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来源 :行政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keBaby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农民需求出发,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本文从农村社区以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入手,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为什么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及针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农村社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需求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1)12-0043-03
  收稿日期:2011-11-11
  作者简介:逯惠艳(1968—),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府改革、公共危机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B30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笔者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深入探析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村基层组织和管理体制,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进展及效果不仅有赖于政府的引导支持,更取决于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因此,了解广大农民的需求,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就成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一、从农民文化需求出发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的必要性
  ⒈农民是农村文化需求的主体。农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同时,农民又是个人文化行为的主体,是农村文化的直接接受者和参与者。这里所指的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一个多样化的农村社会群体。不同类型群体的经济基础及思想文化基础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给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1981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明确指出:“农村文化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占绝大多数。他们不但是社会的主体,更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立足于农民的实际需求,将农民作为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坚持“二为”方向的具体体现。
  ⒉现阶段不断变化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也在相应发生变化,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农民富裕后的迫切需求。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不但有内在的渴求,而且其所追求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日益多样化的趋势。读书、看报、打牌、上网、健身、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致富的新手段等已成为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第二,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农民接收外部信息的途径在不断扩大,如“村村通”工程使农民通过有线电视了解到了更多的国内、国外信息;另一方面,伴随着农村机械化的普及而出现的大量闲置劳动力走进城市,他们亲身体会到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对精神生活的标准有了具体的参照。第三,现有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种类、内容等方面均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层面的农民的需要,亟需改进与完善。如农村图书室因缺少农民有用和感兴趣的新书,大多处于闲置的状态。
  ⒊农村社区的地域性以及农村文化的多样性的内在要求。“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交往”以及“认同意识”是农村社区的核心要素。农村社区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习惯、崇尚信仰以及价值认同意识和取向的不同。
  不同的民族聚居地,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素养的农民都有着不同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所有这些,是我国农村文化多样性存在的基础,也造就了广大农民多种审美情趣和多种文化需求。同时,不同层次的农民,其文化需求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层次的农民,其所乐衷的文化活动方式和内容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客观上决定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摆脱单一模式,必须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
  ⒋农民自身成长的需要。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来讲,它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进程有赖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没有新文化,就没有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现阶段的农民与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首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目前乡村受教育的年限只有4.4年,贫困地区只有2年,具有高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数比例相当低。在全国1亿多文盲半文盲中,农民就占到了95%以上。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参与经营管理,走向市场的步伐。有些农村社区,宗法意识、尊卑意识、迷信活动仍大量存在。这些不利因素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注点。因此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二、从农民文化需求出发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从农民的共同需求出发开展普适性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以及行为规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道德追求与市场竞争意识相对薄弱,贫富差距问题依然存在。根据目前的广大农民的现状,亟需做好科学文化、思想认识与精神道德方面的熏陶教育,只有使农民素质普遍提升,使他们具有了积极、进步、开放、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道德追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首先,要在农村社区全面地进行共同富裕理想和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农业新技术与新理念的灌输;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其次,要宣传、普及党的农村政策,重点是要农民知晓与其利益息息相关的那些惠农政策。除此之外,要采取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如计划生育政策等。
  第三,要宣传文化建设的意义,要让农民认识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社区文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从而使广大农民关心和支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
  (二)根据不同层次的农民有选择性地进行文化建设
  按经济水平不同,农民可以划分为富裕型农民、一般型农民和贫困型农民;按文化水平不同,可以大体划分为有文化农民和没有文化农民;按工作、居住地不同,可以划分为主体农民和外出打工农民。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分类是相对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标准,其划分结果都是有差别的。
  在相对富裕型农民群体中,应着重于“理论、理念、道德”教育。这部分人在农村社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是其它群体争相效仿的对象。他们的致富之道、精神面貌、生活方式代表了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向。但不能忽视的是,有极少数先富裕起来的人是靠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甚至是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而发家致富的,所以,法制教育、先进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同时,在教育的形式上要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变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
  经济条件一般的群体占农民的绝大多数,对这部分群体一方面要广开致富门路,利用多种形式组织他们学习新技术,鼓励创业,促使他们快速走上富裕道路,同时,要注意对其加强先进思想的引导,使其远离赌博、迷信等不良习俗,永远坚定地站在先进文化的一边,成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除了地域因素、自身体能因素以外,文化知识严重匮乏是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难以走出贫穷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部分少数人群,更多地开展扫盲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市场经济观念的熏陶教育、脱贫致富的思想教育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充分利用那些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农民,一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作教师,把他们所具有的和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农民。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也不容忽视,即外出打工农民工群体。他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人在城市打拼的时间较长,眼界开阔,信息灵通,熟悉并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还有一部分人出去时间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又回到农村来的人。对这两部分人,我们要格外重视,一方面发挥已走出去的那部分人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做好回到农村的青年人的思想工作和技能培训教育工作,争取他们留在农村。
  (三)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⒈鼓励创造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是用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式,对以农村题材为背景,反映农民生活、立意积极、有助于农村社区文化进步的优秀作品给予优惠或鼓励。特别是那些以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为主要目标的作品;那些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出发点的作品,那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作品以及以法制教育、文化教育为背景、宣扬新农村、新风尚、深受农民喜爱的作品。使农民在欣赏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高觉悟。
  ⒉采用政府送文化与农民自办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美、求富的精神需求。长期以来,从城镇向农村送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体现形式,然而其存在成本高,难度大,形式单一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受季节性限制、时断时续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引导农民自办文化,以农民为主,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农村文化大院正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户大院、各类村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等文化阵地为依托,集文艺演出、图书阅览、电影放映、民间手工技艺制作、科普培训、信息查询、体育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文化活动场所。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村级文化的重要阵地。吉林省的广大农民依托农民自办的农村文化大院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由于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十分贴近农民自的生活,农民不但欢迎,而且参与的热情也很高,他们娱乐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素质。
  ⒊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农村社区文化设施的完善与文化活动的开展。首先,建立起 “政府资助、部门救助、企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融资体系,多方筹措资金。如运用财政预算补助、财政贴息、优惠税收政策等办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通过放宽文化事业准入门槛,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加快农村文化事业产业化步伐。其次,通过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目前,长期留守在农村的主体农民以老人、孩子居多,他们基本上还是以看电视为主要的消闲方式。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有必要建立起专门的农民电视频道,融娱乐、教育为一体,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继续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小舞台、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构建起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自然村有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的多层次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使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时有场所、有阵地。
  ⒋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首先,配备农村社区专职文化管理人员。专职文化管理员的主要职责除了要负责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以及做好与农村文化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最现实的问题抓起,把握精神文明的主导方向,以此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对农村社区专职文化管理人员在岗位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要给予相应的照顾政策,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其次,发展农村业余文化骨干队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也都有自己的民间艺人,他们来源于农民,服务于农民,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形式与百姓日常生活最为贴近,也最受百姓欢迎。不断地发现与发掘扎根在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重视对农村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给他们提供参加各种比赛、表演机会,引导他们宣传先进文化的同时,不忘发挥“传、帮、带”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而且能够推动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三,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是促进农村社区文化繁荣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东亚经贸新闻,2011-12-04(0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3]梅克保.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J].新湘评论,2010,(02).
