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抗战时期 ,鲁艺的成立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发展的需要。伴随着鲁艺成立而形成的鲁艺精神,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是老一辈鲁艺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指导。尽管时代变迁,鲁艺精神却长久留存,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对当代音乐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鲁艺精神 价值 音乐教育 指导意义 传承与发展
本文就延安鲁艺精神做出一个简要梳理和浅析,简单梳理了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创作作品及其特点。旨在探索延安鲁艺时期音乐创作对后世创造的价值,以及鲁艺精神作为指导性方针对当代音乐文化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当代音乐教育对鲁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一、延安鲁艺音乐内涵和价值
1.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内涵
鲁艺创建之初的教育方针之一就是以马列主义为基本立场,既要将文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充分理解中国文艺运动的历史,培养、训练出大批抗战需要的艺术工作者,将他们团结起来,让整个延安鲁艺乃成为共产党文艺政策的核心力量。鲁艺广大师生在这一教育方针的引领下,以“为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统一到音乐创作中。积极推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行“三三制”,以满足抗战特别时期各地对文艺工作的需要;以民族化的音乐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以生活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创作贴近生活、符合大眾审美的音乐作品。
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学艺术是革命的,是从属于政治、从属于革命事业的。同时,它又对政治给予了一定影响和反作用力。对于革命事业来说,文艺就好比它的齿轮和螺丝钉,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论断既明确表明了鲁艺文化艺术创作、学习必须服从于革命的政治取向,同时也是鲁艺音乐文化的理论指导——音乐创作是“大众内容”与“民族形式”的有机结合,要成为抗日救亡的有力武器。鲁艺音乐系的广大师生们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和引领下,以民族性、革命性、传统性为特点的音乐作品逐渐产生,也逐渐形成了延安鲁艺特有的音乐文化。
2.鲁艺音乐文化创造的价值
延安鲁艺时期,一系列激奋人心的作品先后产生。如歌剧《农村曲》、《塞北的黄昏》、《军民进行曲》等,《吕梁山大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保卫西北大合唱》等歌曲。这些歌剧或歌曲主要的内容讲述的都是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抵抗侵略。曲调大多是对中国传统民族调式的采用学习,也有对西方音乐技法的部分融入与探索。作曲家冼星海将自己留学法国学习的音乐知识与中国传统相互融合,将之体现在其作品《军民进行曲》中,和声效果层次分明,合唱段落的创作也取得了良好的表演效果。这是一次成功的中西结合的先锋尝试。冼星海专注于革命音乐创作,写出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的音乐作品。如《到敌人后方去》、《九一八大合唱》、《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艺术工作者纷纷走下艺术的高雅殿堂,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期,向民间艺术学习。秧歌剧作为一种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民俗的艺术表现形式大放光彩,最为突出的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作品。秧歌剧创造性的综合了戏曲、舞蹈、曲艺、话剧等艺术形式的特点,题材上贴近当地人民群众生活,讲述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故事,因而受到了民众空前欢迎。1945年,中国首部歌剧《白毛女》在鲁艺艺术家群体的手中产生,这部歌剧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欧洲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部中国歌剧。
二、鲁艺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的指导意义
1.鲁艺音乐艺术对当代音乐教育的价值
时光荏苒,艺术价值永存。沈阳音乐学院于2017年专门成立了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旨在传承延安时期的音乐文化,延续鲁艺精神。在鲁艺精神的感召下,当年老艺术家们创作的那些鼓舞中华人民奋勇前进的作品至今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例如歌剧《白毛女》,既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开篇之作,也是一部经久传唱的经典之作。全剧的音乐都是作曲家们博采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长,取材本土民歌,结合说唱、戏曲等音调特色;又如1939年由公木和郑律成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在1988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时至今日,由贺敬之作词、马克作曲的《南泥湾》依然被新一代的音乐人争相传唱、表演,试图探索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来表达《南泥湾》的丰富内涵。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经典歌曲更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释放着强大的能量。
鲁艺音乐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量,不仅是抗战时期的精神感召,虽然其具有时代特性的斗争性意义已不再凸显。鲁艺音乐文化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和算计的,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鲁艺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说鲁艺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鲁艺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延安鲁艺音乐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时代特性可以解释的,延安鲁艺音乐文化悠久的历史影响以及对当代音乐产生的价值恰恰是正是鲁艺精神赋予了延安鲁艺音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对当代音乐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鲁艺精神正是新一代音乐教育需要传承与发展的。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中指出,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指导方向。这正是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座谈会上讲到的关于艺术要来源于生活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的,正是新时代下对于传统的弘扬与发展。“传承鲁艺思想,弘扬时代精神”是繁荣中国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1)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德育为首。
