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更应该‘为己’还是‘为人’”作文导写及参考例文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语出于《论语》。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读:
  ①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学的目的却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②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仅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③钱穆先生的理解是:“孔子所谓为己,指德行之科;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孔子非不主张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
  ④曾国藩先生针对当朝鸿儒之士为人者多、为己者少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者用力,先察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审端致力;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还是更应该‘为人’”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結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或反方(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人”)写一篇一辩陈词,或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意阐析】
  此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综合材料内容,围绕“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还是更应该‘为人’”这一辩题展开辩论,且须以“一辩陈词”或“总结陈词”的格式行文,文章的主题和形式(体裁)都很明确。
  命题材料先出示《论语》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名言,而后分别列举杨伯峻、南怀瑾、钱穆和曾国藩四位名家对这一名言的不同解读:
  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赞扬“古之学者为己”,是因为他们“求学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而孔子反对求学“为人”,则是因为这种“为人”,其实只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南怀瑾先生主张学者求学“不仅为自己”“同时也为人”。他同时拓宽了对“为人”的理解,指出“为人”就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钱穆先生指出,孔子的“为人”“为己”之说各有其适用范围。“为己”是指通过求学修养自己的“德行”,“为人”则指将所学用在“言语、政事、文学”等各个方面。所以,他认为孔子其实并不反对“学以为人”,只不过从二者的关系看,“为己”是“为人”的基础。换言之,只有先立定“为己”这个根本,而后才谈得上收“为人”之效。
  材料所引曾国藩的见解,等于是对前面三人观点的“总结陈词”。他也是主张“为人”先要“为己”,“正人”先要“正己”的;但他特别强调的是“先察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也就是在讨论问题、发表见解之前,要先把“为己”“为人”的内涵界定好,弄清楚二者的“分别”即不同在哪里。概念不清而争吵不休,只会是一笔糊涂账。这也是在杨、南、钱、曾四人中本以曾所处时代为最早,命题人却把他的话放在最后说的原因。
  所以,从各自表明的观点说,曾、杨两位先生似更强调学以“为己”,而南、钱两位先生更赞成求学可以“为人”;然而,曾、杨、南、钱四位先贤的话放在各自的语境中都是正确的,他们的见解也并非彼此不能相容。而且,曾公“先察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的话,也恰是同学们写好这次作文的不二法门。选择正方或反方观点,只是讨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并非彼此根本对立。如果选择写“总结陈词”,就更应有辩证思维,要进行辩证说理了。强调“为己”,就必须先界定“为己”是为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而不是以道德学问为资本谋取个人私利;主张“为人”,也必须先界定“为人”是为他人、社会、国家谋幸福,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比他人高明。我们所不赞成的,也是同学们写作时最可能犯的错误,就是割裂“为己”与“为人”的内在联系,偏执于一端而不见其余。下面所附的三篇例文,一篇为正方的一辩陈词,一篇为反方的一辩陈词,一篇为主持人的总结陈词,都很好地避免了孤立、片面看问题的错误,而且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语言得体,都是成功的可作为范文的佳作。
  【例文一】
  求学本修行问己无愧心
  王晓瑜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开辩之前我想将《感遇》中的一副对联赠给大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求学之路正是这样,不必有所待而向外求,更应该内求于己,不待于人,不受外在的限制。
  因此,我方一致认为,当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
  我知道在座的诸位都抱负高远,像南怀瑾先生所言,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而求学的壮心。但如何成就这种壮心?揆诸《论语》:“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见欲正人必先正己,只有先饱满自己的精神与魂魄,磨砺内在,才能温敦外在,有所作为。这便是求学为己更胜一筹的根本所在。
  不仅如此,在当代社会,求学为己更能让我们在快捷功利的虚荣里坚守自我。
  现代社会浮躁纷繁,人们为了名利而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的事件时常有之。十年前就有工程院院士卷入论文剽窃风波,近两年又有翟天临论文造假一事被证实、仝卓高考作弊被曝光等等。毋庸置疑的是,他们都是受了扭曲的义利观的驱使,将学问作为一种浮华虚荣的表面,实不可取。倘若我们求学是为了自己,则能更好地沉静舒展,倾听自己的足音,在心中修篱种菊,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干扰,在当今闹市找到一处可供倚靠的窗棂、足以歇脚的驿站。
  再者,学而为己,更能让人在扩充学识的基础上丰盈素养。为己、为人的一大共同点是能够充盈知识,让人腹有诗书。但由于求学目的不同,学习的终点也不同。“为人”而学有着对象的限制,怀着功利之心容易“有知识而没文化”,使学习止步于知识层面。相反的是,求学为己更能激发我们探求文化的内涵与核心。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断汲取文化精神,从而达到学海无涯的境界。   我猜对方辩友可能会说求学为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心态。但我想说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存求学为己之心,能更好地夯实基础,把每一步都落到实处,从而“奋发精神,担当宇宙”。就像《孟子》中所描述的那样“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所以只有先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社会才能大同和美。