  [4]师坚毅.新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牟春野)
  O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Needs of the Farmers
  Lu Huiyan
  Abstract:Cultural develop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 is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communities of the organic componen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rural areas.Starting from the farmers' needs is the premis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In this paper,rural communitie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analyzes why rural culture to the needs of farmers as a starting point,and fo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farmers in rural communities raise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measures.
  Key words:rural communities;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needs of farmers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农民工群体的组成结构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第一代农民工日渐淡出社会舞台,新生代农民工正崛然兴起。农民工的代际更替与社会转型的“共时展开”,极大地增添了城市政治问题的复杂性。新生代农工争取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抗争活动在受到当前城市政治制约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将重新塑造城市的政治生态。本文尝试从阶级理论和抗争政治的角度,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和政治倾向的基础上
期刊
摘 要:多源流理论是对公共政策议程进行研究的重要工具。金登指出,政策制定系统中,存在着问题溪流、政策溪流和政治溪流,这三种溪流共同影响了公共政策议程,且当三种溪流相结合时会打开政策之窗,进而迎来政策出台的最佳时机。本文将多源流理论引入上海“钓鱼执法”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三种政策溪流及政策之窗,指出公民的网络参与会直接影响公共政策议程:引发政府的关注,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推动新的公共政策出台
期刊
摘要:交通肇事案件是否存在自首问题,历来都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的一大争议焦点。各地判决不一,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本文认为,交通肇事后报警并留在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完全符合自动投案的时间、方式及目的性要求。将交通肇事后报警并留住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认定为自动投案,是自首制度的应有之义,符合自首的立法初衷和本质特征。其行为虽也是行政法规定的义务,但并不因此否定自首的成立,将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
期刊
摘 要: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政府、社会及农民在农村社会保障中既有相应的权力(利),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各自具有独特的法律价值和调整对象,本文分别基于这三个法域检视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中的政府责任,考察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中政府责任的越位和缺位,反思政府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所发挥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出在社会法视阈下政府应定位在承担法律制度构建
期刊
摘 要:法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以社会为背景作为对法考察的基准,是认识法的基本思路。从原始社会法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自觉的产物,到原始社会后期以至阶级社会至今法成为人类理性的产物,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并且形成了人类对法治的追求。同时,基于一种自然法的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直演绎着一部如何推动法实现社会正义、实现人权的历史。在人类推进社会全球化及和谐社会的未来发展
期刊
摘 要:推行电子政务是提升政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吉林省政府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形象,本文以吉林省政府的相关探索实践为依据,界定了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分析了吉林省推动政府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政府组织机制、政策保障机制、信息整合机制等方面对完善电子政
期刊
摘 要:发展生物质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改变能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传统发展模式的单一性使得各国迫切需要寻求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新路径。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新机制,其独特的市场主体结构、多元的融资渠道和规范的监管体制都将为解决生物质能源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供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机制,结合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我国生物质能
期刊
摘 要:虽然《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已颁布实行,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暴力拆迁事件的发生。究其根源是地方政府对自身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因此,只有明确地方政府的合理角色,分析角色偏差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校正措施,才能解决拆迁各方的矛盾和冲突,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关 键 词:房屋拆迁;政府角色定位;偏差;校正  中图分类号:D922.1
期刊
摘 要:创业信息缺乏是制约农户创业的一个重要瓶颈。基于创业农户的信息需求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构建等视角,本文认为,以农村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为创业农户提供商业信息、技术信息和资本信息,可以为农户提供完善的电子商务服务,同时还可以扩展农村合作组织自身的信息交流能力。  关 键 词:创业农户;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农村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若要从根本上消除路人现象,促进社会公共道德的重建,我国法律必须做必要的改革与完善。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之关联性规则,在体现公正、效率的价值之外,还具有公共政策的重要价值。我国有必要尽早借鉴该规则的价值取向,以完善我国证据关联性规则的相关立法。  关 键 词:路人现象;证据规则;证据关联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D925.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