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蕴涵中国文字的象形意态和线条魅力,镂刻时铁画银钩,疾驰如马蹄扬尘,徐行似老牛伏波,使方寸的印面真气淋漓充满了万物之毓秀,一点宛如镜湖卧石,一竖仿佛古木垂根。此时,天然石质的温润光泽融入雅致的人文韵趣而内涵丰沛,留下跌宕多姿的刀镌神采,可以启迪心智,陶铸情操,可谓“小技乃见大道”。
探寻印章之源头可以上溯到战国玺印,一般有官玺、私玺、吉语玺、纪年玺等种类。当时的印章大部份是铸造得与青铜器铭文一样具有浑厚朴拙的金石味。印纽上有形态各异的瑞兽标示着用印者的身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皇帝之印专称为“玺”,其他人使用的印章不能称为“玺”。到了汉代略有变化,王室贵族也可以拥有“玺”。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信物加盖在公文与信件上。到了元明时期出现文人刻印与书画合璧的现象,赵孟頫、王冕和文彭是最早留下印作的书画家,使其由过去主要是实用的用途变成了另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明清流派印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人画逐渐兴盛,在中国画的写意画中,诗、书、画、印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出现了一大批风格迥异的篆刻名家,如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和赵叔孺等用刀开石如笔毫入纸,酣畅恣肆、逸势雄状,气象万千,遂形成了皖、浙两大艺术流派。嗣后,王福庵、丁辅之、叶叶舟、吴昌硕、吴石潜等在杭州西湖孤山上的人倚楼创立了享誉海内外的“西泠印社”,他们常常商榷艺业,以甲骨文、金文入印,印作雅隽,纤劲而恢宏,轻婉而不滑,成为浙派之殿军。近代印坛巨掣齐白石则游刃铁耕,综合众长,熔铸古今,开一代风气。
印石,是中国篆刻艺术必备的材质,其中以福建寿山的白芙蓉、浙江青田的灯光冻、昌化的鸡血石为最。寿山石有晶莹剔透、润而不腻的品质,青田石质地醇正朴厚、端穆清刚,昌化的鸡血石则以红、白、黑交错的天然纹路为审美旨趣。据说明人文徵明之子文彭曾任教于国子监(当时最高学府),途经南京夫子庙时见一位老农夫挑着两面大箩筐气喘喘地过桥,便上前询问此为何物?老农夫叹曰:“青田石之上器灯光冻,时人不识货。” 文彭喜出望外,全部收购,亲自运刀镂刻印章,传为艺坛佳话。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用玉玺多采寿山石作为材质,印纽上雕刻有威慑四方的蟠龙图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以昌化的鸡血石镌刻的两方印章作为国礼贶赠于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印文,一般有朱文与白文两种艺术形式。朱文印笔画外凸,也称阳刻。白文印笔画内凹,则称阴刻。先秦古玺多为朱文印,两汉信印常见白文印,也有阴阳各半,体势相合的印章,从中可以感悟到刚健与流丽之美。晚清以来,王福庵、丁辅之、黄牧甫和陈巨来的朱文印以圆婉畅通、工整秀劲的线条著称。吴昌硕和齐白石的白文印用刀之法,有时镂石如破竹一泻而下,有时逆势涩行力蕴千钧,印风可谓“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正如清代学者孔广森所言:“劲者山立,柔者禾垂,行若奔云,止若据。一字之内左右相生,一简之中稀疏适历。”印文有排布方式通常是从右至左,由上到下,也有以对角为序的。治印所使的字体多用小篆入印,亦有甲骨、金文、大篆、鸟虫篆、汉碑诸体。小篆十分讲究字形结构对称呼应,笔画线条匀圆婉畅,要有体象卓然、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之美感。清人陈澧《摹印述》:“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者,名曰:‘玉筋’,篆书正宗也。”若入篆法之门,须读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此书收罗九千多个汉字分五百四十部首阐明造字原理。若要研习甲骨、金文、大篆、鸟虫文诸体写印稿,则可备赵诚撰写的《甲骨文简明字典》,容庚撰写的《金文编》,吴大澂撰写的《说文古籀补》,施谢捷撰写的《东周鸟虫文通论》,曹锦炎撰写的《古玺通论》等典籍。边款是印章除镌刻正文外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多以切刀入石,如笔侧锋入纸,意态俊逸而不失凝重,行文多记创作者的心得体会。
