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和赞美中的奇迹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hu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评定,而学生往往对作文评语看得很重。作文评语的笼统往往会使教师的作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信心也会因此受到挫伤,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会因此而变得艰难。而好的作文评语往往能鼓励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我记得自己在高中阶段,最喜欢上作文课,最期待发下作文本的那一瞬间,最渴望看到老师用醒目的红笔对我的作文做点评,我甚至觉得老师的每次点评都能点燃我心中创作的火花。因为有高中时代的切身体会,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手中的笔,利用批改作文的机会和学生构建起心灵的桥梁。
  “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这一效应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同样适用。作文教学尤其是在学生作文的评语中恰当使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学生作文写评语最忌讳求全责备,而是应该带着放大镜,发掘哪怕是一丝丝的闪光点,也应及时加以点评。我的语文课代表是个很喜欢写作的女生,爱看书、喜欢写随笔,但是水平很一般,常常虎头蛇尾,但是每次看到她那期待的目光,我都觉得不能打击她。于是我把对她的期望放在了评语中。她的作文开头都很精彩,“大家手笔,开篇不俗”“言简意赅,直截了当”“悬疑重重,引人入胜”,我对她的赞美从不吝惜笔墨。对于她仓促的结尾,我并没有直接评价,而是有点调侃地问她“还有续集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很奇怪,我没有对她多说额外的话,没有批评,没有赞美之后的“但是”,她的作文结尾却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在她的评语中没有非常具体的指导,但处处洋溢着我对她写作内容的赞美。其实哪怕是再平庸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切记:不要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对于厌倦写作、作文写得差的同学更需要鼓励,更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鲁迅先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不能期望学生在一次作文评价后就会立竿见影。对写作已失去信心的学生,教师更不能失去耐心,此时的作文评语更应该写得婉转,有启发性,让学生看到自己文章的闪光点。记得我2008年教高一的时候,第一次写作文《回忆》,有一位学生只写了半张作文纸就结束了,比流水账还简单。我当时就愣了,这是什么作文,还用写评语?重写!转念一想,这水平重写能写出什么花样来。怎么办呢?看着这篇“一无是处”的作文,我想不出来该怎样评价。我欣赏着他还算漂亮的字迹,突然眼前一亮,“你的字迹俊秀,令人赏心悦目”“题目醒目,观点明确”,就这样我用剩下的半张作文纸给他寥寥几行字的作文写了评语,最后我写到:“其实你的文章框架已经有了,剩下的就是补充内容,你走过的十六个春秋里,什么是你最难忘的,能不能讲给老师听听,让老师也能分享你的喜悦,分担你的忧愁?”当这个学生的作文再次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已经是一篇400多字的完整的作文了,虽然语言还不够流畅,叙述还不够生动,但比起第一篇作文已是天壤之别了。他在作文本中给我留了一张纸条:“老师,从没有人表扬过我的作文,我觉得我是写得最差的那一个”。我在那张纸条的下面写到:“你一定会写出最美的文字,因为你有一颗爱美的心灵。”毕业后,看到他给我写的长信,游刃有余地驾驭心灵的语言,我真的非常欣慰,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年轻人站在我的面前,不仅仅在写作上,更是在做人上。
  “水能行舟,也能覆舟。”作文评语要做到笔下留情,其实也并非容易事。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只有爱学生,才能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才能潜心投入。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各人有各人优越的地方,至少也有他们自以为优越的地方,在其自知优越的地方,他们固然喜欢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但在那些希望出人头地而不敢自信的地方,他们更喜欢得到别人的恭维。学生也是如此。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可能今日栽树明日结果,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潜移默化,需要鼓励,需要赞美。在作文课上,当我手捧作文本时,我常常会与学生期待的目光不期而遇,我能感受到他们的需要,需要我对他们的肯定。其实换一个角度,我多么希望他们能看到我对他们的期望,能看到我对他们赞美的语言里那一份真挚的等待。教师,应小心地保护、极力地肯定学生作文中微弱、朦胧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敢于创造,勇于探求的精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在作文点评中要让性情千差万别的学生对评语心悦诚服,教师就必须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评语也要赏心悦目,“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只要有爱心,只要有耐心,教师笔尖流淌的涓涓溪流一定会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就像皮格马利翁那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赞美与期待的目光中,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作者单位 青岛商务学校)
其他文献