  最后,我并不是否认求学为人的重要性,但为人须以为己为基础。欲正人须先正己,只有你首先有了求学为己这样的温柔的坚持,才会获得强大的自信,才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例文二】
  志存高远,求学为人
  康姝杭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你们好,我是反方一辩。孔子学于诸子,广收门徒,以求让世人守住道德的底线;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刀,以求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梁启超留学海外,著书立说,以求开启民智,救国于水火……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求学“为人”的力量。路遥曾说:“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因此,我方坚持认为: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人。
  诚然,求学为己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我羡慕隐士求学修身正心,修炼到极致,而后散发弄扁舟的洒脱。可我也遗憾他的满腹才华未曾施展,如一把宝剑未曾出鞘,露出锋芒。这也是时代的遗憾啊。反观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成立新中国鞠躬尽瘁,如今盛世如他所愿,求学为人显得愈发重要。
  第一,求学为人更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有人说:“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工作为尺度。”不知大家是否了解过石磊,200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他,在名利繁华与田埂泥泞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扎根乡村为人民。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一生都与民族和国家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显然,他牢牢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如一盏烛火,照亮了栖霞村未来的路。
  第二,求学为人更能让你我温情常驻。因为正是一个个“个人”,才构成了“时代”。求学为己只求独善其身,对于他人处境毫不关心,彼此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而正是因为有了求学为人者的存在,才让红不仅是红,绿不仅是绿,它还是彩虹的一部分。医生精进医术,为救死扶伤;记者求学,为赋予文字直击心灵的力量,还世界以干净的希望;教师博览群书,为与时俱进,为祖国未来培花沃土。要知道,你我的志向就是这个社会的方向;你我的温度就是这个社会的温度。我期待着,相信大家也期待着求学为人之风吹遍华夏,赢得生机勃勃、元气淋漓的好景致、大气象。
  第三,求学为人更能凝聚民族复兴动力。人人求学为国兴,努力不为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那次欧洲人突然翻脸——撕毁此前出售原子钟的协议,这让北斗的研究陷入了困境。重压之下,北斗人夜而不寐,边学边研,终于造出了北斗“心脏”,挣脱了欧美的技术封锁。追天揽月,牧星苍穹,一直是中国航天人的不懈追求。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眼”探空,还有如今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并网:正因为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孜孜以求,求学为国,将青春献给星空,才托举起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一个人要想航行得更远,唯有成为中国方舟的船板才可劈波斩浪,而不至于被时代洪流轻易拍翻。求学为人的你终将铸成社会的巍巍铁塔,立起社会坚挺的脊梁。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例文三】
  求学:为己立心,为人立命
  禹子睿
  各位观众,各位辩手:
  大家好!我是这次辩论赛的主持人。非常感谢两方辩手的精彩展示,可谓是强强对决,难分伯仲啊。接下来,由我对两方观点进行总结。
  约翰·多恩曾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自己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所以说个人的内涵与坚强是我们的底气,而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拥有并且努力实现为社会作奉献的长远梦想。
  个人的能力与修养是一切为人处世的前提。钱穆先生说过:“文学之造诣,必须以个人道德与修养为准则。”我认为,钱穆先生所指不仅是“文学的造诣”,而且囊括了人类所有的高尚德行。如果没有能力,就没有资本去帮助别人;如果没有道德,何谈文明的发展与延续?
  正如正方辩友所说:只有“内圣”,才能“外王”。从古至今,身处世间,我们会思考自己的底气从何而来,也许是清白自知,也许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也会去想,一个民族的文明如何得以延续,那便须修身齐家,让个体的力量变得强大。就好比现在的我们,只有自己将中文学懂、学精,才能以此而让中文在国际语言体系中加分。由此可知,个人的道德修养是鼓励我们走出去的力量。
  但个体的升华离不开“心怀天下”这四个字。梁启超先生说过:“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这是在呼吁我们将个人放置于集体中,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人类的命运连在一起,用家国情怀提升自我,造就伟大的生命。
  这也恰恰体现了反方辩友的观点:一个人的视角如若局限于自身的修养,那便是真正的作繭自缚。没有全国、全球性的视角,缺少为国效力的梦想与抱负,个人的价值真的会存在且能实现吗?一个国家真的会因为“人人自扫门前雪”而兴旺发达吗?所以说求学为民为社会,是广大青年应有的毕生追求。
  所以说,正确理解“为己”与“为人”,它们就都会成为我们求学路上的明灯。大家知道中国唯一一个能将钢丝拉到毫米级的顾秋亮吗?他自幼学艺,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而后以自己精湛的技艺,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潜艇“蛟龙号”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正体现了求学提升为自己,学得本领为国家的远大抱负。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奋发学习,腹有诗书,心存道德;而后目光长远,适应社会,心忧天下。哪怕身如陌上苔花、沧海一粟,却依旧是社会运转必不可少的螺丝钉,问心无愧,舍我其谁?
