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现实的切近或疏离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开篇写道,“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在他看来艺术这个名称应用于不同时期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这一切都取决于所谓艺术家的作为。当参观第二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时,我们不得不再次回味大师对何谓艺术的见解。抛开成见,这些展品虽有些缺憾,即太拘泥于现实,而缺乏艺术的抽象、想象和艺术空灵的美,也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审美距离的“陌生”,给人的感觉是一切都太熟悉,都在意料之中。但也不乏可圈可点可玩味之处,有些雕塑的造型非常雅致唯美有韵味(如巧笑倩兮的《紫禁魂》 天津美术学院 李晓君),有些形象刻画得真实有力度、富有情趣(如造型夸张漫画化的《一百单八将》 中央美术学院 胡根华),有些雕塑的技艺很圆润(如《九个梦》《蜕变》《花漾》《空、悟、境、禅系列》等)。可以说,这些展品从普遍意义上都切近了这个时代。雕刻家罗伯特·斯密森说过:“任何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着的时间。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荒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承载时间记忆的一块骨头、一块玻璃、一截木料,甚至就是普通的石头,抑或一处凸凹不平的岩石,都会经艺术家的技艺变成生动的艺术品。展馆内外,在各种艺术风格共同构成的多元文化时空中,各种意味的作品同时出场,各种“主义”“观念”相互碰撞交汇,各种错置的艺术品似乎竞相“说话”,诉说着以敏锐的感觉、艺术的方式触及的当下境遇和复杂的文化现实。
  首先,日常生活艺术化现象印象颇深。很多展品都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大众日常生活层面,从中可以感觉流行的消费文化——大众传媒如何主导当下的文化现实。大众文化对当代艺术实践的影响,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讲究休闲舒适和享受)思潮已侵蚀了学生的思维,并影响到创作。如作品《幸福时光》(鲁迅美术学院 刘金龙)表现的是一家三口幸福地卧在沙发上,一种慵懒、休闲和无聊的状态,这也许就是当下消费文化下的幸福观,一种价值平面化的滑动,雕塑真实地再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所谓的幸福景象。与之相近的《流行文化下的启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祝贺)对当下的时尚文化是一种肯定和张扬的态度,一种倾心认同的情感指向通过这个造型符号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一个时尚的、摩登的波希米亚式的文化符号显现在展台上。群雕可能更容易引入“叙述”手法,引发更进一步的文化思考,《对当代世界文化格局的讨论》(中央美术学院 郝君):在西方世界文化阵营出现的是十字架、大卫、机器人造型、巨大的可乐杯、西装等符号,而在东方文化阵营出现的则是孔子、俑的造型、大碗茶、摇着扇子穿着长袍马褂、唐装等符号,从中透露出的意识表现了创作者的一些想法,但问题是这样截然对立的两个世界还存在吗?我们看到的是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北京的街头不仅可以看见洋人洋装和高科技及后现代景观,在罗马的街头看到的不仅是北美和非洲人,还有黄皮肤黑眼睛的亚洲人,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可能还要更深入一些,特别是全球化的今天。这样当进入视野的是披着洋装,身上涂满了象征着西方世界的商标和品牌的汉代说唱俑时,我们就不会震惊于当下的“中西合璧”了。这已经不止于中西文化元素的交融,甚至本土景观已经西方化了。不论这组雕塑的艺术成绩如何,单就文化观念而言,它显示了创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以艺术思考现实的能力。
  其次,某些雕塑对技术文明的反思和环保理念的张扬,显现了学生运用艺术语言思考的深度。《发动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揭示了技术时代人的异化状态,是人变成了机器(机器具有了人的肤色和毛发),还是机器变成了人?(一种新型的机器人或新人?)未来的世界是机器统治人还是人控制世界?答案未必乐观。社会的这一发展趋势更为《第七世界》所表征,一只只硕大坚硬强有力的昆虫可能会统治地球。人类如果不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后果难以想象。其实,远在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之前,艺术家们就以自己的思考,艺术地触及了社会要付出沉重代价和牺牲才能悔悟的绿色环保主题。技术未能如人所愿给人带来福音,其负面效应已经侵蚀到自然的肌理。《侵袭》使人惊心地看到从树里生长出的竟是金属,技术不仅算计自然,而且还侵蚀到自然本身,树的本质成为技术的,自然的本质不再是“自然”,而成为技术(受控制的),树还是树吗?海德格尔说玫瑰开花是因为它要开花。现在,技术不仅掠夺自然,还要“制造”自然,反季节蔬菜、转基因食品、克隆生命等;于是我们看到了另一组装置艺术《“生”命》,一条趴在河里的鳄鱼,竟然披上铁甲金属爪,甚至发动机的心脏,轮胎、铁罐都成为其身体的组成部分,世界何等的触目惊心!在这种技术思维模式下,斑驳的城市建设(《城》)便呈现为川流不息的车辆、耸入云端的摩天大楼的组合,整个城市就是钢筋水泥的森林,物的堆积,在这个展示技术成就的偌大空间里,只见物不见人。当艺术家以艺术方式揭示技术本性时,是艺术对技术的遏制还是对技术的依附?
