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情况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问问答答的形式多,有感情朗读的机会少。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书声琅琅呢?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1.导语激趣
导入,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快快乐乐地朗读课文。
2.范读引路
小学生喜欢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老师的一段示范朗读往往胜过百十句“该读什么语气”之类的枯燥话语。
3.群体竞争
小学生特别希望受到群体的认可和重视,特别爱在群体中表现自己。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朗读沙龙”等活动,比一比、赛一赛、评一评,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4.体验成功
适当的鼓励与表扬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能使儿童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朗读兴趣。
二、扎实进行朗读训练
1.感悟句子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多读,但往往把朗读和理解词句截然分开,分析课文之前朗读一遍,分析完之后再读一遍,朗读多流于形式。实际上,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他们是文章的血与肉。朗读和理解词句是相辅相成的,朗读以理解词句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以促进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读”与“感悟理解词句”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养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项朗读训练,比较下面的两段话:
①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②母亲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的脸。
A.分别读这两段话,你觉得哪段话写得好?
B.好在哪儿?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为了孩子们念书付出辛劳的感激与敬爱。)
C.这两段话为什么在表达感情的程度上不同呢?(“每天深夜”等词充分表现了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如此感悟重点词句,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朗读时才能抒发真情实感。
2.设身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境遇,学生才会激发其想象,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就会入境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感情的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如《爱迪生》生动地记叙了爱迪生与困难作斗争,不被危险所吓倒,顽强做实验的事迹。爱迪生为了买书报和化学药品而节衣缩食;在火车上做实验发生火灾,被车长打聋耳朵,造成终身残疾;做实验差点被硝酸弄瞎眼睛。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和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展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想象,真切体会到面对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这样,一个酷爱科学的顽强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从而融入真情去朗读课文。
3.电化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色彩、活泼可爱的形象吸引着广大的少年儿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微观的、宏观的、可见的、不可见的、现实的、非现实的各种人、事、物逼真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深刻感受其中的魅力。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一自然段,有关地球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时空距离大,我就借助多媒体展示:①地球远景特写;②茫茫宇宙群星;③地球全貌。让学生亲眼目睹地球的美、地球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的小,激起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而后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只有以教材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在训练过程中“精导多练,举一反三”。所谓“精导”,有几个含义:一是训练点要精。选哪些文章,选文章的哪些段落来指导朗读,要精心考虑。二是训练要求要精。不能每次训练都要求学生做到十全十美,那样既不现实,又会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每次训练应当有个侧重点,比如,有的侧重清楚明白,有的侧重长句中的停顿,有的侧重语气,有的侧重感情等等。三是训练过程要精心设计。要讲究训练方法,克服训练的随意性。有的教师把朗读指导的基本环节概括为“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这是有道理的。所谓“多练”就是要保证训练的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只有真正激发孩子朗读的兴趣,扎实持久地进行朗读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1.导语激趣
导入,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快快乐乐地朗读课文。
2.范读引路
小学生喜欢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老师的一段示范朗读往往胜过百十句“该读什么语气”之类的枯燥话语。
3.群体竞争
小学生特别希望受到群体的认可和重视,特别爱在群体中表现自己。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朗读沙龙”等活动,比一比、赛一赛、评一评,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4.体验成功
适当的鼓励与表扬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能使儿童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朗读兴趣。
二、扎实进行朗读训练
1.感悟句子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多读,但往往把朗读和理解词句截然分开,分析课文之前朗读一遍,分析完之后再读一遍,朗读多流于形式。实际上,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他们是文章的血与肉。朗读和理解词句是相辅相成的,朗读以理解词句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以促进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读”与“感悟理解词句”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养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项朗读训练,比较下面的两段话:
①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②母亲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的脸。
A.分别读这两段话,你觉得哪段话写得好?
B.好在哪儿?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为了孩子们念书付出辛劳的感激与敬爱。)
C.这两段话为什么在表达感情的程度上不同呢?(“每天深夜”等词充分表现了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如此感悟重点词句,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朗读时才能抒发真情实感。
2.设身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境遇,学生才会激发其想象,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就会入境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感情的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如《爱迪生》生动地记叙了爱迪生与困难作斗争,不被危险所吓倒,顽强做实验的事迹。爱迪生为了买书报和化学药品而节衣缩食;在火车上做实验发生火灾,被车长打聋耳朵,造成终身残疾;做实验差点被硝酸弄瞎眼睛。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和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展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想象,真切体会到面对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这样,一个酷爱科学的顽强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从而融入真情去朗读课文。
3.电化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色彩、活泼可爱的形象吸引着广大的少年儿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微观的、宏观的、可见的、不可见的、现实的、非现实的各种人、事、物逼真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深刻感受其中的魅力。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一自然段,有关地球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时空距离大,我就借助多媒体展示:①地球远景特写;②茫茫宇宙群星;③地球全貌。让学生亲眼目睹地球的美、地球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的小,激起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而后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只有以教材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在训练过程中“精导多练,举一反三”。所谓“精导”,有几个含义:一是训练点要精。选哪些文章,选文章的哪些段落来指导朗读,要精心考虑。二是训练要求要精。不能每次训练都要求学生做到十全十美,那样既不现实,又会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每次训练应当有个侧重点,比如,有的侧重清楚明白,有的侧重长句中的停顿,有的侧重语气,有的侧重感情等等。三是训练过程要精心设计。要讲究训练方法,克服训练的随意性。有的教师把朗读指导的基本环节概括为“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这是有道理的。所谓“多练”就是要保证训练的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只有真正激发孩子朗读的兴趣,扎实持久地进行朗读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