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ps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导引】
  兴趣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兴趣,为未来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在一次面向本科生的演讲中表示,拥有自主探索的学术兴趣,远比优异的成绩更有价值;且资讯更全面、方向更多元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案。
  郑也夫提出: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这种基于兴趣的学习和基于功利目的的学习大不相同。如果是有兴趣的学习,自然会对知识的形成和分析的过程了然于心;如果缺乏这样的兴趣,那么考试后就会忘记学过的东西。那些在自己专业上学有所成的人都认为,兴趣是最要紧的东西,而后才是勤奋和智商起作用。中国人过于夸大了智商的作用,我们的教育中缺乏对性格及其中的兴趣、自主力、意志力等因素的教育和把握,而这些恰恰又极大地作用于学习的成果。学习的动力和勤奋的实现无不需要兴趣作为动力。因此,郑也夫认为,教育最大的使命其实是培育学生们产生各种兴趣;而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则是受教育者是否因为教育而提升了对事物的兴趣。兴趣的产生来自三个条件:空闲的时间、学生能够自主做选择的权利、广泛地接触各种讯息。人们的兴趣应该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自主生成出来的,而不是被家长或者别人“培育”出来的。小时候最重要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记忆和分数的追求。但我们的教育中过分提倡“补短板”的重复行为磨灭了兴趣的生成,这就使得现在的学生即使是毕业后也很难恢复精力。因此,郑也夫教授提倡学生要广泛发展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自主意识。用按图索骥的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好书,对不懂的问题刨根问底,一路追问,并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弥补当前教育系统中的不足,实现自我发展。
  【作者简介】郑也夫,社会学家。1950年8月生于北京,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消费的秘密》和《抵抗通吃》等作品。郑也夫的所长,在于以其独特的态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中国当下处境中的真实问题。
  【附文】
  为什么兴趣比勤奋更重要?
  郑也夫
  什么是兴趣?我们从功能的角度来解析。
  兴趣把每个人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不均等地放在你所遭遇的人物、学科、游戏、事件上面。在我们的身体里,能完成这种功能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理性,另一个是情感。兴趣落在情感这个系统中,它是情感工具箱中的一个工具。
  哺乳动物在崛起的过程中,随着进化慢慢产生了一些得心应手的工具,它叫做情感,喜怒哀乐、恐惧、厌恶,等等。当你遭遇不同对象的时候,马上有一个情感涌现,帮你做出选择。
  在灵长目晚期的时候,进化出另一个系统,叫做理性。这两大系统在相当多的场合相辅相成。一个下快棋,一个下慢棋;一个当机立断,一个仔细算计。
  但是不幸有的时候它们发生了对峙,比如说就在前不久你要参加高考,此前你有兴趣听音乐、踢足球;但是理性告诉你:不能干这个了,要去补你学科上的短板。而我们对劣势科目多半是没兴趣的。两个系统影响行为的强度不一样。兴趣能给你注入更大的热情和能量。理性算计了半天,同意做这事,可是远不如热爱时的状态。
  有诸多因素能推动你的学习,我认为兴趣能排第一位,不做对比的说辞是空洞的。
  第一个对比是勤奋。我们看到两个同学的学习都是废寝忘食,但是一个是兴趣驱动,另一个是功利驱使下的勤奋。这是大不一样的学习。
  有兴趣者是点点滴滴到心头;另一位目的達到后,就与努力学习的东西拜拜了。这些枯燥的东西占据我头脑里的硬盘,清盘吧。
  很多顶级的科学家、文学家、体育明星,都曾告诫我们:做好一件事情靠勤奋。这其实和我的观点一点也不对立。他们说勤奋,是对有兴趣的人说的,即不能只凭兴趣,还要勤奋。如果你对大师说你没兴趣,他会说:你去干别的吧。大师们讲“勤奋”时,兴趣是不待言的。
  第二个对比是智商。要学好东西,兴趣要紧还是智商要紧?兴趣。
  有个门槛理论,说要想学到一流,智商没有120是不成的。但是过了这个门槛,就不看智商了。智商150的人未必超过智商120的人。过了门槛后比的是性格,性格因素里排在比较靠前的就是兴趣。想象力、自主性、意志力,这些东西通通都对你的学习发生作用,绝不仅仅是一个智商。
  人类这一百年来都崇拜智商,崇拜最过火的是我们中国人。但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的东西是个性,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进来的人智商都挺高的,但是别的素质,兴趣、自主性,都强吗?大概是这些方面弱,所以我们北大的毕业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一个学习拉提琴的爱好者要能上台演奏,必须操练过3000小时,一个专业的琴手则要操练过1万小时。能练1万小时真的难乎其难,光靠励志和刻苦精神干不下来。刻苦精神和兴趣一定要都具有才可能完成,而天才都是乐在其中的。
  我以为,做学术应该有两个支点,缺一个动力就不够充沛。自然科学家们的动力是什么?是经世济民吗?不是。
  如果我们向爱因斯坦和陈景润提出同一个问题,您二位的研究成果,将在何年、何月、以何种方式造福人类?我断定他们答不出来。不知道自己的成果怎么造福人类,为什么要做它?
