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解决”的口号是八十年代美国教育界提出的,他们认为应当“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即,“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解答后检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区别于赫尔巴特(J.Herbart)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四阶段观点”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从以上两种观点不难看出,他们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儿童可采用类似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获得知识。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对美国的教育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人心,研究性学习不断被普及和推广。我国课程改革中提出的“问题探讨模式”将问题解决分为三个阶段,即“问题呈现——问题的分析与评价——问题的解决”。
此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策略为重点,五个步骤可以循环进行。低年级主要以培养问题意识为基础,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年级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题策略;高年级重在利用解题策略进行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思维障碍。因此,它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面对新的、带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趣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的意识,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引导学生学会解答问题的方法策略才是目的。
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不仅要弄请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教师应处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问题。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经典阐述。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当中,发现新问题,也就是一个新的问题解决的开始。本过程循环进行,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种“无指令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 能力又使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实效性。当大家各自胸有成竹时,开始“资源共享”即,交流各自的看法,让每个学生上台充分讲解自己的方法,谁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现由讲解者解答,其余同学补充,实在不能解决时,教师再进行帮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进行此环节时要注意:(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2)给学生足够的自由(3)教师参与到讨论中(4)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每位学生都掌握了一种或者几种解题策略,面对新问题可以进行分析解答了。
总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作业大部分是和学生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
收稿日期:2010-06-01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对美国的教育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人心,研究性学习不断被普及和推广。我国课程改革中提出的“问题探讨模式”将问题解决分为三个阶段,即“问题呈现——问题的分析与评价——问题的解决”。
此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策略为重点,五个步骤可以循环进行。低年级主要以培养问题意识为基础,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年级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题策略;高年级重在利用解题策略进行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思维障碍。因此,它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面对新的、带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趣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的意识,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引导学生学会解答问题的方法策略才是目的。
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不仅要弄请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教师应处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问题。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经典阐述。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当中,发现新问题,也就是一个新的问题解决的开始。本过程循环进行,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种“无指令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 能力又使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实效性。当大家各自胸有成竹时,开始“资源共享”即,交流各自的看法,让每个学生上台充分讲解自己的方法,谁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现由讲解者解答,其余同学补充,实在不能解决时,教师再进行帮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进行此环节时要注意:(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2)给学生足够的自由(3)教师参与到讨论中(4)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每位学生都掌握了一种或者几种解题策略,面对新问题可以进行分析解答了。
总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作业大部分是和学生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
收稿日期: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