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思想训练,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而数学思维则是引导学生执行数学思想的关键。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是建立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开展思维教学,从各方面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注重数学规律,寻找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规律,是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式的一个有效途径,数学的逻辑性强,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可切入的空间,而数学规律是反映在多方面的,数字规律就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数字是数学的必要因素,可以说数学是由数字组成的,数字可以反映出一定的规律。
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数学问题总是围绕一定的数字进行的。学生要解决数学问题,也就是要从这些数字中寻找相关的线索,毕竟,数学式子中的数字反应数量关系,也反应数学规律的内在联系。初中数学在解数学题目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这类问题项数多,数字量大,结构复杂,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入分析,探其规律,就可以在把握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实现问题的快速解决。
例1:计算:■+(■+■)+(■+■+■)+(■+■+■+■)+…+(■+■+■+…+■+■)
思路分析:从已知条件上看,本题项数太多,如果直接按常规思路进行计算,那是相当复杂的,所以不宜直接计算。其实,学生如果能够把握各数据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倒写相加把各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出来,最终实现解题。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最佳表现形式。
解:设原式=S,将各个括号的各项顺序倒换,得S=■+(■+■)+(■+■+■)+(■+■+■+■)+…+(■+■+■+…+■+■)相加,原式=S=885。
点评:本题的项数其实是一种假象,而倒写相加正好是排除这一假象的有效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各数字的规律,在其中实现问题的解决。而这样的方式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注意思维转换,拓展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的思维,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固有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扩大,就是要提高学生思维转换的灵活程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拓展学生的思维,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和转换能力来实现的。毕竟,对初中学生而言,其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都不足,思维能力也有待提高,要让学生实现思维的高度提升并不容易,而通过转换的思维方式,则是较现实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元选主,化难为易”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转换。通常来说,在初中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数学问题里,已知关系式中往往同时存在几个变量,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视其中的某一个变量为“特定元”,其他的都看做“常量”,从而获得较简捷的解题途径,这里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2:设a≥0,且x=■-1,化简:x5+2x4-ax3-x2+(a+1)x-a。
思路分析:在此题的解答中,如果把x当做特定元,代入化简,那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把a当做特定元,则可得到如下简捷解法。
解:由x=■-1得a=(x+1)2,代入原式,原式=x5+2x4-(x+1)2x3-x2+[(x+1)2+1]x-(x+1)2=x5+2x4-x5-2x4-x3-x2+x3+2x2+2x-x2-2x-1=-1。
点评:在这一道题目的解决中,学生如果能够对常规思维有足够的认识,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转换。在此例的解法中,“换元”思维的运用,可以实现有效的特定元的选择,可以为题目的解决提供较好的思维方式。而且,这样的思维方式道理浅显又别出心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迅速的掌握,并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进行运用。
3 引进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潜能
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的教材中,许多小标题都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的,如:“实验与探究”、“挑战自我”等等,非常有趣,富有挑战性,很适合学生的胃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意图,特别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在情景创设时,目的性要强,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景,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
总之,初中生思维处于发展期,初中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地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规律的探索,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转换,那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
1 注重数学规律,寻找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规律,是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式的一个有效途径,数学的逻辑性强,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可切入的空间,而数学规律是反映在多方面的,数字规律就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数字是数学的必要因素,可以说数学是由数字组成的,数字可以反映出一定的规律。
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数学问题总是围绕一定的数字进行的。学生要解决数学问题,也就是要从这些数字中寻找相关的线索,毕竟,数学式子中的数字反应数量关系,也反应数学规律的内在联系。初中数学在解数学题目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这类问题项数多,数字量大,结构复杂,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入分析,探其规律,就可以在把握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实现问题的快速解决。
例1:计算:■+(■+■)+(■+■+■)+(■+■+■+■)+…+(■+■+■+…+■+■)
思路分析:从已知条件上看,本题项数太多,如果直接按常规思路进行计算,那是相当复杂的,所以不宜直接计算。其实,学生如果能够把握各数据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倒写相加把各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出来,最终实现解题。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最佳表现形式。
解:设原式=S,将各个括号的各项顺序倒换,得S=■+(■+■)+(■+■+■)+(■+■+■+■)+…+(■+■+■+…+■+■)相加,原式=S=885。
点评:本题的项数其实是一种假象,而倒写相加正好是排除这一假象的有效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各数字的规律,在其中实现问题的解决。而这样的方式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注意思维转换,拓展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的思维,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固有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扩大,就是要提高学生思维转换的灵活程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拓展学生的思维,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和转换能力来实现的。毕竟,对初中学生而言,其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都不足,思维能力也有待提高,要让学生实现思维的高度提升并不容易,而通过转换的思维方式,则是较现实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元选主,化难为易”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转换。通常来说,在初中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数学问题里,已知关系式中往往同时存在几个变量,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视其中的某一个变量为“特定元”,其他的都看做“常量”,从而获得较简捷的解题途径,这里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2:设a≥0,且x=■-1,化简:x5+2x4-ax3-x2+(a+1)x-a。
思路分析:在此题的解答中,如果把x当做特定元,代入化简,那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把a当做特定元,则可得到如下简捷解法。
解:由x=■-1得a=(x+1)2,代入原式,原式=x5+2x4-(x+1)2x3-x2+[(x+1)2+1]x-(x+1)2=x5+2x4-x5-2x4-x3-x2+x3+2x2+2x-x2-2x-1=-1。
点评:在这一道题目的解决中,学生如果能够对常规思维有足够的认识,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转换。在此例的解法中,“换元”思维的运用,可以实现有效的特定元的选择,可以为题目的解决提供较好的思维方式。而且,这样的思维方式道理浅显又别出心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迅速的掌握,并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进行运用。
3 引进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潜能
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的教材中,许多小标题都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的,如:“实验与探究”、“挑战自我”等等,非常有趣,富有挑战性,很适合学生的胃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意图,特别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在情景创设时,目的性要强,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景,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
总之,初中生思维处于发展期,初中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地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规律的探索,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转换,那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