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鲁艺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的指导意义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抗战时期 ,鲁艺的成立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发展的需要。伴随着鲁艺成立而形成的鲁艺精神,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是老一辈鲁艺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指导。尽管时代变迁,鲁艺精神却长久留存,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对当代音乐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鲁艺精神 价值 音乐教育 指导意义 传承与发展
  本文就延安鲁艺精神做出一个简要梳理和浅析,简单梳理了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创作作品及其特点。旨在探索延安鲁艺时期音乐创作对后世创造的价值,以及鲁艺精神作为指导性方针对当代音乐文化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当代音乐教育对鲁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一、延安鲁艺音乐内涵和价值
  1.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内涵
  鲁艺创建之初的教育方针之一就是以马列主义为基本立场,既要将文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充分理解中国文艺运动的历史,培养、训练出大批抗战需要的艺术工作者,将他们团结起来,让整个延安鲁艺乃成为共产党文艺政策的核心力量。鲁艺广大师生在这一教育方针的引领下,以“为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统一到音乐创作中。积极推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行“三三制”,以满足抗战特别时期各地对文艺工作的需要;以民族化的音乐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以生活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创作贴近生活、符合大眾审美的音乐作品。
  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学艺术是革命的,是从属于政治、从属于革命事业的。同时,它又对政治给予了一定影响和反作用力。对于革命事业来说,文艺就好比它的齿轮和螺丝钉,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论断既明确表明了鲁艺文化艺术创作、学习必须服从于革命的政治取向,同时也是鲁艺音乐文化的理论指导——音乐创作是“大众内容”与“民族形式”的有机结合,要成为抗日救亡的有力武器。鲁艺音乐系的广大师生们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和引领下,以民族性、革命性、传统性为特点的音乐作品逐渐产生,也逐渐形成了延安鲁艺特有的音乐文化。
  2.鲁艺音乐文化创造的价值
  延安鲁艺时期,一系列激奋人心的作品先后产生。如歌剧《农村曲》、《塞北的黄昏》、《军民进行曲》等,《吕梁山大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保卫西北大合唱》等歌曲。这些歌剧或歌曲主要的内容讲述的都是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抵抗侵略。曲调大多是对中国传统民族调式的采用学习,也有对西方音乐技法的部分融入与探索。作曲家冼星海将自己留学法国学习的音乐知识与中国传统相互融合,将之体现在其作品《军民进行曲》中,和声效果层次分明,合唱段落的创作也取得了良好的表演效果。这是一次成功的中西结合的先锋尝试。冼星海专注于革命音乐创作,写出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的音乐作品。如《到敌人后方去》、《九一八大合唱》、《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艺术工作者纷纷走下艺术的高雅殿堂,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期,向民间艺术学习。秧歌剧作为一种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民俗的艺术表现形式大放光彩,最为突出的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作品。秧歌剧创造性的综合了戏曲、舞蹈、曲艺、话剧等艺术形式的特点,题材上贴近当地人民群众生活,讲述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故事,因而受到了民众空前欢迎。1945年,中国首部歌剧《白毛女》在鲁艺艺术家群体的手中产生,这部歌剧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欧洲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部中国歌剧。
  二、鲁艺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的指导意义
  1.鲁艺音乐艺术对当代音乐教育的价值
  时光荏苒,艺术价值永存。沈阳音乐学院于2017年专门成立了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旨在传承延安时期的音乐文化,延续鲁艺精神。在鲁艺精神的感召下,当年老艺术家们创作的那些鼓舞中华人民奋勇前进的作品至今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例如歌剧《白毛女》,既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开篇之作,也是一部经久传唱的经典之作。全剧的音乐都是作曲家们博采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长,取材本土民歌,结合说唱、戏曲等音调特色;又如1939年由公木和郑律成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在1988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时至今日,由贺敬之作词、马克作曲的《南泥湾》依然被新一代的音乐人争相传唱、表演,试图探索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来表达《南泥湾》的丰富内涵。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经典歌曲更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释放着强大的能量。
  鲁艺音乐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量,不仅是抗战时期的精神感召,虽然其具有时代特性的斗争性意义已不再凸显。鲁艺音乐文化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和算计的,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鲁艺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说鲁艺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鲁艺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延安鲁艺音乐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时代特性可以解释的,延安鲁艺音乐文化悠久的历史影响以及对当代音乐产生的价值恰恰是正是鲁艺精神赋予了延安鲁艺音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对当代音乐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鲁艺精神正是新一代音乐教育需要传承与发展的。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中指出,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指导方向。这正是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座谈会上讲到的关于艺术要来源于生活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的,正是新时代下对于传统的弘扬与发展。“传承鲁艺思想,弘扬时代精神”是繁荣中国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1)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德育为首。
