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重大职责。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应重视学生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这种能力成为他们架通未来事业成功的桥梁,这应该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一、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当所致,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课堂,家长和学校之间应当形成互动,有效地开发生活当中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在家庭活动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这种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情境还可以搬到课堂上,通过情境再现的形式,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行动提出必要的指导。教师应当多关注身边的资源,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学习同时学生又特别感兴趣的书籍、报刊或是电视节目等,以此来让学生模仿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丰富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条件成熟的地区还应当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优势作用,定期由专家向家长传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二、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
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使学生的表达顺利进行,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表达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
首先,要给学生以信心,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双向互动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语言表达技巧的浓厚兴趣。语言表达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才能迎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教学效果也才能实质性地提高。教师不应当死死管住学生的嘴巴,课堂上多进行师生互动,课间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小学生在互动当中自评自省,活跃课堂氛围,拓宽表达空间。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题地位的基础之上,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之中,自由自在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这种形式的思想碰撞,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起来,他们的思维体系也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得到完善。
其次,要建立一种真诚、接收、理解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师道尊严”,教师以严厉、威严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这样会让小学生更加害怕教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有教师真正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发自内心地“移情”于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会克服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这样训练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最后,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尽管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每个个体之间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尊重这样的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机械地要求所有人都能达到一致的水平。同时,在评价体系上也应当因人而异,给予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必要的鼓励,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一些表达能力水平相对薄弱的小学生,尽量在提问时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并尊重学生的天真观点,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自信,循序渐进地改善。
三、创设课内外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交际情境
教师应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熟悉的人或事,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不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或是下笔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示范如何开始发言、如何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如何去评价、如何指正别人的不足再提出自己的建议等,让学生去学习。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口头作文,指导他们就某个题目有条理、流利、有表情地讲述。如,《我的烦恼》《我的小发明》等。再如,习作教学《春天的发现》,先让学生体验自然,接触自然,用心感悟,然后在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流利地表达出来。通过不断的全方位训练,学生的讲述就会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作文水平自然有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心,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交际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努力拓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途径,落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操作中,积累经验,为他们成功进入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当所致,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课堂,家长和学校之间应当形成互动,有效地开发生活当中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在家庭活动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这种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情境还可以搬到课堂上,通过情境再现的形式,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行动提出必要的指导。教师应当多关注身边的资源,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学习同时学生又特别感兴趣的书籍、报刊或是电视节目等,以此来让学生模仿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丰富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条件成熟的地区还应当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优势作用,定期由专家向家长传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二、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
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使学生的表达顺利进行,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表达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
首先,要给学生以信心,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双向互动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语言表达技巧的浓厚兴趣。语言表达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才能迎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教学效果也才能实质性地提高。教师不应当死死管住学生的嘴巴,课堂上多进行师生互动,课间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小学生在互动当中自评自省,活跃课堂氛围,拓宽表达空间。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题地位的基础之上,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之中,自由自在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这种形式的思想碰撞,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起来,他们的思维体系也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得到完善。
其次,要建立一种真诚、接收、理解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师道尊严”,教师以严厉、威严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这样会让小学生更加害怕教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有教师真正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发自内心地“移情”于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会克服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这样训练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最后,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尽管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每个个体之间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尊重这样的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机械地要求所有人都能达到一致的水平。同时,在评价体系上也应当因人而异,给予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必要的鼓励,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一些表达能力水平相对薄弱的小学生,尽量在提问时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并尊重学生的天真观点,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自信,循序渐进地改善。
三、创设课内外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交际情境
教师应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熟悉的人或事,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不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或是下笔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示范如何开始发言、如何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如何去评价、如何指正别人的不足再提出自己的建议等,让学生去学习。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口头作文,指导他们就某个题目有条理、流利、有表情地讲述。如,《我的烦恼》《我的小发明》等。再如,习作教学《春天的发现》,先让学生体验自然,接触自然,用心感悟,然后在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流利地表达出来。通过不断的全方位训练,学生的讲述就会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作文水平自然有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心,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交际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努力拓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途径,落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操作中,积累经验,为他们成功进入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