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茶具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ur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制瓷业的蓬勃发展,饮茶之风的盛极一时,都促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无论从造型、瓷质、装饰风格到工艺手法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接下来的五代十国时期茶具在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这时的茶具开始重视造型艺术之美,模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象制作精巧的仿生茶具出现在越窑和定窑的产品中。常见的器型有碗、托碗、盏托、杯、执壶(注子)、盖罐等,这段时期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
  
  五代茶碗
  
  五代茶碗的形式已明显有别于唐初风格,器身浅薄、轻巧,有花口、撇口、敞口碗等造型。花口碗又分两类,一类是撇口、玉璧形足或圈足,施青黄或青绿釉;另一类是敞口、圈足,口沿为六出花口或莲花口,浅腹,腹壁有压印竖宽带纹,或阴刻有莲瓣纹,某些碗壁釉面光滑而饰有细开片纹。晚唐、五代的饮茶习俗基本延续前朝,因此青釉碗在五代茶器中仍十分流行。翠瓯清茗,相得益彰。考古材料表明,此时青釉敞口瘦底碗在各地名窑中均有烧制,如越窑、巩县窑、温州西山窑、长沙窑等,是五代时期最流行的一种茶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五代越窑海水龙纹莲瓣碗,胎质细腻,釉色青绿,如脂似玉,是稀世之珍。
  一种敞口斜壁浅底形若小茶碗的茶具称茶盏。已知茶盏与盏托始见于晋,到唐宋时蔚为大观。五代时期茶盏以口沿与底足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形式:一为圈足花口,盏心宽平,施青白釉;二为敛口凹底,多施青绿釉,大小与上式相似。
  与盏配套的还有盏托,由托圈和盘组成,托直口、平沿直腹,盘为敞口弧腹,下接圈足,盘外沿以上施青绿釉,分别出土于北京八宝山辽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韩佚墓和浙江上虞江山的两件五代莲叶形盏托均以秀美的莲花造型、质地轻薄坚密、釉色青翠莹润而令人叹为观止。以莲花为装饰题材的茶具广见于此时越窑茶具,如越窑莲花式碗托(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现藏苏州博物馆)、越窑莲蓬式合(现藏故宫博物院);莲为高洁之物, “莲荷涵露”、“出污泥而不染”,莲又为佛意象之一,莲纹在茶器中的普遍使用,更体现了“茶禅一家”的密切关系。
  
  一代汤瓶
  
  汤瓶是另一类晚唐五代时期的重要茶具。汤瓶的特征是盘口或喇叭口、肩上出短流、鼓腹,带扁平曲柄,内外壁均施青绿釉或酱釉(也有施半釉的)。自晚唐有“点茶法”始,也有了汤瓶。至宋代时点茶逐渐取代唐煎茶成为最流行的方式,汤瓶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晚唐五代,正是煎茶与点茶交替的时节,旁证有上世纪50年代在河北唐县出土的白釉瓷茶具,其中茶瓶和茶鍑是同时出土的,说明了当时两器的配合使用。执壶出现于唐代,它是由魏晋南北朝的鸡首壶演变而来。早期的执壶为盘口、短颈、圆腹,六角形或筒形短流,中唐以后壶口成喇叭形,壶身、流、柄也逐渐增长,到五代时期,壶腹成瓜棱形,流也更加细长。在唐代文献中执壶的正名为注子。北京辽韩佚墓出土的五代越窑刻花人物宴乐图执壶和耀州窑出土五代执壶都是此期壶中珍品。
  对于唐、五代执壶的功用,有学者认为“在当时可能是一种酒具或茶具”(叶吉吉民《中国陶瓷史》)。笔者更倾向于它的点茶功能。《十六汤品》中所描述的点茶法是将茶饼研成细末置于盏内,之后再将茶瓶里的沸水向盏中注茶。文中提出了诸多煎汤、点汤和使用汤器的禁忌与技巧,比方说注汤时手不能颤动,要避免“汤有缓急”、“汤不顺通”等毛病,而点茶的汤瓶以金银为贵,“人间”所用则以瓷瓶为胜。
  