  当代音乐教育,应当强调的不仅仅是声乐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而应当把德育发在声乐教育的首位。如果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个艰辛岁月,正是灾难和痛苦把老一辈艺术家们团结到了一起,以艺术为利器给敌人以打击,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每个艺术工作者的品德教育,我们更应该注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更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做为专业声乐教育的大前提。因为只有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艺术家才能够正确、准确地将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之中。也只有一个基础素养合格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才能以最好的状态,以最佳的方式表现处理不同形式的作品。因此说鲁艺精神中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当代音乐教育首要传承的精神之一。   (2)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精神,声乐教育“去高雅化”。
  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毛泽东同志发现延安根据地的艺术工作者的作品普遍存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关门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他立即召开座谈会,及时提出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艺术创作上的经验教训,鼓励和号召艺术家们要深入生活,只有走到群众中去,才能创作出具有普世价值、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秧歌剧《兄妹开荒》和歌剧《白毛女》等大批经典之作应运而生,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人民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根源,只有植根与人民群众,发现生活、热爱生活,才会有持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精神体现在音乐教育中,其实更多就是要求声乐教育要注重民俗、民族的大众化教育,避免声乐教育高雅化,而是要“化”高雅,探索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思路,走一条多元的、民族的、大众的声乐教育之路。比如如何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表现形式有机合理地结合,既达到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
  (3)传承根植本民族土壤并创新的精神。
  青年的艺术家们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不远万里奔赴延安,扎根于大西北,创作出了既充满了民族特色、本土特征同时又巧妙的糅合了新时代风格和欧洲风格的作品。那个时代特有的音乐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优势和特点,又借鉴了欧洲的长处,兼收并蓄才成就了经典。《白毛女》被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先后翻译和改编成歌剧上演,足以证明了世界与民族、传统与创新永远都是事物不可割舍的两面性。只有二者兼备,才能成就经典。这种鲁艺精神放在声乐教育上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将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并传承下去。并将这种民族的、传统的精髓不断与当代的音乐融合发展,创新出新的音乐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不能够把声乐教育简单的看成是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更深层次的发展创新声乐教育。使得当代音乐教育拓宽教育思路,不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简单层次的声乐教育层面。
  (4)传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
  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理论与创作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出并探讨了当代与历史,地方与外国,传统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等各种问题。 这些音乐理论的建构对于民族音乐研究,艺术风格的探索,音乐表现形式以及当代学术背景下,音乐表达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的音乐教育,同样要传承这种精神。既注重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中发声技巧、情感表达等表演水平的理论教育,注重艺术修养的教育,注重声乐表现形式的教育,同时还应该将之结合到实践中。从某个层面上看,我们普遍的理论知识投射到每一个教育对象上就是一次将理论知识付诸到实践的过程。那么对于声乐教育来说,掌握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就是一次将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的工作。针对不同特征的教育对象,就是一次用实践修正理论的机会。
  结语
  即便是到了爆炸式信息化时代的当下,一个更加丰富多元化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鲁艺精神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相信新时代的音乐工作者们同样会在鲁艺精神的引领下,以传承和创新当代音乐教育为己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在延安文藝座谈会上的讲话[C].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2]魏艳.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J].音乐研究,2008(4):6.
  [3]赵思运.延安整风前后的鲁迅艺术学院[J].文艺理论研究,2012.05.
  [4]张荷. 浅析鲁艺精神[J]. 新丝路,2017:156.
  [5]李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论延安精神[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03.