学校的合唱活动作为一项丰富、多元化的文体活动,受到许多学生的喜欢。合唱不仅使学生得到兴趣的培养,还能掌握一定的合唱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在锻炼中得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协作能力,对他们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但是,在中学生的合唱排练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经过选拔挑选出来的合唱队成员,在齐唱中反倒没声音了,还不如独唱时来得响。例如:在一次排练中,合唱队员唱一段类似号子的旋律,声音要求有弹性
期刊
2010年南京市白下区中考物理模拟测试题第4题引发了我们物理组几位教师和学生的激烈讨论,题目如下:  如图1所示,现有一个盛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和一只筷子。小名同学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盛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若小名从杯子正面观察,可能观察到筷子和筷子在杯中水下部分的成像情况最可能的是()  答案为B,对题目及答案我们没有异意,只是对题目中的“最可能”产生了疑惑,难道除了B还有其他情况吗?对此笔者进行
期刊
摘 要: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重庆市的全面推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尝试,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问题主导;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该策略
期刊
摘 要:时下,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管理,普遍弥漫着一种“上下级埋怨”的消极情绪,很多好的规章制度不能得到贯彻和执行。从“执行不力”的源头出发,可以找到一种创新、有效、可行的新的方法——五维执行力,以此来保障上传下达的管理畅通。按照学校不同管理工作的特点,文化、知识、信息、艺术和权变五个维度的执行力各有侧重,可对其在中职学校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事实上,五维执行力是需要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生活,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体会方法,把握规律。  下面我们以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为例进行简要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运用、掌握这部分知识。  真题再现: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让人赏心悦目。写好钢笔字既是语文课的教学要求,也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期刊
数学学科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数学能力是中国小学生必备的学习技能。当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下,校园同样需要和谐,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更需要和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只有通过科学的、艺术的、能够抓住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我认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下两方面
期刊
摘 要:古诗词凝练而含蓄,言尽而意无穷,由于诗歌语言的特点,以及学生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有些诗句很难引发共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忠实的摆渡者”,让学生饱览沿途的“山光水色”。那么,如何做一个“忠实的摆渡者”?从悉背景、品内涵、厚底蕴三个方面可作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课堂;摆渡;古诗教学    翻阅《中国青年报》,一段厚重而感人的故事烙在我的心底。辽宁省碑沟小学的王勇教师,20年如
期刊
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闲暇,适当地开展一些相关的拓展课堂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辅助教学尝试。经由这样的拓展教学尝试,我们可以邂逅书本外的知识,拓展中学生的数学视野,分享快乐与启迪智慧……本文源自在上海市复兴实验中学中预(2)班开展的一次初中数学的拓展课堂,在介绍数的整除内容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有关完美数和亲和数的一些数学知识和相关数学故事与文化。  具体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尝试如下:  一、来自课本外的
期刊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生物教师应如何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成为一流的教学能手呢?  生物图表在生物教材中是与课本文字密切配合的“图像系统”,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是生物知识的载体。在生物教学中,图表有着文字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它使学生容易辨认、判断和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又为发现问题、讨论探究、知识生成、解决问题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本人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以案例反思的形式谈一谈生物图
期刊
世界著名的耶鲁大学心理系和教育系的教授罗伯·史登堡博士在《不同凡响的创造力》一书中告诉我们,“创新能力”是21世纪生存和成功的关键条件,但是大多数人对创新能力有着错误的印象,认为是只有少数特定的人才具有的天赋。实验表明,创新能力是人类资源中最丰富的潜能,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基本物质,创新能力不是天生不变的,它是可以发展培养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而求异思维的培养则是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