  那他们的动力是什么呀?是对大自然,对数学奥秘的极大兴趣。数学最前沿的成果,应用到其他领域当中通常是一两百年以后,有些上千年,甚至一直没有应用的场合。造福人类是伟大科学家发现的副产品。没了兴趣,科学家这个队伍将萎缩。社会科学比起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可能和经世济民的关系更直接一点,但也就是一点儿。
  我以为,教育的宗旨和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产生这样那样的兴趣,包括对工作技能的兴趣,也包括对生活的兴趣,对音乐、美术、体育的兴趣,对木工、烹调的兴趣,等等。否则,不管挣多少钱,都生活乏味。   因此,教育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指标是,受教者有没有因为教育,而提升了他对某个事物的兴趣。如果没有,教育是失败的。
  兴趣,是一种自生长的过程
  兴趣是怎么形成的?三个字:自生长。它依赖一些条件:第一,要有空;第二,要能自主;第三,整个受教过程当中要能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好多学科、游戏、信息,才更可能发育兴趣。
  这三个条件本来应该稀松平常,但不幸的是,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大多数学生都得不到。
  前些年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认为,成才的路径就是向孩子灌输知识。今天有些家长好像明白过来了:不能这么对待孩子,我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他们好像开悟了,其实是从一个误区走进另一个误区。
  孩子的兴趣凭什么是你能培养的?太霸道了。兴趣是一种生命体验,你能做的事儿,是让他多接触一些信息、学科,仅此而已。
  孩子对哪个有兴趣,之前谁都看不清楚。那是自生长过程。打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就是自由恋爱,不是包办婚姻。家长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大概比找对象的概率还要低一点。兴趣是如此微妙诡异的东西,一个人着迷一件东西之前,外人看不出来,他自己也不预知。
  我非常敬佩日本人的幼教。我們现在的幼儿园也知道,不能提早教孩子课业、认字、算数,国外甚至有法律规定。
  为什么这个年龄段不要认字和学算术?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神经系统还很弱小,不能重负。你让他认字算数,他能学会,可是他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注意力,这会影响性格的发育。而性格的培养,包容广大,它包括自立精神,该自己穿衣、系鞋带的时候就自己做,还要学会交朋友。
  中国幼儿园的游戏课上,中国老师会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做什么游戏呢?拍皮球。日本幼儿园里的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做游戏,玩去吧。
  教室四周都是玩具,游戏是你自己选择,你爱玩什么就玩什么,拍球,跳绳。甚至有些孩子不要玩具就一块儿玩起来。为什么要放任?给孩子们自己选择的机会。
  日本的幼儿园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值日生宣布今天的菜谱,大家轮流做值日锻炼说话能力。把桌子拼起来一块儿吃,吃完这顿饭以后,同学们还要打扫卫生,锻炼自立。吃饭的时候,座位随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自由选择和谁坐在一起。
  日本的幼儿园里还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个男孩儿打别的孩子,老师冷眼旁观,不干预。在一旁观察的人类学家问这个日本老师,为什么不去干涉?她说:我是有意不去管教的,如果打得很重我会把他拉开。
  去训斥一顿能校正过来吗?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手段。孩子的社会跟成人的社会一样,是互动的,要在互动中成长和解决问题。有时候被打的孩子找老师。老师第一时间要跟他说:打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抵抗?打不过你不会喊叫吗?每个被欺负的孩子都学会抵抗,爱打人的孩子就慢慢收敛了。幼儿园要培养的是自立、自主、自卫、自娱的性格。
  小学学习过程当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么小的年龄就开始追求高分。大家都忘了分数的设计中有一项叫做及格,及格是个好事儿啊,怎么在我们这儿成垃圾了?