  所以,愿我华夏子孙求学为己,追求道德之完备;求学为人,筑大国风采,成大国脊梁!
其他文献
四行仓库,一河两岸。天堂,歌舞升平;地狱,战火纷乱。他们本是八百人,在激战中无数人失去了生命,留到最后的,仅四百二十人。他们自称“八百战士”,面对三十万敌军,背水一战,坚守上海最后的阵地。  这原本只是蒋介石安排的一场给国外“观赏”的表演,但“八百战士”立志抗战到底,在四行仓库打出了历史名战。他们,不仅是一个抗日英雄群体,也是中国人民抗战的一个传奇和精神符号。他们的勇敢无畏,让国人看到了希望;他们
期刊
苏轼《赤壁赋》中的“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极富哲理意味。此句历来解说各异,很难得到一个对教学来说相对满意的答案;此句又是一篇之旨,是理解全篇的关键,要理解全文就绕不过这句。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它呢?  细读《赤壁赋》原文,理清该句在文中的来龙去脉,似乎是最好的选择。文中与该句关联最紧密的文段是:“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期刊
去年六月的天空异常纯粹——纯粹的蓝,纯粹的白。大片棉花糖似的浮云悬挂在幽蓝的天底下,似走还停。那天放学的路上,仰望苍穹的你突然喃喃地对我说:“真想变成一朵没有任何承载的云,在天空随意地飘。”  那天,你拉着我去吃了一大碗热腾腾的酸菜鱼。至今依然记得,那溢满整个喉管的酸辣的滋味,眼眶里噙着的欲滴的泪,以及你说的那句话——生活有一种酸菜鱼的滋味。我笑着说,这个比喻够俗气。  那天,我们谈了很久。我说:
期刊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取得了很高成就,尤以诗的成就为最。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是我国诗歌史上少有的高产诗人,而且优秀诗篇众多,他的《游山西村》《示儿》《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等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其现存的近万首诗作中,三分之二以上为闲適诗,而这些闲适诗又大部分为诗人晚年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这些诗作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闲适、静
期刊
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许进提出要“取消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科地位,不再将英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该提议在网上引发了争论。我认为,“取消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科地位”不合适,相关部门切莫冲动举起“手术刀”。  许进委员提出,现在翻译机可提供多领域的、不低于大学六级水平的翻译服务,且手机中的翻译软件的翻译水准也高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者的水平。
期刊
2021年两会期间,许进委员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他认为,在翻译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成果应用率低的学科,挤占了“小三科”等素质教育课程的时间与资源,理应“出局”。我认为,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并非明智之举,莫让英语成为教育问题的“替罪羊”。  首先,英语具有实用价值,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英语学科。众所周知,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几乎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工具。科研之外,英语还运用于文坛
期刊
【阅读导引】  很多人觉得自己非常努力,但生活没有什么明顯的起色。他们或许该停下来看看,是不是自己“吃苦”和“努力”的方式出现了问题。  人们常常误解“吃苦”的含义,甚至还有家长刻意缩减孩子的吃穿用度开支,美其名曰“让孩子学会吃苦,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这种生活上、肉体上遭受的没什么必要的苦难无益于孩子坚韧人格的培养,反而会让孩子苦不堪言,不得不花费额外的精力来应对。大多数人
期刊
1  【题目来源】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练习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太宗李世民对吏部尚书唐俭下棋时不让自己感到很生气,想把唐俭贬谪为潭州刺史,但一时找不到他的错误,就召见尉迟恭说:“唐俭对我不敬,我要借贬谪他来惩戒百官。你去他家一趟,听他对我的处理是否有怨言。”第二天,尉迟恭复命,认为皇上的做法不对,自己也查不到唐俭的任何罪名,唐太宗很生气。有同僚
期刊
科学界有一个共识——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公认的旷世天才:达·芬奇和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的成就几乎是爱因斯坦、爱迪生的总和,他是“科技狂人”伊隆·马斯克的精神偶像。2003年,马斯克创办了一家很酷的电动汽车企业,取名特斯拉。正是为了致敬他的偶像: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  特斯拉除了是一个高端电动汽车品牌、一个物理学单位(1特斯拉=10000高斯),还是一个值得被所有
期刊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理性地思考、辯证地分析应该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文章“深刻”“有创新”就是对考生思辨性的检测。2020年全国Ⅰ卷的作文命题,材料把论题“春秋时期管鲍之交的故事”放在多向思辨性中展开;2019年全国Ⅰ卷的作文命题,材料渗透了“劳动的意义与不理解劳动”这一矛盾思想;2018年全国Ⅰ卷的作文命题,材料渗透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这一辩证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