据心理危机评估的指标对其他关联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建立并完善心理危机动态信息库。
(二)搭建心理危机网络预警平台
采用B/S系统结构,ASP.NET和AJAX技术开发搭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动态网页平台,连接学生心理危机动态信息库,及时收集、跟踪学生心理动态信息,实现心理危机预警数据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同时,对于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内容、指导过程等一并进行跟踪、保存。后期借助平台对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发展进行跟踪、大数据分析、预测,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提供保障。
(三)完善心理干预和预防组织保障,丰富教育管理的指导方法和形式。
心理管理工作必须“居安思危,强化预防意识”,这样才能筑牢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防线。必须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管理的组织领导、应急预案制度等,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证。可通过心理危机动态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提早进行关注、预防,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提前制定策路和应急程序,防患于未然。
(四)建立“互联网+危机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
各高校多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展心理测评工作,但是对于后期的数据跟踪、采集等方面稍微欠缺,而且在学生心理的网络辅导、咨询等线上方面较为逊色。有高校建立了学生的心理纸质档案,难免会有数据的采集监控的繁琐与不变,进而造成信息更新缓慢,不能及时进行预警干预。如果利用心理危机预警平台,有效结合线下的教育、培训、咨询,拓展网络阵地,开展网络辅导、网络咨询将会增加受众学生群体,并且可快速、便捷的对网络数据进行记录、采集、分析,形成全面的学生心理电子档案。
结语:
“互联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促进队伍专业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为”,“有位”,“再有为”;另一方面,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阵地意识,主动出击,合理部署,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性”,提高大学生的自查自助互助意识和能力,培养德才兼备、心理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
[2]蔡亚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90-91.
[3]王浩,赵旭,周婧,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及态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 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