  及格是个大坎儿啊,比优、良、中那些坎儿都重要。孩子过了这道坎,家长应该释然。我为什么说追求高分是荒诞的,因为它意味着学过的东西必须一遍、两遍、三遍地复习,以求得到高分。
  即使我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仅仅是及格,五六年级的时候,拿来一年级的生字,我几乎每个都认得。到六年级,四年级以前的生字全都认识。这个路子叫做“以新带旧”,学习新的东西,就把旧的东西不知不觉地复习了。
  那为什么一年级的时候非要争取高分呢?高分是有成本的,不光是时间,还浪费了感情、增加了无聊。达到及格几乎没有成本。及格多么轻松,剩下的时间就撒欢,就玩去了。
  中学问题的焦点是高考,高考的不二法门是补短板。当你不断地补短板,到最后,你的兴趣已经不复存在,你没在那里发育。
  高中期间是一个人智力成长的花季。到了花季争奇斗艳,各展才华。在我们这里,高中则是一个肃杀的季节,都在忙着补短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除了复习还是复习。即使有几个潜在的天才,也在复习中消失殆尽。
  我写过一本书——《吾国教育病理》。我在书中说了一段话:一匹潜在的良马拉了一年磨,今生绝无可能做千里马。爱因斯坦说,他为了准备一个考试复习了将近一个月,三个月都没缓过来。
  我们整个高三就是复习的一年,孩子得花多长时间缓过来啊!何况有些人还要复读,复读有的是为了考上大学,有的只是为了考北大清华,真是愚不可及。
  我在母校北京八中给全校师生做演讲,我说给个体出主意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人不一样。但我想对你们当中最优秀的一些学生说,你们多半能考上清北;但我劝你们放弃清北,好好伺候你们的兴趣。
  演讲中我说,我初三的时候是这个学校800米跑的年级冠军。我们每次比赛都是第一圈太快,不敢落后啊,跑第二圈时体力不支。我在西城区比赛,第一圈用时比第二圈快了7秒钟。可如果第一圈慢3秒钟,后发制人,我可能是西城区第一名。但一块儿跑的人第一圈没有人敢放慢。有个学术名词叫“囚徒困境”,我这个道理可以叫“八百米赛跑困境”。
  绝大多数孩子发现兴趣要靠通识教育
  在提倡通识教育上大家有共识,可是在解答为什么要提倡通识教育上,很多解答没说到点上。
  在本科这个阶段搞通识教育,是因为你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学术兴趣在哪儿。让你接触的学科宽一些,别上来就进入一个胡同,过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
  美国中学生报考的是大学,不是其中的某个院系。入学后最晚可以在三年级开学时确定院系。前两个学年,任何院系的课都随便听。在这样的学校里还用得着提倡通识教育吗?广泛的资讯供同学们选择,这才是通识教育最大的支点。
  钱钟书高考数学不及格,陈景润对文史没什么兴趣,数学家杨乐高一时就确定了一生的方向……但这些不是大概率。多数学生要通过通识教育发现自己的兴趣,确认自己的方向。我认为这是实行通识教育的大道理。一个十六七岁的人一上来就痴迷数学,痴迷诗歌,有什么不好?对这一小撮兴趣很早定型的人,有无通识教育是无所谓的。   我反对让人厌学的复习,但极力鼓吹多读书。就是说,读书跟读书方式太不一样了。你过手的多数书,不必读第二遍。非常重视的地方,做个笔记,做个索引,知道有哪些观点,在哪本书多少页,有个模糊记忆就够了。
  你应该读非常多的书。网上搜一搜,看看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对本科生、研究生要求的年阅读量,能吓着你。我们这里,要求学生读的书不多,时间都花在了复习和考试上面。这两种读书方式有天壤之别。
  如果从正常的教育过程中走过来的人,到高中就发育出兴趣来了。
  兴趣的发生几乎是一件无意识的事情,就好像一个适龄的男女,置身在同龄男女中,你不必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发现意中人的时候是不由自主的,还用提醒吗?但很多人是在一个异化的教育环境中走过来的。到了这个阶段,还对自己的兴趣一脸茫然,你面临的问题是“亡羊补牢”。
  所以,你要不断提醒自己:要在今后的几年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你要把无意识的发育,变成一个有意识的活动。不然,你大概就错过了你一生中选择兴趣的末班车了。
  怎么办?希望你们能抓住这四年。如果大学的四年中还没有找到自己在文化上思想上的兴趣,以后几乎是找不到的。
