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已成为实施新课标,进行教学改革的焦点。如何真正地实施有效教学,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关键词】语文;有效教学;方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二、以"情"激"情",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情"激"情",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学伊始,教师都能通过激荡的感情,恰当的诱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二泉印月》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阿炳,介绍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认为要跪下来聆听优美的二胡曲,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使学生导入新课时激起的热情不减呢?教师们也有高招,在有限的40分钟内不断地推"波"逐"浪"。提假设的问题,设赏析的环节,并留疑激"情",充分发挥了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作用。注重了三者的和谐统一,激发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三、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多数的孩子是希望带着新问题学习的。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一种基本要求,很多教师没有好好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如在课始可让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学生会很积极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因为学生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时比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性要高得多,在课尾还可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这样"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定会成为学生自参与,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创新的火花将会被点燃。
四、抓重点句,深刻理解课文
重点句,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中心的句子,它对全文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像《军神》中"了不起!你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就属此类句子。教学中,教师抓住了这个"球心",变序更列,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突出了教学重点,不仅有利于保持文章的整体性,发挥文章的整体效能,而且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五、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师经常运用到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如何让讨论有效?课前,教师应该给每组指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在很多课堂中,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根本就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
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
我们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差异当成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收益。"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旨在使多数学生掌握学习的重要内容外,还要解决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较大的效益。在课堂教学以外,利用早读、中午、放心班等时间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而不是拖着全班同学做重复性的作业。优生在轻松完成书本作业后,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使得优生更优。后进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记忆型落后,有的是思维型落后,有的是习惯型落后,针对他们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和辅导使得班级整体水平上升。
我想假如每个语文老师上课时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有效可行。
【关键词】语文;有效教学;方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二、以"情"激"情",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情"激"情",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学伊始,教师都能通过激荡的感情,恰当的诱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二泉印月》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阿炳,介绍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认为要跪下来聆听优美的二胡曲,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使学生导入新课时激起的热情不减呢?教师们也有高招,在有限的40分钟内不断地推"波"逐"浪"。提假设的问题,设赏析的环节,并留疑激"情",充分发挥了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作用。注重了三者的和谐统一,激发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三、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多数的孩子是希望带着新问题学习的。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一种基本要求,很多教师没有好好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如在课始可让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学生会很积极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因为学生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时比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性要高得多,在课尾还可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这样"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定会成为学生自参与,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创新的火花将会被点燃。
四、抓重点句,深刻理解课文
重点句,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中心的句子,它对全文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像《军神》中"了不起!你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就属此类句子。教学中,教师抓住了这个"球心",变序更列,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突出了教学重点,不仅有利于保持文章的整体性,发挥文章的整体效能,而且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五、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师经常运用到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如何让讨论有效?课前,教师应该给每组指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在很多课堂中,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根本就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
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
我们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差异当成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收益。"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旨在使多数学生掌握学习的重要内容外,还要解决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较大的效益。在课堂教学以外,利用早读、中午、放心班等时间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而不是拖着全班同学做重复性的作业。优生在轻松完成书本作业后,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使得优生更优。后进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记忆型落后,有的是思维型落后,有的是习惯型落后,针对他们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和辅导使得班级整体水平上升。
我想假如每个语文老师上课时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有效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