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导致肾功能损害的动物、植物和矿物质中,草药高达30余种。如益母草、麻黄、北豆根等,导致肝功损害的中药有20余种,如川楝子、黄药子、生首乌等。如此多的中草药可致肝肾功能损害,给中医临床疾病的诊疗带来许多困惑。面对这个问题,结合我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谈谈理解和认识。
中草药并非无毒 关键在剂量
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应用中草药治疗疾病属于绿色疗法,取之天然,即使长期应用也不会产生明显毒性。但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中草药也有一定毒性,有些中草药毒性还非常明显。
一直被称为中药上品的何首乌(补肝肾、补血、乌发),目前临床应用很慎重,用药剂量不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剂量,用药时间也不超过两周。如果超剂量、时间应用,就会导致肝脏功能损害。临床表现身体疲乏、食欲不振、巩膜黄染等,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为重症药物性肝炎,威胁生命。
川楝子(舒肝、行气止痛)常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等治疗,但长期和超剂量应用就会谷丙转氨酶升高(中毒性肝炎)。有些中草药不但具有肝脏毒性,也具有肾脏毒性,如补骨脂、川楝子、山豆根等。具有泄火利水、通利血脉的关木通,因为含有马兜铃酸会导致严重的肾功能损害,而被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木防己(行水,泻下焦湿热)也被证实有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常用中草药的不当使用,也会导致肾功能损害。除中草药单药外,一些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关木通的肾功能损害)”、“克银丸”和“复方青黛丸”(土茯苓、青黛的肝功能损害)等也不能长期服用。因此,中草药无毒、无副作用的传统理念也面临挑战和改变。
有毒并非不能用 重点是选择
中草药治疗疾病是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个体差异、医者经验、现代研究成果来对患者施治。
传统中医药理论是指在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病、证、方、药相互对应的灵活实践过程。这里重点强调病、证、方、药的统一性和关联性。还要特别注意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以及配伍之间的相须(相互配伍增强效果)、相使(提高主要药物疗效)、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被另一中味药物所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等配伍关系。
按照中医药理论,掌握以上规律,就能够灵活组方遣药,取得良好的疗效;反之,就疗效差或无效,甚至会产生毒性作用。
个体差异关系到患者的体质、疾病、喜恶等。过敏体质的患者对花粉类、动物蛋白敏感性强,容易产生过敏反应,轻者可见皮肤过敏,严重者会出现脏器功能损害;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患者,解毒与排毒功能较差,有毒中草药会加重肝肾功能损害;有癖好习惯的患者应用不喜欢或憎恶的中草药,就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影响消化功能。
医者经验是临床处方用药的关键。有的医生用大剂量附子、生半夏作为抗肿瘤治疗时,往往疗效很好,但对预期性不良反应要告诉患者,并指导煎煮方法,就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又例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明显的毒性,但配上生姜就会减低毒性。尽管中医药古籍已有记载,但临床还是要靠医生的用药经验。
现代研究成果是指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除按照传统中医药理论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进展,这样才能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在中医药历史记载中,尽管有神农尝百草不死的传说,可能是因为服药量少、时间有限以及有解毒药物等原因,当今不可效仿。
应用有“毒”中草药 注意要点
尽管一些中草药及其单体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动物实验、人体观察具有一定或有很大的毒性。但也不能因为有毒而导致临床用药谨小慎微,给临床疗效带来限制。同时,也使一些具有良好疗效的中草药失去了特有的优势。因此,我认为,只要按照中医药理论、尊重科学知识、严格法律规范、留心观察病情就可以杜绝中草药导致的肝肾功能损害。
除非有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否则慎重开出带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物处方或具有限制性毒性中草药处方。如十八反中的半夏与乌头、人参与藜芦等,有明确报道或明文禁用的木防己、木通、生首乌等。
中草药临床应用并非越长越好,要按照疗程用药,杜绝有毒中草药连续服用。在临床上有毒中草药用药宜在两周以内,超过两周,要密切观察服药后病情变化,或定期检查血、尿、便常规,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特别提醒:一些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康复期、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即使长期服用无毒中药,也要密切观察服药的不良反应,因为患此类疾病的人群是脏器损害的高危人群。治疗要依据病情定期更换处方,必要时可以采用间断性给药方法。对具有毒性、国家明文规定有毒性或文献报道(特别是临床报道)有毒性的中草药,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剂量使用,不得超剂量用药,如雄黄、砒石、蜈蚣等。
提倡使用经方、经验方,因为这些方剂已有很长时间的临床应用,有些甚至千年以上,相对安全。慎重应用大处方,尤其是大剂量单味药。另外,大处方中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是未知数,长期服用会有潜在危险。
我们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一些过去认为无毒的中药,经现代分析研究的确含有毒性成分,甚至毒性很大,长期应用会产生不可逆的脏器损害。所以,在当今医疗实践中,首先要考虑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保证临床用药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导致医源性疾病。
