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之间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有差异会导致语用失误。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英汉文化的差异和语用原则,尽量避免在学英语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 语用失误 语用能力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法能力、词汇能力、听力能力等,但在目标语的实际运用中总觉得不能运用自如,可以说这是外语学习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语用能力不像语言能力中的语法制约那样可进行精确的描写;另一方面,有关语言使用的语用问题高度依赖语境条件,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仅仅着眼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强调多听多说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了解与这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诸因素,实际上就是语言的语用规则。本文通过列举例证,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探讨解决途径和方法。
二、跨文化的语用失误
语言交际中,多数误解的产生不是因为对方听不懂,也不是因为不知道某些词义或句型结构,而是没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或推知话语的语境含义。这说明,交际意图的成功理解是实现成功交际的关键,否则可能出现语用失误或交际失败。什么是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呢? Jerry Thomas(1983)在“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给语用失误下的定义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不能通过听到的话语来理解其含义)。即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听话人推知的结果不是说话人所期待的用意或希望传递的交际信息,便可能导致语用失误(Thomas,1983)。语用失误不同于语法错误。语法错误从语言表层结构就可以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常常把这种错误归咎于说话者语言知识的缺乏,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则不然,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人们不会把他的失误归咎于其语言能力,而很可能认为他不友好或缺乏教养(Thomas,1983:96-97)。由此可见,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准确地向学生讲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容易导致语用失误的文化差异现象,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用失误一般可分为两类(Thomas,1983):一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它是由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是对语用用意的错误理解。比如,英语本族人的语用用意被操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不恰当或错误地理解,造成说话人话语的用意和听话人理解结果之间的差异;另外将本族语中某些言语行为不恰当地迁移到目标语之中,也是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它是由跨文化差异引起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范畴存在制约语言行为的社交规约或文化规约。Leech(1983)讨论过语言使用的社交条件,以及社交语用失误。日常言语交际中英、汉语中招呼语的语用差异、表示恭维或赞扬的语用差异等,都可能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三、语用失误的一些常见现象及例子
洪岗认为,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可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本族语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引起的;另一种是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
例1:
一位中国学生应邀与一位美国教授共进晚餐时说:“Eating turkey on Christmas is an American habit.”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但是habit是个人习惯,custom才是某一国家,某一群体,某一地区的风俗,该生不了解吃火鸡是美国的风俗,不是个人的习惯,,因而在这句话中habit须用custom来代替。
例2:
American teacher: You’re a very clever woman.
Chinese student: No, I’m not a woman, I’m a girl.
这是一个来自美国外籍教师和一个中国女大学生之间的对话片段。习惯上,中国人会把“女孩”和“妇女”分得十分清楚,前者往往与未婚、低龄有关,而后者则多指已婚的、年龄比女孩大的女性;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woman和girl都可用于指女性,无论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区别仅在于girl与天真或幼稚有关,而woman则与成熟有关。这是因为语用意义掌握不好而引起的语用问题。
例3:
在回答“Is it a good restaurant? Is the library open on Sundays?”等一些实质性问题时,由于受汉语答语模式的影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常常喜欢用“Yes, of course”回答,这种回答在汉语里可以,但用“of course”回答英语中的这类问题则显得语气生硬,很不礼貌,仿佛让人觉得问话者很无知,似乎对问话者有不屑和蔑视的态度,很容易造成误会。这一对话充分体现了回答者将自己的母语使用方式错误地迁移到了与之不符的语言环境中,从而造成交际的失败。
例4:
英国老师常会对学生说下面的话“Mary, would you like to read this passage?”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很可能忽略老师的言外之意,以为这是在询问学生的意愿,因而回答说“No, thank you”。可是,这样的回答不合英语的使用习惯,会给对方留下粗鲁无礼的印象。传统英语教学法常把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等同起来,使学生误解为疑问句只能用于提问。实际上,操英语的本族人想让别人做某事时,出于礼貌,往往用疑问句代替命令句,表达一种委婉的命令,因此老师问话的用意是在吩咐玛丽念。类似话语如“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book?”属于间接性言语行为,是一种委婉地请求。
例5:
受汉语句式“我昨天去了武汉”的影响,导致部分英语初学者使用I yesterday went to Wuhan (正确的说法是Yesterday I went to Wuhan / I went to Wuhan yesterday)。类似话语是因为受母语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语用负向迁移。
类似的负向迁移也出现在问候方面。比如大家举腻了的“你吃了吗?”问的人并非真的关心对方是否吃了饭,回答的人也不会把它当成一个真的问题,回答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没有人关心它的真假。但是如果一个中国人把这句话直译成英语“Have you eaten?”来问英语国家的人,那就会产生误解,使对方误以为请他吃饭或有其他什么目的。再如,中国人习惯把“你到哪儿去?”作为交流亲切情感的问候语。于是一些中国学生为了体现对外国客人的友好和礼貌,和他们打招呼时采用了同样的表达方式“Where are you going?”可是,他们的言谈在英美文化中有明显的侵犯个人隐私的嫌疑,结果会造成对方的反感。
这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在不同文化中,隐私的价值和内容不同。英美人把隐私当作重要的个人权力,它受到侵犯是对个人的侮辱。然而,中国人生活在相互依靠的大家庭中,人们之间的隐私比较少。他们愿意与亲戚朋友分享感情,把私事说给人听,因而在彼此的交谈中,表现更多的是体贴关心。比如,人们初次见面就会谈及年龄、收入、家庭和健康状况等话题。而这些属于英美人的隐私范围,是不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的。
四、造成学习者语用失误的原因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能以英语为交际工具达到交际的目的。中国学生在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交际过程中往往由于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环境等因素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误解,使交际无法进行,甚至中断。
学英语的中国学生之所以出现语用失误,与我们的英语教学没有注意培养语用能力相关。
首先,传统教学是造成交际语方面失误的主要原因。我们的传统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没有重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很少教他们如何说话,何时说话和为什么说这些话。由于学生缺乏对汉、英语言语用差异的了解,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很难做到得体、合适,有时甚至显得缺乏教养、使人反感。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教法,只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而不注意语言的交际价值,给学生讲授有关的语用知识,学生是很容易犯这种语用错误的。
