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素质化教育的基本方针,顺应新课标的改革与高考政策的调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将以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为宏观视角,立足于化学课堂的设计,分析微课题研究在这一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 微课题 高中化学 应用分析
引言:
自新课标贯彻落实以来,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相较于以往而言也具有更加明显的多样性特点,并且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成长。但化学课时数量和课程时长是有限度的,所以教师也需要在多样化的课题面前作出选择,而不是全然照搬教材上所列举出的内容,一味按照传统的思路去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微课题作为凸显教学重难点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微课题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分析微课题的具体内涵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微课题,本质上是微型课题的鲜明体现,其自身是以新型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为依托,在结合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渠道之后,利用部分课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助的课堂专题。也就是说,微课题更加强调探究角度的多样化,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论题的切入点。再加上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都是较为有限的,所以他们也不能完全适应较为宽泛的论题,微型课题就能够满足高中生的多样化需求,既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也可以协调他们的感官,激发出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平台,让学生自行访问调查,搜阅资料。所以,微课题的设计可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分析微课题在化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微课题的设计必须要坚持实践性的原则,化学本身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自然学科,所以其知识的掌握仅仅通过理论研究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经历循序渐进的实践才可以掌握个中精髓。所以,教师也必须要推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获取直接经验,获得更加充足的感官认识,推动他们的认知向着更加理性的层次飞跃。而后,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把自己知识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学习和探索。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化学教材囊括了许多丰富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对学生来讲也是新的挑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记忆力入手,为他们设计趣味性的专题实践,这样可以推动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延长知识的存留时间。在具体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歌诀法或联想法,让学生通过音乐把基础的化学知识背诵出来,并把化学知识编成长短句,这样可以让知识的表现形式更加具有生动性的特点,读起来也会充满节奏感。例如,在把细口瓶中的液体倒入试管中的时候,教师就应当让学生记住:手掌朝向标签,三指握住试管,两口保持相对,视线跟随落下。而这里所说的视线落下,主要指的是学生要注意液体在试管内的量,不能盲目倾倒过多,避免出现低落的问题。另外,在引导学生开展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按照先加热、后催化的顺序,进行背诵,然后再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除了实验操作步骤的歌诀化之外,教师还可以把元素周期表或化学方程式编成相应的歌诀,让学生能够快速记忆。
其次,微课题的设计应当坚持开放性的原则,既要立足于教材上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要与学生的实践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接触到社会活动,要确保题材的广泛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教师也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仅仅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特定的框架內,而是要充分整合课外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也应当拓展微课题设计的形式,除了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查阅和搜索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把自己整理的结果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制作成相应的PPT或视频,也可以是直接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出来。
最后,微课题的设计应当坚持教育性的原则,化学教学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性的社会人才,所以,教师也应当把微课题的应用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深度结合到一起,推动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且,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还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依照特定的理论指导去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养成辩证思维。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微课题是当下较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其自身在现代化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愈发突出的,正因为如此,对化学课堂进行调整和改革也显得更加必要。本文通过实践性、开放性和教育性这三个基本原则,论述了微课题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方法,整体上尊重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询问学生对课堂的意见和看法,以此来调整微课题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邓婷.浅谈课题式教学模式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000(032):143-143.
[2] 蒋能,孙晓娜,莫忠霞等.科研课题研究与药物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19,046(002):233-235.
【关键词】 微课题 高中化学 应用分析
引言:
自新课标贯彻落实以来,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相较于以往而言也具有更加明显的多样性特点,并且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成长。但化学课时数量和课程时长是有限度的,所以教师也需要在多样化的课题面前作出选择,而不是全然照搬教材上所列举出的内容,一味按照传统的思路去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微课题作为凸显教学重难点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微课题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分析微课题的具体内涵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微课题,本质上是微型课题的鲜明体现,其自身是以新型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为依托,在结合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渠道之后,利用部分课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助的课堂专题。也就是说,微课题更加强调探究角度的多样化,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论题的切入点。再加上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都是较为有限的,所以他们也不能完全适应较为宽泛的论题,微型课题就能够满足高中生的多样化需求,既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也可以协调他们的感官,激发出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平台,让学生自行访问调查,搜阅资料。所以,微课题的设计可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分析微课题在化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微课题的设计必须要坚持实践性的原则,化学本身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自然学科,所以其知识的掌握仅仅通过理论研究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经历循序渐进的实践才可以掌握个中精髓。所以,教师也必须要推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获取直接经验,获得更加充足的感官认识,推动他们的认知向着更加理性的层次飞跃。而后,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把自己知识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学习和探索。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化学教材囊括了许多丰富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对学生来讲也是新的挑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记忆力入手,为他们设计趣味性的专题实践,这样可以推动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延长知识的存留时间。在具体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歌诀法或联想法,让学生通过音乐把基础的化学知识背诵出来,并把化学知识编成长短句,这样可以让知识的表现形式更加具有生动性的特点,读起来也会充满节奏感。例如,在把细口瓶中的液体倒入试管中的时候,教师就应当让学生记住:手掌朝向标签,三指握住试管,两口保持相对,视线跟随落下。而这里所说的视线落下,主要指的是学生要注意液体在试管内的量,不能盲目倾倒过多,避免出现低落的问题。另外,在引导学生开展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按照先加热、后催化的顺序,进行背诵,然后再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除了实验操作步骤的歌诀化之外,教师还可以把元素周期表或化学方程式编成相应的歌诀,让学生能够快速记忆。
其次,微课题的设计应当坚持开放性的原则,既要立足于教材上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要与学生的实践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接触到社会活动,要确保题材的广泛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教师也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仅仅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特定的框架內,而是要充分整合课外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也应当拓展微课题设计的形式,除了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查阅和搜索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把自己整理的结果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制作成相应的PPT或视频,也可以是直接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出来。
最后,微课题的设计应当坚持教育性的原则,化学教学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性的社会人才,所以,教师也应当把微课题的应用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深度结合到一起,推动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且,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还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依照特定的理论指导去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养成辩证思维。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微课题是当下较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其自身在现代化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愈发突出的,正因为如此,对化学课堂进行调整和改革也显得更加必要。本文通过实践性、开放性和教育性这三个基本原则,论述了微课题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方法,整体上尊重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询问学生对课堂的意见和看法,以此来调整微课题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邓婷.浅谈课题式教学模式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000(032):143-143.
[2] 蒋能,孙晓娜,莫忠霞等.科研课题研究与药物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19,046(002):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