当代音乐教育,应当强调的不仅仅是声乐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而应当把德育发在声乐教育的首位。如果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个艰辛岁月,正是灾难和痛苦把老一辈艺术家们团结到了一起,以艺术为利器给敌人以打击,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每个艺术工作者的品德教育,我们更应该注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更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做为专业声乐教育的大前提。因为只有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艺术家才能够正确、准确地将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之中。也只有一个基础素养合格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才能以最好的状态,以最佳的方式表现处理不同形式的作品。因此说鲁艺精神中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当代音乐教育首要传承的精神之一。 (2)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精神,声乐教育“去高雅化”。
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毛泽东同志发现延安根据地的艺术工作者的作品普遍存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关门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他立即召开座谈会,及时提出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艺术创作上的经验教训,鼓励和号召艺术家们要深入生活,只有走到群众中去,才能创作出具有普世价值、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秧歌剧《兄妹开荒》和歌剧《白毛女》等大批经典之作应运而生,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人民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根源,只有植根与人民群众,发现生活、热爱生活,才会有持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精神体现在音乐教育中,其实更多就是要求声乐教育要注重民俗、民族的大众化教育,避免声乐教育高雅化,而是要“化”高雅,探索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思路,走一条多元的、民族的、大众的声乐教育之路。比如如何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表现形式有机合理地结合,既达到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
(3)传承根植本民族土壤并创新的精神。
青年的艺术家们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不远万里奔赴延安,扎根于大西北,创作出了既充满了民族特色、本土特征同时又巧妙的糅合了新时代风格和欧洲风格的作品。那个时代特有的音乐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优势和特点,又借鉴了欧洲的长处,兼收并蓄才成就了经典。《白毛女》被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先后翻译和改编成歌剧上演,足以证明了世界与民族、传统与创新永远都是事物不可割舍的两面性。只有二者兼备,才能成就经典。这种鲁艺精神放在声乐教育上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将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并传承下去。并将这种民族的、传统的精髓不断与当代的音乐融合发展,创新出新的音乐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不能够把声乐教育简单的看成是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更深层次的发展创新声乐教育。使得当代音乐教育拓宽教育思路,不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简单层次的声乐教育层面。
(4)传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
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理论与创作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出并探讨了当代与历史,地方与外国,传统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等各种问题。 这些音乐理论的建构对于民族音乐研究,艺术风格的探索,音乐表现形式以及当代学术背景下,音乐表达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的音乐教育,同样要传承这种精神。既注重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中发声技巧、情感表达等表演水平的理论教育,注重艺术修养的教育,注重声乐表现形式的教育,同时还应该将之结合到实践中。从某个层面上看,我们普遍的理论知识投射到每一个教育对象上就是一次将理论知识付诸到实践的过程。那么对于声乐教育来说,掌握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就是一次将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的工作。针对不同特征的教育对象,就是一次用实践修正理论的机会。
结语
即便是到了爆炸式信息化时代的当下,一个更加丰富多元化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鲁艺精神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相信新时代的音乐工作者们同样会在鲁艺精神的引领下,以传承和创新当代音乐教育为己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在延安文藝座谈会上的讲话[C].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2]魏艳.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J].音乐研究,2008(4):6.
[3]赵思运.延安整风前后的鲁迅艺术学院[J].文艺理论研究,2012.05.