  在众多展品中,《为了忘却的……》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它却最切近了这个时代,它的生成触及了艺术史的某些观念和惯例。就生成性而言它会使人想起杜尚和沃霍尔的作品。在这里,电视机里的“电视”、正在播放着“易中天讲《三国演义》”的电视节目,这在这件作品的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多媒体装置艺术的生成中,现实中综合材料的使用制作提供的仅是一个艺术半成品,在这个普通的日常空间呈现中,铭刻于内展示于外的是一段抹不掉“为了忘却”的记忆,正是这种多解的意绪(文化意味)作为意象决定它成为艺术品。电视机外壳界定了艺术的边界,它的“间隔”作用在艺术品生成中处于显著位置。“易中天”的电视节目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大众传媒对当下日常生活的主导,看到媒介文化对当下艺术实践的影响,易中天作为学术明星本身就是一个流行的大众文化符号,这一符号作为艺术品的组成部分与观看艺术品的观众构成一种互动,而且它的效果还延伸到艺术品之外,从而建构了一个开放的艺术观。这一点也许是创作者未能意识到的,但恰恰在这一点上它生成了迥异于安迪·沃霍尔的意义而成为本土的文化符号,这种坚持本土文化意识的探索和些许突破值得肯定。
  自20世纪60年代始,美国就在全球输出商业娱乐文化和推销其浅薄的艺术,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地道的美国式艺术就是其显著表征。因其掌控技术时代艺术生产的标准,从而掌握了艺术话语权,使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艺术家惟其马首是瞻,于是,我们看到在其影响下的艺术仿制品和在其后充当爬虫的艺术人。在艺术史上,杜尚、沃霍尔自有其意义,当杜尚在展览馆展出他的《泉》时,他是对艺术观念和艺术边界的挑战,尚有着艺术的冲动和积极意义;而当沃霍尔的工作室成为明星梦工场时,他的作品像镜子一样准确无误又毫不留情平面化地反映了美国现实,他既颠覆了创作主体(有些作品是他的助手完成的,有些签名是他的母亲代劳的),又颠覆了“原作”(大量的机械式的复制无所谓原作)的观念。他的作品只是机器生产的复制品的堆砌,消解了艺术的庄严和崇高而成为流行的时尚符号,在商业化的流行符号中诠释着大众的偶像。沃霍尔以其带有浓厚美国气息的当代波普艺术一举成名,他的成功与其说是艺术的,不如说是商业的,同所有美国文化一样,成就的是娱乐,而非文化。那么,他在当下的中国意义何在?当我们追逐效仿时,哪里是目标瞄准的“中心”点?它的艺术价值何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这类艺术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尽管它切近了时代。当下大众化取代了精英意识,《超级女声》的成功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明星,“一夜暴富”的“幻象”似乎也非遥不可及,这一切都显现在艺术作品中。事实上,艺术的这种浅表化、商业化倾向是令人担忧的,当798毫不掩饰其商业准则时,当艺术家聚在一起大谈汽车、房子、金钱、美女时,当我们带着欲望感官的满足端详着手工劳作如剪纸艺术时,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谈论艺术?在到处都是艺术的时代还有艺术吗?这么大而沉重的话题不是此次毕业展所能承担的,但它透露出来的一些迹象值得深思。
其他文献
奥运会上,有排球赛、田径赛、跳水比赛等,但你见没见过比丑的扮鬼脸比赛、躺在床上的比赛、裹在气泡球里踢足球的比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比赛是怎样一本正经地搞怪的。  扮鬼脸大赛   扮鬼脸也可以扮出一种境界。在1267年,英国举办了一场博览会,会上有一种水果特别酸,人们吃了都露出扭曲的表情,当地人觉得这种表情很有趣,于是开始举行扮鬼脸比赛,一年一届并延续至今。参赛者要将自己的头穿过一个马项圈,然后
在湘西的猛洞河边有一栋古宅,东西南北各四间,围成了一个院落子;院落子中间有一棵三尺多围的桂花树,桂花树旁边有一口井,很是气派,相传是清初时一个知县的住宅。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古宅的主人就到国外的亲戚那里去了,直到解放前夕也没有回来。土改时,人民政府把这栋古宅分给了人丁兴旺的贫雇农李怀念,由于这栋古宅里多年没有人居住,阴森森的,李怀念心里面一直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不久,他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夏夜起来送儿子上