其他文献
摘 要:城乡公共空间打造不仅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发展的全新思路和方针。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旅游理念与城乡景观设计完美结合,利用旅游业推动城乡景观建设,这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以通州石港镇渔湾水乡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城乡景观设计的新理念。  关键词:城乡公共空间 景观特色 旅游开发   一、开发城乡公共空间旅游的意义  开发城乡公共空间旅游景观,对村庄保护及促进乡村经济增
期刊
黄会林教授,1934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江西吉安。少时辗转求学于苏州、上海等地。195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参军入伍,后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插班学习。1955年,被保送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在中文系任教三十四年后,被调入艺术系。先后担任中文系影视戏剧教研室主任、艺术系系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期刊
摘 要:抗战期间,佳木斯音乐储备了快速发展需求的能量,进入解放战争后,由于中共中央重要文化机关和大批音乐家的进驻,迅速进入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阶段。由于音乐能够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而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得到了广大音乐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喜爱,具有时代特色的东北小延安音乐迅速形成。  关键词:东北小延安音乐 能量积累 外因促使 快速成型  解放战争时期的佳木斯音乐由于内因具备了相关条件,在外因作用下,经历
期刊
摘 要:电影《影》以著名的三国历史典故为依托,借城池争夺战役刻画乱世之中人心的美丑善恶。影片从画面色彩、景观构图、服饰装扮的视觉具象内容,到人物性格和戏剧矛盾的解析方面,均体现出对水墨风格的大胆借用与深刻感悟。影片的画面色彩以黑白为基底,在水的调和稀释作用下,形成浓淡不一的抽象画面,应用于空间环境和立体服饰等多个层面。与此同时,水墨风格中的“留白”手法同样应用于电影拍摄技巧中,运用空镜头和“消声”
期刊
摘 要: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极具艺术性,为人们带来了良好的审美价值,对当今的设计有着深远影响。本文着手对徽派建筑装饰元素进行分析,通过起源与创作、寓意与传播、表达与技法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探寻其精湛的工艺,希望做到古为今用,让传统的装饰符号更好地传承、更加自觉地融入现代设计的思潮之中。  关键词:徽州文化 装饰元素 传播 继承发展  一、创作与起源——徽派建筑与装饰艺术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载岁月沉
期刊
摘 要:本研究旨在分析纯美术作品所内含的治疗属性,针对美术治疗主要是以美术为手段来实现疗愈的这一特点,考察美术这一媒介是如何使创作者通过联想并结合自我表现和升华作用而自我成熟起来的、以及美术创作过程本身就具有的治疗属性,探索并导出美术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纯美术 心像 美术治疗 治疗方法  美术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治疗或是辅助治疗的工具,常被用做表现或记录的媒介,其治疗手段是在美术创作中通过作品
期刊
摘 要:20世纪四十年代,是中国民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钢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时期。钢琴伴奏作为与艺术歌曲的旋律、歌词等共同进行内涵表达的重要元素,以其半音化、多调性、泛调性、自由无调性等技法运用,呈现出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现代化探索特征。本文以桑桐、谢功成的两首歌曲研究为例,透视其中的调式扩展、和声功能转变、伴奏旋律一体化的基本思路特点。  关键词:桑桐 谢功成 钢琴伴奏 泛调性 调式扩展  
期刊
摘 要:中西方画家通常在选择绘画题材与表现手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然而时隔一百多年,中西方两位大师的绘画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超越时代的创新精神。本篇论文将根据方闻先生所提及的“状物形”与“表我意”两者关系,对金农的《月华图》和莫奈的《日出·印象》进行分析,在创作背景、画面构图、作品用色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月华图》 《日出·印象》 创新精神  绘画作品中美的部分取决于绘
期刊
摘 要:对于匜的消失,我们往往容易认可,是因匜作为水器以转化为瓢而退出历史舞台;而对于匜的出现,学界却是众说纷纭。本文立足于张懋榕教授的功能性转化观点,论证匜功能的多变性、匜同觥的相似性,及匜可成功完成功能性转变的可能性,认为最早的匜是酒器,是觥转变到一定程度的另一种叫法。  关键词:匜 觥 形制 功能  作为先秦青铜礼器之一的匜,其较早的出现时间与较长的流行时间,使它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期刊
摘 要:课程项目化教学深化模式,是结合了高等教育与室内设计行业岗位专业技能特点的培养模式,利于实现缩短实习周期,提前上岗零转化项目实践教学方式,将实践教学构建在企业工作实体项目流程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课堂中的摄入,以此来增强学生行业适应性。本文试图探索适应以整个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实施对课程实践项目设计进行深度驱动式控制,增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穿插关联性,通过系统化分段点进教学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