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繪本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如何让这些美妙绝伦的作品走进学生,使他们不仅喜欢欣赏里面的色彩、图画,不仅体现认字或某学科的学习,而且能够真正达到阅读绘本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完整人的培养与发展,是每位英语教师所面临且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2016年笔者有幸去了一所农村校听课学习,执教者是一位仅有两年教龄的年轻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本文想就三点与大家分享。本节课执教的内容是北师大攀登英语分级阅读二级Dick and the Olympics。在整个文本的处理过程中,教师思路清晰,三条主线—语言线、思维线及情感线十分明确。学生们不仅在语言、思维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在如何做人、做事方面也受到启迪。这种不带标签、没有说教、教育无痕迹的做法,是我们今后引导学生心智的发展、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应大力倡导的。
一
语言线:基于故事文本本身,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培养。
每篇绘本故事都承载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对于这些内容,教师不可采取忽略不计的态度。学生只有大量接触语言、记忆语言的使用情境,才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交往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所学语言。教师在处理文本时,应采用适合学习者现有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学习与交流活动,培养和促进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1.初读故事,合作学习,感知语言
在初读故事阶段,通过让学生以自读、伙伴读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教师问题,相互交流,整体感知语言。
T: What does Dick learn?
He learns to...
T: How many things does Dick learn?
He learns...
T: What are they?
They are...
从对相关内容读入手,带着老师预设好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达到对故事内容大致有所了解之目的,并初次接触主要语言及表达形式。这种阅读方式简单、针对性强、见效快,易于学生接受。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训练、积累而成,开始可由老师指导、带着读做起,慢慢适应后放手,将阅读、思考、设问、反馈等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自觉的阅读者。为此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可训练的时间点,强化阅读能力训练。
2.图片环游、了解故事、理解语言
教师借助课件,以图文结合方式,请学生对每一幅图进行细致观察,师生交谈,并将学生反馈的信息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贴在黑板上,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面根据故事发生、发展过程,将文字与图片进行匹配,与此同时,教师顺势带领全班同学以复述形式对此环节进行评价。
这里体现出学习故事的完整环节。在自读基础上开展全班性细读,教师将问题抛给各层次学生,师生之间展开交谈,进而达到深层阅读。排序活动检测了学习者对故事思路、脉络的把握,复述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记忆及表述能力,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语言学习与记忆、思维活动的完好对接。
3.限时默读,再次品读,内化语言
此处的再次阅读与前面介绍的自读形式基本一样,都属于个体行为,但标准有明显不同。后者更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限时完成。
阅读是一个个体理解、学习、内化、体验、感悟文本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相应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走进绘本,并保证他们有自学、自我修正的学习过程。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通过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及方法,强化对故事文本的理解,对重点功能句的记忆。
4.语音输入,跟读模仿,关注语感
教师在此环节重点关注语音,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个别学生给予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关注与指导。多给机会,模仿语气,理解功能句的使用,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角色扮演,再现故事,增强趣味
教师出示道具:游泳帽、篮球、拳击手套、玩具枪等,请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个情景,模仿迪克进行表演。
教师设计这样的输出、表演、展示的平台,意图在于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深入理解语言,体验语言,习得语言;同时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在展示的过程中,与他人相互学习,找到自身不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片面地强调语言学习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学习的人文性功能,单纯地将教学要点只放在处理词汇、句式、语法知识的学习上,那将大大削弱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教师在课上应避免说教式讲解,要激发起学生的思维,通过预设导向性问题,激发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图示,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预测、比较、联想、分析等,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无论是来自图片或是文字中所传递出的信息意图、观点和情感态度,实现语言学习的多维目标。
二
思维线:基于画面、文本的拓展,强调预测能力、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1.观察图片,预测故事,激活语言
T: 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
预设:I see...
T: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预设:Maybe...
T追问:How do you know that?