[4]张荷. 浅析鲁艺精神[J]. 新丝路,2017:156.
[5]李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论延安精神[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03.
关键词:鲁艺精神 价值 音乐教育 指导意义 传承与发展
本文就延安鲁艺精神做出一个简要梳理和浅析,简单梳理了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创作作品及其特点。旨在探索延安鲁艺时期音乐创作对后世创造的价值,以及鲁艺精神作为指导性方针对当代音乐文化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当代音乐教育对鲁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一、延安鲁艺音乐内涵和价值
1.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内涵
鲁艺创建之初的教育方针之一就是以马列主义为基本立场,既要将文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充分理解中国文艺运动的历史,培养、训练出大批抗战需要的艺术工作者,将他们团结起来,让整个延安鲁艺乃成为共产党文艺政策的核心力量。鲁艺广大师生在这一教育方针的引领下,以“为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统一到音乐创作中。积极推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行“三三制”,以满足抗战特别时期各地对文艺工作的需要;以民族化的音乐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以生活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创作贴近生活、符合大眾审美的音乐作品。
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学艺术是革命的,是从属于政治、从属于革命事业的。同时,它又对政治给予了一定影响和反作用力。对于革命事业来说,文艺就好比它的齿轮和螺丝钉,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论断既明确表明了鲁艺文化艺术创作、学习必须服从于革命的政治取向,同时也是鲁艺音乐文化的理论指导——音乐创作是“大众内容”与“民族形式”的有机结合,要成为抗日救亡的有力武器。鲁艺音乐系的广大师生们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和引领下,以民族性、革命性、传统性为特点的音乐作品逐渐产生,也逐渐形成了延安鲁艺特有的音乐文化。
2.鲁艺音乐文化创造的价值
延安鲁艺时期,一系列激奋人心的作品先后产生。如歌剧《农村曲》、《塞北的黄昏》、《军民进行曲》等,《吕梁山大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保卫西北大合唱》等歌曲。这些歌剧或歌曲主要的内容讲述的都是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抵抗侵略。曲调大多是对中国传统民族调式的采用学习,也有对西方音乐技法的部分融入与探索。作曲家冼星海将自己留学法国学习的音乐知识与中国传统相互融合,将之体现在其作品《军民进行曲》中,和声效果层次分明,合唱段落的创作也取得了良好的表演效果。这是一次成功的中西结合的先锋尝试。冼星海专注于革命音乐创作,写出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的音乐作品。如《到敌人后方去》、《九一八大合唱》、《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艺术工作者纷纷走下艺术的高雅殿堂,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期,向民间艺术学习。秧歌剧作为一种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民俗的艺术表现形式大放光彩,最为突出的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作品。秧歌剧创造性的综合了戏曲、舞蹈、曲艺、话剧等艺术形式的特点,题材上贴近当地人民群众生活,讲述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故事,因而受到了民众空前欢迎。1945年,中国首部歌剧《白毛女》在鲁艺艺术家群体的手中产生,这部歌剧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欧洲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部中国歌剧。
二、鲁艺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的指导意义
1.鲁艺音乐艺术对当代音乐教育的价值
时光荏苒,艺术价值永存。沈阳音乐学院于2017年专门成立了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旨在传承延安时期的音乐文化,延续鲁艺精神。在鲁艺精神的感召下,当年老艺术家们创作的那些鼓舞中华人民奋勇前进的作品至今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例如歌剧《白毛女》,既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开篇之作,也是一部经久传唱的经典之作。全剧的音乐都是作曲家们博采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长,取材本土民歌,结合说唱、戏曲等音调特色;又如1939年由公木和郑律成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在1988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时至今日,由贺敬之作词、马克作曲的《南泥湾》依然被新一代的音乐人争相传唱、表演,试图探索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来表达《南泥湾》的丰富内涵。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经典歌曲更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释放着强大的能量。
鲁艺音乐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量,不仅是抗战时期的精神感召,虽然其具有时代特性的斗争性意义已不再凸显。鲁艺音乐文化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和算计的,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鲁艺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说鲁艺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鲁艺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延安鲁艺音乐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时代特性可以解释的,延安鲁艺音乐文化悠久的历史影响以及对当代音乐产生的价值恰恰是正是鲁艺精神赋予了延安鲁艺音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对当代音乐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鲁艺精神正是新一代音乐教育需要传承与发展的。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中指出,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指导方向。这正是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座谈会上讲到的关于艺术要来源于生活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的,正是新时代下对于传统的弘扬与发展。“传承鲁艺思想,弘扬时代精神”是繁荣中国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1)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德育为首。