  怎么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
  最后要谈的是,怎么找到你的学术兴趣。
  你要珍惜在这个校园里,在今后四年中的种种因缘,读到了一本好书,遇到了一个良师,相识了一位辩友,脑子里纠缠的大小问题等等。当你遭遇这些人物、事件、图书、问题的时候,你心中升起的一些兴趣,你要珍惜,不可以让它们随风而去,这些兴趣不会没完没了地出现。
  第一点,先说怎么选书。
  通常读过五分之一就知道这本书合不合你的心。如果符合,就提升对它的关注度,马上开始一个伺候自己兴趣的阅读过程。
  通常一本书能打动你,这个作者的其他著作打动你的概率是很大的。你要马上查看这位作者还有哪些著作,他的书你都得过一遍。
  还有就是,学术是一种传承,书中有些观点特别打动你,对此他引用了一些别人的著述,你把那些书也找来读读。一本好書后面的参考书目你一定要看,从中选书,找来翻一翻。这个过程就是“滚自己的雪球”。世界上好书很多,但平庸的书更是汪洋大海。找书读不能没头苍蝇似的。何况什么是好坏,涉及主观。有很多书也很好,但跟你没缘分。别盲目听别人说,为自己“滚个雪球”。四年下来自己喜欢的书能有二十本,你有望成才了。
  第二点,喜欢哪个课程的老师,盯住他。
  平庸的老师肯定比优秀的老师要多很多,而优秀的老师当中和你有缘分的只是一部分。所以,对哪个老师有兴趣,搜索他的履历、作品,和他神交,想出一些你自以为深刻的、怪异的问题请教他,争取吓他一跳。
  第三点,寻找智力生活中趣味相投的同学。
  要珍惜生命当中的这些机会。你本来有一点兴趣,可能很薄弱,如果在这个兴趣上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你俩一起切磋,这个兴趣就会壮大。我从来都以为,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当中,同学间的帮助超过老师。因为彼此的接触太频繁了,而且名校中不乏少年天才,这些同学给你的激发、给你的营养,不低于老师。
  你毕竟处在这样的一个年龄,很多问题会来敲击你。要珍惜这些问题,努力解答。不要轻易相信教师、教科书、官方给你的答案。它既然成为一个问题浮现在你的头脑,就说明你对现存的答案不怎么认可,有了怀疑之心,这太宝贵了。
  首先是自己解答,常常找不到完美的解答,你要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一路问下去,这种穷根问底叫做研究精神。
  我评价学生,不看成绩,而是看他们能不能自己找书读,选择好的老师和课程,交到兴趣上的同道中人,并能不断地提出和解答问题。
  形成这样的习惯,就是上路了,可望成为一名学者。祝愿你早日上路。
  (附文来源:本文为作者对北大社会学系一年级本科生的演讲稿;首发于《南方周末》)
其他文献
1  【题目来源】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练习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太宗李世民对吏部尚书唐俭下棋时不让自己感到很生气,想把唐俭贬谪为潭州刺史,但一时找不到他的错误,就召见尉迟恭说:“唐俭对我不敬,我要借贬谪他来惩戒百官。你去他家一趟,听他对我的处理是否有怨言。”第二天,尉迟恭复命,认为皇上的做法不对,自己也查不到唐俭的任何罪名,唐太宗很生气。有同僚
期刊
科学界有一个共识——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公认的旷世天才:达·芬奇和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的成就几乎是爱因斯坦、爱迪生的总和,他是“科技狂人”伊隆·马斯克的精神偶像。2003年,马斯克创办了一家很酷的电动汽车企业,取名特斯拉。正是为了致敬他的偶像: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  特斯拉除了是一个高端电动汽车品牌、一个物理学单位(1特斯拉=10000高斯),还是一个值得被所有
期刊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理性地思考、辯证地分析应该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文章“深刻”“有创新”就是对考生思辨性的检测。2020年全国Ⅰ卷的作文命题,材料把论题“春秋时期管鲍之交的故事”放在多向思辨性中展开;2019年全国Ⅰ卷的作文命题,材料渗透了“劳动的意义与不理解劳动”这一矛盾思想;2018年全国Ⅰ卷的作文命题,材料渗透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这一辩证思想