一是激活学生已知的有关运动方面词汇,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渗透部分新词的表达方式。在新词学习中教师采用了以旧词代新词、渗透字母组合发音规律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他们自己尝试读出一些新词。教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学法指导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是培養学生“读图”的能力。教师在此首先请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并提示必要时可将图片中重点信息点用彩笔勾画出来,进而引导全班学生一起看PPT,对图片中的背景、人物及相关内容再次进行细致观察,分析推理,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种阅读策略的有效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必要。阅读不能盲从,尤其是对文字以外的东西,更要有耐心地去观察、分析,这样即使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无文字书,你也照样能读出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引导猜测,激发想象,丰富语言
猜测与想象都是借助人的大脑神经开展有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借助上下文的语境,在想象后推断出合乎情理的语言或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含义。
T: Why is Dick standing here? He doesn’t know what he can do.Can you give him some advice? Maybe he can...
S1: He can walk.
S2: He can...
T: Dick runs slower than the turtle. Look, Maybe he wants to say something to him. What does the turtle want to say? Can you guess?
S1: Maybe he says: Come on, Dick!
S2: You are so good. Dick!
S3: ...
T: Dick can’t run. He can’t play basketball. He can’t do these things. So he is very sad. If you were Dick, what would you do?
S1: I go home.
S2: I give up.
S3: I want to try!
此时,教师善于让学生走进故事情境,与文本、与内心世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受、理解故事内涵;同时,学生又能够跳出文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联想,与客观世界对话,促进其深度思考。当然,这些带有挑战性的开放问题抛给低中年级的学生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敢于换位思考,并大胆表达出各自的不同意见,这种做法不可或缺。在此教师一方面允许用中文表达,另一方面也在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英文进行简单回答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教师预设出几种不同的答案,当学生一时答不出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想象力丰富了,尽管他们在语言组织方面存在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帮助,然而,比起那些只需要用Yes\No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有价值得多。
三
情感线:基于对文本画面、对故事深层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的感悟和情感成长。
经典文章所传递出的人文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等都是影响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育人因素,一旦我们忽视了这一点,阅读教学开展得再好,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应体现出阅读精神的愉悦、思维的探索、情感的交融以及教育的价值等诸多方面。
1.角色互换,真实交流
T: What does Dick learn?
S: He learns to swim.
T: Can he swim? Why?
教师出示鹦鹉不能游泳的图片,借助视频,帮助学生理解“too hard”短语,引导学生观察Dick被救的图片,体会Dick此时的心情。
T: Now I’m a reporter. I want to interview someone. Can you swim? Who can swim in our class? Is it hard to learn? Look at me. Can I learn to swim? If you were Dick, What would you do?
此时教师将记者证挂在了胸前,手持话筒,走向学生。教师将学生、文本、现实生活这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换位思考。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各自见解,场面非常热烈。教师的巧妙设计,不仅将reporter一词提前渗透,为后面的产出活动作样板,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在情境中对核心功能句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听到了他们的真情实感,真可谓一箭双雕。
2.剖析画面,挖掘内涵
教师经常会以提问的方式贯穿绘本阅读始终,在一连串的开放式问题的追问下,最后由教师概括出所谓的教育真谛,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教师应当在保护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前提下,指导他们关注绘本人物中的形象、插图、色彩以及细节,在“悦读”过程中,慢慢去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的思想精髓,在师生平等对话中,领悟文本主旨,并学会感受文本立意。通过师生的共同思考、推理、判断、讨论等,达到思想上的共识。
例1:影子的作用(P12 Dick跟在动物们后面走,影子在其身后;P13 Dick往回走,影子在其身体前面。教师请学生观察、想象Dick此时的心理活动。)
T: Where do the animals go? Are they excited? How about Dick? Why does he sad? Look at the shadow. How does Dick feel? What does he think of, can you guess? What’s your opinion? 这是一张无文字的画面,通过对影子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当角色变换成自己时,你又会如何面对呢?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停留在纸上的静止画面赋予了新的生命。
例2:相似画面对比(P2、P15两张画面中同一主人公,表情却相反:P2 Dick看到其他动物们都在积极运动,它却什么都不会,表情十分沮丧;P15 Dick受到他人启发,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十分开心。)
T: Dick feels upset. He doesn’t know what he can do. He is walking and walking. Suddenly he sees some animals. What are they doing?