钤印,是在艺术作品落款时加盖印章。传统文人的书画作品非常考究钤盖印章的艺术效果,这书画作品的艺韫品秩、辨伪鉴真、珍藏流传有很大关系。一般书画用印,分为姓章、名章、姓名章、生肖章、肖形章、引首章、压角章、闲章、收藏章、鉴定章、纪年章、纪事章等。书画家在完成作品之后,会因时、因人、因事、因地钤盖不同内容的印章,增加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引首章常盖在作品的右上角,起着引领全篇,点睛之作用。压角章常盖在作品的右下角,弥补画面空白与引首章遥遥相应。姓章、名章、姓名章和生肖章往往钤盖在作品的左下角,说明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愫等。收藏章和鉴定章常常是对传世有秩书画作品的考证依据。钤盖印章需要一定的技巧,同时也需要品质良好的印泥。传说齐白石所用的印泥价格不菲,专门让工人取上等材料精研细作,光泽华润而历久犹新,为其画作增色不少,也是后世书画家难以企及之堂奥。
当代的中国篆刻艺术除了秉承传统文人情愫之外,还吸收现代艺术的理念锐意创新。采用各种质地的印材和现代技术在印章的形状和尺寸上有新的突破。如王丹制作陶印,追慕汉代砖文之气象,讲求印面宽大,笔画粗犷,不断地增加率真稚趣的艺术视觉效果。随着近年传统艺术之风悄然而至,印章以其独特的金石气息在广袤的文字空间和纷繁的图象世界中延伸,守良纳新,使后学之人能体会到“妙契自然,和合抱一,金声玉振,文心澡雪”之艺境。
责任编辑陈昭庆
作者简介
吴晓懿,生于广东湛江,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与篆刻专业,现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古文字学博士学位,为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讲师,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书画等级考试专家委员。多幅作品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并在北京、东京等地展出。论文和书画作品先后刊登于《中国美术教育》《美术报》《书画世界》《美术大观》《江苏画刊》等报刊。2004至2006年参与全国高中美术新课标《书法》《篆刻》卷的编写工作。2009年策划“全国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书法作品邀请展”。
探寻印章之源头可以上溯到战国玺印,一般有官玺、私玺、吉语玺、纪年玺等种类。当时的印章大部份是铸造得与青铜器铭文一样具有浑厚朴拙的金石味。印纽上有形态各异的瑞兽标示着用印者的身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皇帝之印专称为“玺”,其他人使用的印章不能称为“玺”。到了汉代略有变化,王室贵族也可以拥有“玺”。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信物加盖在公文与信件上。到了元明时期出现文人刻印与书画合璧的现象,赵孟頫、王冕和文彭是最早留下印作的书画家,使其由过去主要是实用的用途变成了另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明清流派印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人画逐渐兴盛,在中国画的写意画中,诗、书、画、印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出现了一大批风格迥异的篆刻名家,如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和赵叔孺等用刀开石如笔毫入纸,酣畅恣肆、逸势雄状,气象万千,遂形成了皖、浙两大艺术流派。嗣后,王福庵、丁辅之、叶叶舟、吴昌硕、吴石潜等在杭州西湖孤山上的人倚楼创立了享誉海内外的“西泠印社”,他们常常商榷艺业,以甲骨文、金文入印,印作雅隽,纤劲而恢宏,轻婉而不滑,成为浙派之殿军。近代印坛巨掣齐白石则游刃铁耕,综合众长,熔铸古今,开一代风气。
