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新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的快乐。教师自身的教育策略新颖独特,因而越发让学生想亲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因而学习效果步步“登楼”。原先那些认为枯燥无味的文本而今却是师生互动学习的媒介、载体。总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齐身“出动”,课改之花尽情绽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
笔者试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浅析课改新现象背后师生的共同收益。
一、导入环节,兴趣挂帅
开课之初,我总会设计恰当的导语,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导语则大多由学生完成。
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关注民俗风情文化的主题。在学习《端午的鸭蛋》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相关习俗、传说故事等;在学习《吆喝》时,学生又查找了相关资料,借助视频了解了老北京那京味十足的叫卖吆喝声……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级中讲解,这时的学生,俨然就是“小老师”,在娓娓道来的导语之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豁然开朗。
二、感知环节,形式多样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平台。语文课堂中,我会针对文本内容适时采取不同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走近文章内容。
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非常重视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出情味,读出意境。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给学生配上轻音乐,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初春、胜春、暮春等不同阶段的春天图画,让学生借助优美的文字、舒心的音乐、直观的画面,对春天有了深切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咸亨酒店那里格局,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作为当今时代的学生,他们只会停留在老师的讲解、资料的叙述中,至于究竟场景怎样,学生则更多的感觉就是朦朦胧胧。感知课文之后,老师及时提供了一段视频,咸亨酒店中出入的“短衣帮”“穿长衫”这些顾主真真切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地消除了时空的隔膜。
三、探究环节,活力四射
合作探究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学习形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知识积累,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语文课堂探究环节中,我非常耐心地倾听学生反馈的信息,遇到学生精辟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赞许,同样如果探究结果与实际大相径庭的话,我更会耐心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师生之间借助文本进行了有效的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1)杨修的死是哪些因素导致的?(2)如果你现在站在杨修的面前,你会给他怎样的忠告?请两个同学为一组现场演示。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我又给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题:人才究竟会在怎样的环境中造就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两大团体进行辩论竞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期间,其间独特的见解,智慧火花的不断迸射时常令自己也惊喜不已。
四、课堂尾声,余味无穷
课堂教学结束之际,我不是简单地草率收场,也不是以机械地布置作业而告终,而是常常让学生产生余味无穷的感觉。我有时会来一番抒情式的结束语,以美好真挚的言语激起学生的共鸣;我有时会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说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感受和体验,引发自己的思考和反省;我有时还会让学生换位体验文本中的主人公角色,编排故事情节,让学生也过了把“作家瘾”……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让学生编排这样的课本剧:如果菲利普夫妇等来的确实是发了财的于勒,他们会以怎样的面孔来迎接这个亲人呢?在类似这样的语文课堂结束情景中,学生越发喜欢语文,越发感受到它的精彩和魅力。
以上是我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的真切感触。在新课改这个大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师生“和舟共济”,在语文这片汪洋大海中尽情遨游。同样,我更坚信,课改之花在语文课堂这片沃土中越开越鲜艳!
笔者试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浅析课改新现象背后师生的共同收益。
一、导入环节,兴趣挂帅
开课之初,我总会设计恰当的导语,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导语则大多由学生完成。
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关注民俗风情文化的主题。在学习《端午的鸭蛋》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相关习俗、传说故事等;在学习《吆喝》时,学生又查找了相关资料,借助视频了解了老北京那京味十足的叫卖吆喝声……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级中讲解,这时的学生,俨然就是“小老师”,在娓娓道来的导语之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豁然开朗。
二、感知环节,形式多样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平台。语文课堂中,我会针对文本内容适时采取不同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走近文章内容。
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非常重视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出情味,读出意境。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给学生配上轻音乐,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初春、胜春、暮春等不同阶段的春天图画,让学生借助优美的文字、舒心的音乐、直观的画面,对春天有了深切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咸亨酒店那里格局,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作为当今时代的学生,他们只会停留在老师的讲解、资料的叙述中,至于究竟场景怎样,学生则更多的感觉就是朦朦胧胧。感知课文之后,老师及时提供了一段视频,咸亨酒店中出入的“短衣帮”“穿长衫”这些顾主真真切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地消除了时空的隔膜。
三、探究环节,活力四射
合作探究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学习形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知识积累,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语文课堂探究环节中,我非常耐心地倾听学生反馈的信息,遇到学生精辟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赞许,同样如果探究结果与实际大相径庭的话,我更会耐心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师生之间借助文本进行了有效的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1)杨修的死是哪些因素导致的?(2)如果你现在站在杨修的面前,你会给他怎样的忠告?请两个同学为一组现场演示。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我又给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题:人才究竟会在怎样的环境中造就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两大团体进行辩论竞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期间,其间独特的见解,智慧火花的不断迸射时常令自己也惊喜不已。
四、课堂尾声,余味无穷
课堂教学结束之际,我不是简单地草率收场,也不是以机械地布置作业而告终,而是常常让学生产生余味无穷的感觉。我有时会来一番抒情式的结束语,以美好真挚的言语激起学生的共鸣;我有时会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说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感受和体验,引发自己的思考和反省;我有时还会让学生换位体验文本中的主人公角色,编排故事情节,让学生也过了把“作家瘾”……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让学生编排这样的课本剧:如果菲利普夫妇等来的确实是发了财的于勒,他们会以怎样的面孔来迎接这个亲人呢?在类似这样的语文课堂结束情景中,学生越发喜欢语文,越发感受到它的精彩和魅力。
以上是我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的真切感触。在新课改这个大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师生“和舟共济”,在语文这片汪洋大海中尽情遨游。同样,我更坚信,课改之花在语文课堂这片沃土中越开越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