S1: They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S2: They are reporting.
T: Yes. Mr Dog and Mr Cow are reporting. Dick has his idea. There is one thing he can do. What will he do at the Olympics?
S3: Be a reporter.
T: Yes. He can do some things for others. He doesn’t give up. Let’s clap our hands for Dick!
透过对相似画面的对比,从人物表情的变化推断出心理活动,看出圖画背后的意义,读出字里行间的语言,即每个人都应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努力未必能成功,但放弃肯定就意味着失败。每一次努力都是对自己命运的主宰,而每一次放弃,都是对失败的妥协。这就是画面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素质教育也就在这无声、无痕的过程中慢慢流淌在学生的骨髓里、脑海中。
3.真实语境,实践语用
教师创设真实生活场景,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并有能力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积极树立角色意识,亲身体验、实践、感悟人生哲理,情感得到升华,真正达到教育意义。例如“报道”真实运动会:
T: The animals have their sports day. Sometimes we have our sports day. Can you report the sports meeting for us?
S:“Look!... is running. He runs very fast.”
“... is jumping rope. She’s wonderful!”
“Come on,...”
“Here is... at the sports meeting.”
T: You did a good job! But I know that some pupils are not good at sports. What should you do on that day?
S1: I should...
教师用PPT形式呈现出预先设计好的英文词组—help others、take a rest、take some pictures、cheer for sportsmen、eat and drink、read some picture books、write some words to the player、be a reporter、congratulations to the...
学生边读边进行判断,从中找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行为,随后教师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意见。
教师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与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将课堂话语权实实在在地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真实表达,从而达到语言实践、语言运用之目的。
这节课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1. “悦读”是“阅读”的动力。2. 思维是语言的主线,语言是“阅读”的基础,两者并驾齐驱,缺一不可。只有阅读,忽视语言的存在与积累,是不完整的;反过来说,过度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弱化对故事内容、作者思想的深入挖掘,也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3. 苍白的文字,重复的说教,无助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教师走进学生,亲近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等待他们、与他们换位交流、学会包容他们,才能真正懂得教育的真谛,才能收获情感。
责任编辑:肖佳晓
一
语言线:基于故事文本本身,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培养。
每篇绘本故事都承载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对于这些内容,教师不可采取忽略不计的态度。学生只有大量接触语言、记忆语言的使用情境,才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交往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所学语言。教师在处理文本时,应采用适合学习者现有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学习与交流活动,培养和促进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1.初读故事,合作学习,感知语言
在初读故事阶段,通过让学生以自读、伙伴读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教师问题,相互交流,整体感知语言。
T: What does Dick learn?
He learns to...
T: How many things does Dick learn?
He learns...
T: What are they?
They are...