期刊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语出于《论语》。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读:  ①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学的目的却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②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仅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为社
期刊
“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以“险”名传于世,古人云“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华山主峰落雁、朝阳、莲花鼎峙耸立,称为“天外三峰”,三峰之下的云台、白云、毛女诸峰,姿态各异。峡谷深邃,清泉飞瀑,苍松掩映,使人流连忘返。“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道白云低。”寇准的《咏华山》展现了华山险峻高耸的雄姿。不少人攀登华山最高峰——南峰时,拼命用双手紧紧抓住两边的铁索,像猿猴一样手脚并用。  华山是
期刊
暮春的夜,深了。凝望天上月,思念心上人。不久前,我和她还互相调侃:“苟富贵,勿相忘。”如今,我們在各自的高中各自忙碌,一起牵肠挂肚。  她姓谢,根据她的日常风格,我给她取了个小名叫非非。当然,她也给我取了个外号叫黄鸭叫。我们一起干过很多无厘头的事,比如:在课本上画上奇奇怪怪的小人儿,再把课本正大光明地传来传去,然后两个人用书挡着脸偷笑,笑得岔气还停不下来;天天戏精一样地Cosplay《神雕侠侣》和
期刊
三月的春天,由桃花、晚风、细雨构成。  微风轻轻地拂过,让桃花更加鲜艳、动人。一株株桃花都是那么的灿烂,露出孩子般纯真的笑脸。每一个花瓣都是那么的柔软。朵朵桃花就好像一只只优雅、美丽的花蝴蝶,伸展着自己婀娜多姿的身材,扇动着娇嫩的翅膀。让人目不暇接,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桃花一簇一簇的开满枝头,粉红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漂亮极了!桃花有的像害羞的少女,低着头。有的像顽皮的孩子,风一吹就荡
期刊
此时正是日薄西山之际,天边云海茫茫,红霞映得云团愈发惊艳。天地笼在一层暖色的光晕里,披着余晖。那些云,姿态不一,却都值得细细观赏。那些离我最远的云最淡,它们的白色已与霞光的橙红色紧密融合。仿佛过上一小会,它们便会融化到天际的霞光中。那些倚着落日的云则不同。它们白得浓厚,白得深远,这种白不是纯粹的单一的白,而是有暗色的阴影。这使得它们身旁的太阳愈发单薄,仿佛是一层窗纸,即将被窗纸后的手指捅破,露出后
期刊
自由存在于孤独的可能性中。如果你能够脱离人群,不用为了金钱、伙伴、爱情、荣誉或好奇心——这些事物无一能够存活于沉默和孤独中——而寻找他们,那么你才算是自由的。如果你不能一个人活着,那么你就天生为奴。你或许拥有一切精神和灵魂的卓越品质,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一个高贵的奴隶或聪明的奴仆,但你不自由。你不能视之为你自己的悲剧,因为你的出生只是命运的悲剧。然而,如果生活压迫你,以致你被迫沦为奴隶,那么你是不幸
期刊
一  曾经,我把自己包在厚厚的茧里。阴郁又懦弱的我,在那段岁月里龟缩起来。除此还有一个萧瑟的身影行走在阴影里,向透过光的裂缝摸索过去……  那是十六岁的我和薛攸宁。  十六岁的我,从小县城转来大城市读高一。踏入陌生的班级,我小心翼翼地介绍自己。也许是我的声音太小了吧,简短的介绍轻易就被议论声盖过。在意味不明的笑声里,我的视线无处安放。  我被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一个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孤零零的座位靠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