其次,应试教育是导致交际语方面失误的另一个原因。全国性的各类外语等级考试多以语言知识为重点,不重视甚至忽略运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在特定语境下恰当地利用目标语的施事能力。同时,在英语等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习惯将主要精力放在词语、结构或句子等语言形式的掌握上,而不是重点关注它们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恰当运用,尤其是如何有效地运用英语“行事”的能力,普遍比较低下。比如,很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或专业四、八级的考试成绩都不错,但不少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却与考试成绩不成正比,也就是说,考试成绩不能完全说明其运用能力,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普遍高于与英语有关的社交文化语用能力。据网上报道,“英语过八级不会说英语,一大学生患上应聘恐惧症”(http://news.com,2003 年3月3日),这一信息无疑是很好的例证。
五、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得体能力
1、加强背景知识介绍丰富课堂教学
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必须对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上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指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信仰、信念等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人们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遵循自己的说话方式和习惯。由于这个原因,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结合所讲的句型、语法规则、课文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导入西方文化。
2、采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这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仅应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更应培养他们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必须突破传统的以语法和词汇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抛开四、六级等等级考试枷锁,把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投入交际练习活动,培养其交际能力。
3、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形式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语言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外,还可以通过其它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输入”训练,通过录像、电影、多媒体和学唱英文歌曲全面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和文化习俗,使学生接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二是要求学生定期定量地阅读反映西方文化的作品以及难易程度适当的原版著作;三是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英语角等;四是定期开讲座,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为学生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及语用知识等。通过这些途径,逐渐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下正确、得体、流利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六、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使学生正确地表达和理解英语,避免语用失误,我们广大的中学英语教师要自觉地将文化差异的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密切结合语言知识,进行同步传授。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如加强背景知识介绍丰富课堂教学、采用交际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形式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等等。这样,学生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必然会越来越少,他们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Thomas 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2).
[2] 杜开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116-118.
[3] 李小霞.语用失误与文化差异[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2):132-133.
[4]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彦群.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文化原因浅析[J].天中学刊,2005(6):97-102.
【关键词】 语用失误 语用能力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法能力、词汇能力、听力能力等,但在目标语的实际运用中总觉得不能运用自如,可以说这是外语学习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语用能力不像语言能力中的语法制约那样可进行精确的描写;另一方面,有关语言使用的语用问题高度依赖语境条件,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仅仅着眼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强调多听多说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了解与这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诸因素,实际上就是语言的语用规则。本文通过列举例证,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探讨解决途径和方法。
二、跨文化的语用失误
语言交际中,多数误解的产生不是因为对方听不懂,也不是因为不知道某些词义或句型结构,而是没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或推知话语的语境含义。这说明,交际意图的成功理解是实现成功交际的关键,否则可能出现语用失误或交际失败。什么是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呢? Jerry Thomas(1983)在“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给语用失误下的定义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不能通过听到的话语来理解其含义)。即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听话人推知的结果不是说话人所期待的用意或希望传递的交际信息,便可能导致语用失误(Thomas,1983)。语用失误不同于语法错误。语法错误从语言表层结构就可以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常常把这种错误归咎于说话者语言知识的缺乏,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则不然,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人们不会把他的失误归咎于其语言能力,而很可能认为他不友好或缺乏教养(Thomas,1983:96-97)。由此可见,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准确地向学生讲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容易导致语用失误的文化差异现象,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用失误一般可分为两类(Thomas,1983):一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它是由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是对语用用意的错误理解。比如,英语本族人的语用用意被操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不恰当或错误地理解,造成说话人话语的用意和听话人理解结果之间的差异;另外将本族语中某些言语行为不恰当地迁移到目标语之中,也是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它是由跨文化差异引起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范畴存在制约语言行为的社交规约或文化规约。Leech(1983)讨论过语言使用的社交条件,以及社交语用失误。日常言语交际中英、汉语中招呼语的语用差异、表示恭维或赞扬的语用差异等,都可能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三、语用失误的一些常见现象及例子
洪岗认为,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可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本族语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引起的;另一种是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
例1:
一位中国学生应邀与一位美国教授共进晚餐时说:“Eating turkey on Christmas is an American habit.”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但是habit是个人习惯,custom才是某一国家,某一群体,某一地区的风俗,该生不了解吃火鸡是美国的风俗,不是个人的习惯,,因而在这句话中habit须用custom来代替。
例2:
American teacher: You’re a very clever woman.