A Small Object, a Large World—the Metal Decorative Art of the Scythia in the Ancient Middle Asia     内容摘要:早在公元前9世纪,西徐亚人生活在阿尔泰山以东地区,统治着顿河和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大草原,他们的文化艺术在不同程度上曾受到中国、两河流域、波斯、希腊等文化艺术的影响,他们既是“草原艺术”的创
美国近十年来最大的山火、印尼伤亡惨重的海啸、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地震等自然災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我们仿佛离启示录中预言的世界末日越来越近了。毁灭性的天气事件已经成为了新常态,自然愈加喜怒无常,让世界各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新一代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正在创造能够应对极端环境和持续压力的基础设施和建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生活在一个日益末日化世界里的创新性方法。   挑战:干旱   位置:摩
如果有人蒙住我们的双眼,并递上一束玫瑰,我们虽能闻到诱人的芳香,却可能说不出它是什么花。那么,人工智能能不能根据花香识别出它是玫瑰?灵敏的嗅觉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   人工智能比人鼻更灵敏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来破解化学物质的气味。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一项科学研究,在食品和香料行业都有潜在应用。   参与这个项目的科学家阿南达桑卡·雷伊说道:“在日常
谭云:《二百壮士》这个雕塑,从2004年“八·一五”开始筹划、策划、收集资料,然后从设计到制作,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对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中都是一个难忘的、不可磨灭的一个过程,在个人的艺术生涯中,也是一件值得记忆的事情。我们今天来回顾,谈一些艺术的话题,可以说也是一个学术研讨。在大邑收租院这个环境中,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艺术项目,是和纯粹的个人艺术活动有区别的。我今年从头到尾把我的精力放在这里面。
“物界”是《雕塑》杂志社继2005年推出“黄天厚土雕塑大展”,2006年推出“和而不同”主题展之后,首次采用策展人方式,与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娑罗画廊联手,在2007年推出的一个高端学术提名展。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我与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先生反复讨论了这个展览的主题,并最终定位于“物界”。  物界曾经是充满灵性的世界,但随着现代科技理性的强势展开,这些昔日的神灵渐渐远去,相对于神界和人界,物界沉没到没有
印度的印度教徒和天主教徒都聲称亲眼目睹了基督显灵和几次圣母玛利亚伴随着茉莉花的香味露面。教区牧师马修·德库尼亚神父贴在教区布告板上的说明,讲述了这一“印度事件”。  据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科钦以北26公里的伊达瓦纳卡德的安布罗斯教堂和附近的喀拉拉邦小学,2017年9月28日,当时学校里的一名学生,一个名叫克里斯塔瓦达的印度女孩,去教堂祈祷她的耳朵问题得到治愈。她把一些圣水放在耳朵里,并告诉同学们这
毒品,人绝对碰不得!但是如果这么总结的话,一定会有好奇的人出来问了:“那动物吸毒就没事咯?”其实动物为“毒”也疯狂。  疯狂的“罂粟小偷”   又到了印度中央邦的罂粟果收成的季节,可当地农民却高兴不起来。谁能想到,成群的鹦鹉竟捷足先登,让当地罂粟种植业损失惨重。这些鹦鹉已经对鸦片成瘾,正疯狂掠夺着农民辛苦种植的罂粟果。   还未等到收获,罂粟果就被鹦鹉盯上了。一朵罂粟花大约能产20-25克的鸦
传说在公元前970年左右,以色列王国由所罗门统治,在他的统治下,以色列成为当时中东最富裕的国家。他的宫殿内,石柱和墙壁上都镀上了金,他的王座更是富丽堂皇,由珍贵的象牙和黄金制成,而要到达王座,需要走上6级贴金的台阶,台阶的两边还各摆着6只与成年人同高的金子造的狮子,宫殿内的器具都由金造,甚至所罗门的指甲上都涂着金粉。整个宫殿金碧辉映,黄金的光芒闪得人睁不开眼。  这只是所罗门财富的一部分,据说他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