从对相关内容读入手,带着老师预设好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达到对故事内容大致有所了解之目的,并初次接触主要语言及表达形式。这种阅读方式简单、针对性强、见效快,易于学生接受。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训练、积累而成,开始可由老师指导、带着读做起,慢慢适应后放手,将阅读、思考、设问、反馈等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自觉的阅读者。为此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可训练的时间点,强化阅读能力训练。
2.图片环游、了解故事、理解语言
教师借助课件,以图文结合方式,请学生对每一幅图进行细致观察,师生交谈,并将学生反馈的信息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贴在黑板上,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面根据故事发生、发展过程,将文字与图片进行匹配,与此同时,教师顺势带领全班同学以复述形式对此环节进行评价。
这里体现出学习故事的完整环节。在自读基础上开展全班性细读,教师将问题抛给各层次学生,师生之间展开交谈,进而达到深层阅读。排序活动检测了学习者对故事思路、脉络的把握,复述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记忆及表述能力,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语言学习与记忆、思维活动的完好对接。
3.限时默读,再次品读,内化语言
此处的再次阅读与前面介绍的自读形式基本一样,都属于个体行为,但标准有明显不同。后者更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限时完成。
阅读是一个个体理解、学习、内化、体验、感悟文本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相应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走进绘本,并保证他们有自学、自我修正的学习过程。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通过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及方法,强化对故事文本的理解,对重点功能句的记忆。
4.语音输入,跟读模仿,关注语感
教师在此环节重点关注语音,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个别学生给予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关注与指导。多给机会,模仿语气,理解功能句的使用,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角色扮演,再现故事,增强趣味
教师出示道具:游泳帽、篮球、拳击手套、玩具枪等,请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个情景,模仿迪克进行表演。
教师设计这样的输出、表演、展示的平台,意图在于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深入理解语言,体验语言,习得语言;同时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在展示的过程中,与他人相互学习,找到自身不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片面地强调语言学习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学习的人文性功能,单纯地将教学要点只放在处理词汇、句式、语法知识的学习上,那将大大削弱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教师在课上应避免说教式讲解,要激发起学生的思维,通过预设导向性问题,激发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图示,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预测、比较、联想、分析等,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无论是来自图片或是文字中所传递出的信息意图、观点和情感态度,实现语言学习的多维目标。
二
思维线:基于画面、文本的拓展,强调预测能力、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1.观察图片,预测故事,激活语言
T: 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
预设:I see...
T: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预设:Maybe...
T追问:How do you know that?
一是激活学生已知的有关运动方面词汇,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渗透部分新词的表达方式。在新词学习中教师采用了以旧词代新词、渗透字母组合发音规律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他们自己尝试读出一些新词。教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学法指导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是培養学生“读图”的能力。教师在此首先请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并提示必要时可将图片中重点信息点用彩笔勾画出来,进而引导全班学生一起看PPT,对图片中的背景、人物及相关内容再次进行细致观察,分析推理,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种阅读策略的有效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必要。阅读不能盲从,尤其是对文字以外的东西,更要有耐心地去观察、分析,这样即使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无文字书,你也照样能读出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引导猜测,激发想象,丰富语言
猜测与想象都是借助人的大脑神经开展有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借助上下文的语境,在想象后推断出合乎情理的语言或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含义。
T: Why is Dick standing here? He doesn’t know what he can do.Can you give him some advice? Maybe he can...
S1: He can walk.
S2: He can...
T: Dick runs slower than the turtle. Look, Maybe he wants to say something to him. What does the turtle want to say? Can you guess?
S1: Maybe he says: Come on, Dick!
S2: You are so good. Dick!
S3: ...
T: Dick can’t run. He can’t play basketball. He can’t do these things. So he is very sad. If you were Dick, what would you do?
S1: I go home.
S2: I give up.
S3: I want to try!
此时,教师善于让学生走进故事情境,与文本、与内心世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受、理解故事内涵;同时,学生又能够跳出文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联想,与客观世界对话,促进其深度思考。当然,这些带有挑战性的开放问题抛给低中年级的学生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敢于换位思考,并大胆表达出各自的不同意见,这种做法不可或缺。在此教师一方面允许用中文表达,另一方面也在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英文进行简单回答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教师预设出几种不同的答案,当学生一时答不出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想象力丰富了,尽管他们在语言组织方面存在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帮助,然而,比起那些只需要用Yes\No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有价值得多。
三
情感线:基于对文本画面、对故事深层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的感悟和情感成长。
经典文章所传递出的人文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等都是影响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育人因素,一旦我们忽视了这一点,阅读教学开展得再好,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应体现出阅读精神的愉悦、思维的探索、情感的交融以及教育的价值等诸多方面。
1.角色互换,真实交流
T: What does Dick learn?
S: He learns to swim.
T: Can he swim? Why?