中草药并非无毒 关键在剂量
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应用中草药治疗疾病属于绿色疗法,取之天然,即使长期应用也不会产生明显毒性。但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中草药也有一定毒性,有些中草药毒性还非常明显。
一直被称为中药上品的何首乌(补肝肾、补血、乌发),目前临床应用很慎重,用药剂量不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剂量,用药时间也不超过两周。如果超剂量、时间应用,就会导致肝脏功能损害。临床表现身体疲乏、食欲不振、巩膜黄染等,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为重症药物性肝炎,威胁生命。
川楝子(舒肝、行气止痛)常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等治疗,但长期和超剂量应用就会谷丙转氨酶升高(中毒性肝炎)。有些中草药不但具有肝脏毒性,也具有肾脏毒性,如补骨脂、川楝子、山豆根等。具有泄火利水、通利血脉的关木通,因为含有马兜铃酸会导致严重的肾功能损害,而被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木防己(行水,泻下焦湿热)也被证实有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常用中草药的不当使用,也会导致肾功能损害。除中草药单药外,一些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关木通的肾功能损害)”、“克银丸”和“复方青黛丸”(土茯苓、青黛的肝功能损害)等也不能长期服用。因此,中草药无毒、无副作用的传统理念也面临挑战和改变。
有毒并非不能用 重点是选择
中草药治疗疾病是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个体差异、医者经验、现代研究成果来对患者施治。
传统中医药理论是指在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病、证、方、药相互对应的灵活实践过程。这里重点强调病、证、方、药的统一性和关联性。还要特别注意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以及配伍之间的相须(相互配伍增强效果)、相使(提高主要药物疗效)、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被另一中味药物所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等配伍关系。
按照中医药理论,掌握以上规律,就能够灵活组方遣药,取得良好的疗效;反之,就疗效差或无效,甚至会产生毒性作用。
个体差异关系到患者的体质、疾病、喜恶等。过敏体质的患者对花粉类、动物蛋白敏感性强,容易产生过敏反应,轻者可见皮肤过敏,严重者会出现脏器功能损害;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患者,解毒与排毒功能较差,有毒中草药会加重肝肾功能损害;有癖好习惯的患者应用不喜欢或憎恶的中草药,就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影响消化功能。
医者经验是临床处方用药的关键。有的医生用大剂量附子、生半夏作为抗肿瘤治疗时,往往疗效很好,但对预期性不良反应要告诉患者,并指导煎煮方法,就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又例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明显的毒性,但配上生姜就会减低毒性。尽管中医药古籍已有记载,但临床还是要靠医生的用药经验。
现代研究成果是指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除按照传统中医药理论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进展,这样才能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在中医药历史记载中,尽管有神农尝百草不死的传说,可能是因为服药量少、时间有限以及有解毒药物等原因,当今不可效仿。
应用有“毒”中草药 注意要点
尽管一些中草药及其单体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动物实验、人体观察具有一定或有很大的毒性。但也不能因为有毒而导致临床用药谨小慎微,给临床疗效带来限制。同时,也使一些具有良好疗效的中草药失去了特有的优势。因此,我认为,只要按照中医药理论、尊重科学知识、严格法律规范、留心观察病情就可以杜绝中草药导致的肝肾功能损害。
除非有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否则慎重开出带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物处方或具有限制性毒性中草药处方。如十八反中的半夏与乌头、人参与藜芦等,有明确报道或明文禁用的木防己、木通、生首乌等。
中草药临床应用并非越长越好,要按照疗程用药,杜绝有毒中草药连续服用。在临床上有毒中草药用药宜在两周以内,超过两周,要密切观察服药后病情变化,或定期检查血、尿、便常规,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特别提醒:一些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康复期、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即使长期服用无毒中药,也要密切观察服药的不良反应,因为患此类疾病的人群是脏器损害的高危人群。治疗要依据病情定期更换处方,必要时可以采用间断性给药方法。对具有毒性、国家明文规定有毒性或文献报道(特别是临床报道)有毒性的中草药,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剂量使用,不得超剂量用药,如雄黄、砒石、蜈蚣等。
提倡使用经方、经验方,因为这些方剂已有很长时间的临床应用,有些甚至千年以上,相对安全。慎重应用大处方,尤其是大剂量单味药。另外,大处方中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是未知数,长期服用会有潜在危险。
我们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一些过去认为无毒的中药,经现代分析研究的确含有毒性成分,甚至毒性很大,长期应用会产生不可逆的脏器损害。所以,在当今医疗实践中,首先要考虑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保证临床用药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导致医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