印石,是中国篆刻艺术必备的材质,其中以福建寿山的白芙蓉、浙江青田的灯光冻、昌化的鸡血石为最。寿山石有晶莹剔透、润而不腻的品质,青田石质地醇正朴厚、端穆清刚,昌化的鸡血石则以红、白、黑交错的天然纹路为审美旨趣。据说明人文徵明之子文彭曾任教于国子监(当时最高学府),途经南京夫子庙时见一位老农夫挑着两面大箩筐气喘喘地过桥,便上前询问此为何物?老农夫叹曰:“青田石之上器灯光冻,时人不识货。” 文彭喜出望外,全部收购,亲自运刀镂刻印章,传为艺坛佳话。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用玉玺多采寿山石作为材质,印纽上雕刻有威慑四方的蟠龙图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以昌化的鸡血石镌刻的两方印章作为国礼贶赠于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印文,一般有朱文与白文两种艺术形式。朱文印笔画外凸,也称阳刻。白文印笔画内凹,则称阴刻。先秦古玺多为朱文印,两汉信印常见白文印,也有阴阳各半,体势相合的印章,从中可以感悟到刚健与流丽之美。晚清以来,王福庵、丁辅之、黄牧甫和陈巨来的朱文印以圆婉畅通、工整秀劲的线条著称。吴昌硕和齐白石的白文印用刀之法,有时镂石如破竹一泻而下,有时逆势涩行力蕴千钧,印风可谓“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正如清代学者孔广森所言:“劲者山立,柔者禾垂,行若奔云,止若据。一字之内左右相生,一简之中稀疏适历。”印文有排布方式通常是从右至左,由上到下,也有以对角为序的。治印所使的字体多用小篆入印,亦有甲骨、金文、大篆、鸟虫篆、汉碑诸体。小篆十分讲究字形结构对称呼应,笔画线条匀圆婉畅,要有体象卓然、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之美感。清人陈澧《摹印述》:“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者,名曰:‘玉筋’,篆书正宗也。”若入篆法之门,须读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此书收罗九千多个汉字分五百四十部首阐明造字原理。若要研习甲骨、金文、大篆、鸟虫文诸体写印稿,则可备赵诚撰写的《甲骨文简明字典》,容庚撰写的《金文编》,吴大澂撰写的《说文古籀补》,施谢捷撰写的《东周鸟虫文通论》,曹锦炎撰写的《古玺通论》等典籍。边款是印章除镌刻正文外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多以切刀入石,如笔侧锋入纸,意态俊逸而不失凝重,行文多记创作者的心得体会。
钤印,是在艺术作品落款时加盖印章。传统文人的书画作品非常考究钤盖印章的艺术效果,这书画作品的艺韫品秩、辨伪鉴真、珍藏流传有很大关系。一般书画用印,分为姓章、名章、姓名章、生肖章、肖形章、引首章、压角章、闲章、收藏章、鉴定章、纪年章、纪事章等。书画家在完成作品之后,会因时、因人、因事、因地钤盖不同内容的印章,增加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引首章常盖在作品的右上角,起着引领全篇,点睛之作用。压角章常盖在作品的右下角,弥补画面空白与引首章遥遥相应。姓章、名章、姓名章和生肖章往往钤盖在作品的左下角,说明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愫等。收藏章和鉴定章常常是对传世有秩书画作品的考证依据。钤盖印章需要一定的技巧,同时也需要品质良好的印泥。传说齐白石所用的印泥价格不菲,专门让工人取上等材料精研细作,光泽华润而历久犹新,为其画作增色不少,也是后世书画家难以企及之堂奥。
当代的中国篆刻艺术除了秉承传统文人情愫之外,还吸收现代艺术的理念锐意创新。采用各种质地的印材和现代技术在印章的形状和尺寸上有新的突破。如王丹制作陶印,追慕汉代砖文之气象,讲求印面宽大,笔画粗犷,不断地增加率真稚趣的艺术视觉效果。随着近年传统艺术之风悄然而至,印章以其独特的金石气息在广袤的文字空间和纷繁的图象世界中延伸,守良纳新,使后学之人能体会到“妙契自然,和合抱一,金声玉振,文心澡雪”之艺境。
责任编辑陈昭庆
作者简介
吴晓懿,生于广东湛江,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与篆刻专业,现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古文字学博士学位,为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讲师,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书画等级考试专家委员。多幅作品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并在北京、东京等地展出。论文和书画作品先后刊登于《中国美术教育》《美术报》《书画世界》《美术大观》《江苏画刊》等报刊。2004至2006年参与全国高中美术新课标《书法》《篆刻》卷的编写工作。2009年策划“全国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书法作品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