教师出示鹦鹉不能游泳的图片,借助视频,帮助学生理解“too hard”短语,引导学生观察Dick被救的图片,体会Dick此时的心情。
T: Now I’m a reporter. I want to interview someone. Can you swim? Who can swim in our class? Is it hard to learn? Look at me. Can I learn to swim? If you were Dick, What would you do?
此时教师将记者证挂在了胸前,手持话筒,走向学生。教师将学生、文本、现实生活这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换位思考。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各自见解,场面非常热烈。教师的巧妙设计,不仅将reporter一词提前渗透,为后面的产出活动作样板,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在情境中对核心功能句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听到了他们的真情实感,真可谓一箭双雕。
2.剖析画面,挖掘内涵
教师经常会以提问的方式贯穿绘本阅读始终,在一连串的开放式问题的追问下,最后由教师概括出所谓的教育真谛,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教师应当在保护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前提下,指导他们关注绘本人物中的形象、插图、色彩以及细节,在“悦读”过程中,慢慢去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的思想精髓,在师生平等对话中,领悟文本主旨,并学会感受文本立意。通过师生的共同思考、推理、判断、讨论等,达到思想上的共识。
例1:影子的作用(P12 Dick跟在动物们后面走,影子在其身后;P13 Dick往回走,影子在其身体前面。教师请学生观察、想象Dick此时的心理活动。)
T: Where do the animals go? Are they excited? How about Dick? Why does he sad? Look at the shadow. How does Dick feel? What does he think of, can you guess? What’s your opinion? 这是一张无文字的画面,通过对影子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当角色变换成自己时,你又会如何面对呢?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停留在纸上的静止画面赋予了新的生命。
例2:相似画面对比(P2、P15两张画面中同一主人公,表情却相反:P2 Dick看到其他动物们都在积极运动,它却什么都不会,表情十分沮丧;P15 Dick受到他人启发,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十分开心。)
T: Dick feels upset. He doesn’t know what he can do. He is walking and walking. Suddenly he sees some animals. What are they doing?
S1: They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S2: They are reporting.
T: Yes. Mr Dog and Mr Cow are reporting. Dick has his idea. There is one thing he can do. What will he do at the Olympics?
S3: Be a reporter.
T: Yes. He can do some things for others. He doesn’t give up. Let’s clap our hands for Dick!
透过对相似画面的对比,从人物表情的变化推断出心理活动,看出圖画背后的意义,读出字里行间的语言,即每个人都应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努力未必能成功,但放弃肯定就意味着失败。每一次努力都是对自己命运的主宰,而每一次放弃,都是对失败的妥协。这就是画面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素质教育也就在这无声、无痕的过程中慢慢流淌在学生的骨髓里、脑海中。
3.真实语境,实践语用
教师创设真实生活场景,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并有能力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积极树立角色意识,亲身体验、实践、感悟人生哲理,情感得到升华,真正达到教育意义。例如“报道”真实运动会:
T: The animals have their sports day. Sometimes we have our sports day. Can you report the sports meeting for us?
S:“Look!... is running. He runs very fast.”
“... is jumping rope. She’s wonderful!”
“Come on,...”
“Here is... at the sports meeting.”
T: You did a good job! But I know that some pupils are not good at sports. What should you do on that day?
S1: I should...
教师用PPT形式呈现出预先设计好的英文词组—help others、take a rest、take some pictures、cheer for sportsmen、eat and drink、read some picture books、write some words to the player、be a reporter、congratulations to the...
学生边读边进行判断,从中找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行为,随后教师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意见。
教师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与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将课堂话语权实实在在地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真实表达,从而达到语言实践、语言运用之目的。
这节课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1. “悦读”是“阅读”的动力。2. 思维是语言的主线,语言是“阅读”的基础,两者并驾齐驱,缺一不可。只有阅读,忽视语言的存在与积累,是不完整的;反过来说,过度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弱化对故事内容、作者思想的深入挖掘,也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3. 苍白的文字,重复的说教,无助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教师走进学生,亲近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等待他们、与他们换位交流、学会包容他们,才能真正懂得教育的真谛,才能收获情感。
责任编辑: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