  考古发现
  
  1993年9月,福州北大路建屋挖基时在距地表4~5米深处发现大片古代建筑遗存,进一步发掘之后判定,这里是五代时期割据福建的闽国政权修筑的夹道遗迹。所谓夹道是修筑于地下的秘密通道。此次发掘总面积90平方米,发现了3条平行长度均超过60米的夹道遗址。在夹道和探方内出土了大量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陶瓷器,如碗、盘、碟、壶、盆、罐、钵、瓶、灯盏、杯、枕等,其中不乏大量茶具,且以茶碗为数最多,几乎占全部陶瓷器的一半。
  明人王应山《闽都记》载:“西湖去棹周迥十数里,闽王延钧筑室其上,号水晶宫,时携后庭游宴,不出庄陌。乃由子城复道跨罗城而下,不出十步至其所。”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认为夹道的位置正在闽国所修复道处,他对此所做的考正与后来考古发掘圈定的夹道分布相符,即今福州北大路一带。夹道是身为闽国国王的王延钧与宠妃李金凤潜往西湖水晶宫寻欢作乐所用的一条地下秘密通道,此道直到北宋年间“还可通舟楫”(《竹间十日话》)。长时间使用的夹道自然遗落下大量生活器皿,而出土的大量瓷器(包括酒具与茶具)亦成为当时闽国贵族宴玩生活的写照。
  福州五代时期茶具的出土地点还有北郊莲花峰麓闽王王审知夫妇陵墓。1981年在维修该墓过程中发现一批青白瓷器,其中两件带“易”字刻款的定窑碗应属茶器。碗葵口外撇,瘦底矮圈足,釉色白中泛黄,胎质细腻。根据《新五代史·闽世家》的记载,唐亡,梁太祖曾加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此后王审知曾“岁遣使泛海,朝贡于梁”,向梁进贡,这些定窑茶具可能是梁太祖给王审知的赏赐品吧。
其他文献
盛世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在这样的整体环境里。传承了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得到了重新繁荣茁壮的土壤和契机,而作为收藏界最引人注目的中国陶瓷。更是重新焕发了绚丽姿彩,被世人重新追捧。  茶和陶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但是茶和陶瓷,作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基点,历来都仅仅局限于文人士大夫这个特定的社会层面。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元素。指的是这两者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博大与内涵,并非日常
期刊
戊子春月,逢双塔寺牡丹花期,无法安坐家中,欣然邀约好友二人,一同前往寺中煎茶赏花。  还未入得寺中,一股股沁人心脾的花香便扑面而来,似从寺中满溢而出。循着花香,踏着脚下青石,数步之遥,就进入了一个与俗世完全不同的世界:  安静的空间之内,几无行人,斑驳的朱栏,悠远的长廊,残破的碑文,远上的石阶,将寺内空间分隔得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寺院的最高点,双塔巍峨耸立,如在圣坛上俯瞰众生。而所有的建筑之间,统
期刊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聚焦“三农”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问题成为改革开放取得更大的成果的突破点。  茶业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农业的一部分,茶叶产业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基本模式,实现茶叶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型经营方式,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创新。而且,随着茶叶科技创新、企业品牌带动、培育龙头企业等有力举措,福建茶业的规模化、
期刊
饮茶,极好的时间,是在夜间,此时万籁俱寂。无琐事之扰,若无醉茶失眠之虞,就是最好的品茶之境了。  有一位朋友,喜欢独自饮茶,常在入夜。窗门紧闭,帘幕重垂,沐浴,焚香,慎重之极。他只喝铁观音,茶价却只选择不上百的茶品,茶中常见茶梗、粗叶。他每啜一口。必盘腿闭目凝思。给他好茶,他却怕喝多了好茶,而过于在意它的滋味。未免贪恋,故一直只饮用等级较次的茶叶,这是我所见的一种独特饮茶习惯。  一座城市,白日里
期刊
都说喝茶能瘦身减肥,那如果把荼当“饭”吃的话,是不是就让人瘦到骨子里去了?记住减肥是一种态度,喝茶是一种心情,美丽从来不是别人说了算的!    茶香瘦身秘笈:    茶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功效清热、利水、化痰、消食。《食疗本草》说:“茶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近代科学研究证明,茶叶中含有一种酸性物质,可使食物中的脂肪酸沉淀。与水分分离后排泄出来,从而减轻胃肠负担。所以当吃了脂肪类食物后,喝上一
期刊
湘漓江水的流经,湖南有个很美的别称“潇湘”。这让我想起《红楼梦》,想起黛玉,因为她的“潇湘馆”。潇湘馆里的风景很美,“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很巧的是,“潇湘”湖南里也住着一位孕育着中华茶文化的“潇湘妃子”,她就是古老而美丽的长沙城。从神农大帝农耕文明开始,“潇湘妃子”种下湘茶,精
期刊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会带去饮茶的习惯。喝茶,在台湾已是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看见三三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一番,还会有专人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呢。  或许你会想了解他们
期刊
南方有嘉术。没到产茶区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北方。那时候我对茶的了解仅仅局限在一种大众化饮料上。只知道将绿茶或者花茶投入茶杯,然后冲入开水,放置片刻再饮就可以喝到清香爽口的茶水,不但解渴而且提神醒脑。后来因为家庭原因南迁入闽,身居茶乡之后才渐渐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依旧是冰山一角,越是多一点认识越是觉得如此。茶的高深和博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验证着我此前的浅薄。且不说它繁多的种类,就是
期刊
1 问题的发起    舍侄送我一套茶具,外包装金碧辉煌。器皿洁白如玉,足显这套茶具的雍容华贵。可是在外包装和器皿上都堂而皇之地写上“大茗坊”3个字。我端详“大茗坊”哑然失笑。舍侄问我笑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这套茶具只供喝粗茶用,不许喝毫、尖、枪、旗一类的早茶是吗?”舍侄狐疑满脸。    2 儿时的回忆    御前贤刘玉轩的力著《茶话》一书杀青后,二哥(德和)句“茶话一书倾岳峙”。因读这首诗。向老
期刊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品茶待客已成为人们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人们开始讲究起茶具之完备、精巧,乃至茶具本身的文化内涵,因而,拥有一套漂亮的茶具已成为人们高尚生活品位的象征。  说起茶壶,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紫砂壶。紫砂壶可泡茶、可赏、可玩,一直都受茶人追捧。喝茶的人多了,各类材质的茶壶也多起来了,例如瓷壶、玻璃壶、石壶等,它们各有特色,在泡茶、赏玩甚至收藏价值上并不逊色于紫砂壶。  本期特别选取目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