当代音乐教育,应当强调的不仅仅是声乐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而应当把德育发在声乐教育的首位。如果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个艰辛岁月,正是灾难和痛苦把老一辈艺术家们团结到了一起,以艺术为利器给敌人以打击,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每个艺术工作者的品德教育,我们更应该注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更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做为专业声乐教育的大前提。因为只有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艺术家才能够正确、准确地将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之中。也只有一个基础素养合格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才能以最好的状态,以最佳的方式表现处理不同形式的作品。因此说鲁艺精神中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当代音乐教育首要传承的精神之一。 (2)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精神,声乐教育“去高雅化”。
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毛泽东同志发现延安根据地的艺术工作者的作品普遍存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关门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他立即召开座谈会,及时提出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艺术创作上的经验教训,鼓励和号召艺术家们要深入生活,只有走到群众中去,才能创作出具有普世价值、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秧歌剧《兄妹开荒》和歌剧《白毛女》等大批经典之作应运而生,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人民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根源,只有植根与人民群众,发现生活、热爱生活,才会有持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精神体现在音乐教育中,其实更多就是要求声乐教育要注重民俗、民族的大众化教育,避免声乐教育高雅化,而是要“化”高雅,探索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思路,走一条多元的、民族的、大众的声乐教育之路。比如如何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表现形式有机合理地结合,既达到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
(3)传承根植本民族土壤并创新的精神。
青年的艺术家们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不远万里奔赴延安,扎根于大西北,创作出了既充满了民族特色、本土特征同时又巧妙的糅合了新时代风格和欧洲风格的作品。那个时代特有的音乐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优势和特点,又借鉴了欧洲的长处,兼收并蓄才成就了经典。《白毛女》被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先后翻译和改编成歌剧上演,足以证明了世界与民族、传统与创新永远都是事物不可割舍的两面性。只有二者兼备,才能成就经典。这种鲁艺精神放在声乐教育上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将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并传承下去。并将这种民族的、传统的精髓不断与当代的音乐融合发展,创新出新的音乐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不能够把声乐教育简单的看成是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更深层次的发展创新声乐教育。使得当代音乐教育拓宽教育思路,不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简单层次的声乐教育层面。
(4)传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
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理论与创作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出并探讨了当代与历史,地方与外国,传统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等各种问题。 这些音乐理论的建构对于民族音乐研究,艺术风格的探索,音乐表现形式以及当代学术背景下,音乐表达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的音乐教育,同样要传承这种精神。既注重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中发声技巧、情感表达等表演水平的理论教育,注重艺术修养的教育,注重声乐表现形式的教育,同时还应该将之结合到实践中。从某个层面上看,我们普遍的理论知识投射到每一个教育对象上就是一次将理论知识付诸到实践的过程。那么对于声乐教育来说,掌握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就是一次将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的工作。针对不同特征的教育对象,就是一次用实践修正理论的机会。
结语
即便是到了爆炸式信息化时代的当下,一个更加丰富多元化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鲁艺精神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相信新时代的音乐工作者们同样会在鲁艺精神的引领下,以传承和创新当代音乐教育为己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在延安文藝座谈会上的讲话[C].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2]魏艳.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J].音乐研究,2008(4):6.
[3]赵思运.延安整风前后的鲁迅艺术学院[J].文艺理论研究,2012.05.
[4]张荷. 浅析鲁艺精神[J]. 新丝路,2017:156.
[5]李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论延安精神[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