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选文不仅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且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为此,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须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创新教育模式,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表现的恩有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材中多方位地表达了父母之恩。有《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她那宽容隐忍、仁慈温和,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背影》中的父亲,祸不单行仍不忘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爱。
课文中内容最为丰富的是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为我们的生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以雄伟壮观的山河哺育我们的精神。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读郦道元的《三峡》则欣赏到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一睹往日重庆的胜景。
这些恩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体验,在想象中感受、体验,在思考中感受、体验。朗读突出人物特点的语段,如《背影》一课,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体会父亲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读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如《春》,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直至成诵,想象春天的美丽,愉悦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发现恩不是目的,还需引导学生懂得报恩,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报恩。在学《背影》后,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父母的背影、手、皱纹,写一篇短文,以此让他们体会“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感,反思自己与作者相类似的“太聪明”的言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恩情的情感。
二、渗透美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便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掘文学作品中美育的因素,使学生在获得文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加强节俭意识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发展至今,许多人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过时了,再谈已没必要了。但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表现这方面的内容的课文很多,如,《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倡导忧患意识,让学生明白忧患可以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进行关爱他人、热情扶助的教育
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热情扶助的思想,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如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虚构的“窗外美丽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学生在读懂这篇小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3.注重热爱生命、讴歌灵魂的教育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当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优秀人物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一心为人的无私品质,让学生仔细斟酌相关语句,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渗透人生观教育,培育健全人才
人生观对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生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指针,决定着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指导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巨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思想基础,决定着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倾向。为此,我们须抓住教材中有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如《十三岁的际遇》一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进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只有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融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方能使学生在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感受到德育微风的抚育,使之在血肉丰满的语文课堂中自由成长,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
(责任编辑韦雄)
一、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表现的恩有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材中多方位地表达了父母之恩。有《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她那宽容隐忍、仁慈温和,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背影》中的父亲,祸不单行仍不忘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爱。
课文中内容最为丰富的是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为我们的生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以雄伟壮观的山河哺育我们的精神。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读郦道元的《三峡》则欣赏到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一睹往日重庆的胜景。
这些恩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体验,在想象中感受、体验,在思考中感受、体验。朗读突出人物特点的语段,如《背影》一课,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体会父亲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读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如《春》,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直至成诵,想象春天的美丽,愉悦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发现恩不是目的,还需引导学生懂得报恩,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报恩。在学《背影》后,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父母的背影、手、皱纹,写一篇短文,以此让他们体会“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感,反思自己与作者相类似的“太聪明”的言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恩情的情感。
二、渗透美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便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掘文学作品中美育的因素,使学生在获得文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加强节俭意识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发展至今,许多人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过时了,再谈已没必要了。但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表现这方面的内容的课文很多,如,《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倡导忧患意识,让学生明白忧患可以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进行关爱他人、热情扶助的教育
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热情扶助的思想,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如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虚构的“窗外美丽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学生在读懂这篇小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3.注重热爱生命、讴歌灵魂的教育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当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优秀人物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一心为人的无私品质,让学生仔细斟酌相关语句,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渗透人生观教育,培育健全人才
人生观对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生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指针,决定着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指导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巨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思想基础,决定着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倾向。为此,我们须抓住教材中有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如《十三岁的际遇》一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进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只有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融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方能使学生在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感受到德育微风的抚育,使之在血肉丰满的语文课堂中自由成长,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