Chinese student: No, I’m not a woman, I’m a girl.
这是一个来自美国外籍教师和一个中国女大学生之间的对话片段。习惯上,中国人会把“女孩”和“妇女”分得十分清楚,前者往往与未婚、低龄有关,而后者则多指已婚的、年龄比女孩大的女性;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woman和girl都可用于指女性,无论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区别仅在于girl与天真或幼稚有关,而woman则与成熟有关。这是因为语用意义掌握不好而引起的语用问题。
例3:
在回答“Is it a good restaurant? Is the library open on Sundays?”等一些实质性问题时,由于受汉语答语模式的影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常常喜欢用“Yes, of course”回答,这种回答在汉语里可以,但用“of course”回答英语中的这类问题则显得语气生硬,很不礼貌,仿佛让人觉得问话者很无知,似乎对问话者有不屑和蔑视的态度,很容易造成误会。这一对话充分体现了回答者将自己的母语使用方式错误地迁移到了与之不符的语言环境中,从而造成交际的失败。
例4:
英国老师常会对学生说下面的话“Mary, would you like to read this passage?”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很可能忽略老师的言外之意,以为这是在询问学生的意愿,因而回答说“No, thank you”。可是,这样的回答不合英语的使用习惯,会给对方留下粗鲁无礼的印象。传统英语教学法常把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等同起来,使学生误解为疑问句只能用于提问。实际上,操英语的本族人想让别人做某事时,出于礼貌,往往用疑问句代替命令句,表达一种委婉的命令,因此老师问话的用意是在吩咐玛丽念。类似话语如“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book?”属于间接性言语行为,是一种委婉地请求。
例5:
受汉语句式“我昨天去了武汉”的影响,导致部分英语初学者使用I yesterday went to Wuhan (正确的说法是Yesterday I went to Wuhan / I went to Wuhan yesterday)。类似话语是因为受母语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语用负向迁移。
类似的负向迁移也出现在问候方面。比如大家举腻了的“你吃了吗?”问的人并非真的关心对方是否吃了饭,回答的人也不会把它当成一个真的问题,回答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没有人关心它的真假。但是如果一个中国人把这句话直译成英语“Have you eaten?”来问英语国家的人,那就会产生误解,使对方误以为请他吃饭或有其他什么目的。再如,中国人习惯把“你到哪儿去?”作为交流亲切情感的问候语。于是一些中国学生为了体现对外国客人的友好和礼貌,和他们打招呼时采用了同样的表达方式“Where are you going?”可是,他们的言谈在英美文化中有明显的侵犯个人隐私的嫌疑,结果会造成对方的反感。
这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在不同文化中,隐私的价值和内容不同。英美人把隐私当作重要的个人权力,它受到侵犯是对个人的侮辱。然而,中国人生活在相互依靠的大家庭中,人们之间的隐私比较少。他们愿意与亲戚朋友分享感情,把私事说给人听,因而在彼此的交谈中,表现更多的是体贴关心。比如,人们初次见面就会谈及年龄、收入、家庭和健康状况等话题。而这些属于英美人的隐私范围,是不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的。
四、造成学习者语用失误的原因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能以英语为交际工具达到交际的目的。中国学生在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交际过程中往往由于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环境等因素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误解,使交际无法进行,甚至中断。
学英语的中国学生之所以出现语用失误,与我们的英语教学没有注意培养语用能力相关。
首先,传统教学是造成交际语方面失误的主要原因。我们的传统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没有重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很少教他们如何说话,何时说话和为什么说这些话。由于学生缺乏对汉、英语言语用差异的了解,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很难做到得体、合适,有时甚至显得缺乏教养、使人反感。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教法,只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而不注意语言的交际价值,给学生讲授有关的语用知识,学生是很容易犯这种语用错误的。
其次,应试教育是导致交际语方面失误的另一个原因。全国性的各类外语等级考试多以语言知识为重点,不重视甚至忽略运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在特定语境下恰当地利用目标语的施事能力。同时,在英语等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习惯将主要精力放在词语、结构或句子等语言形式的掌握上,而不是重点关注它们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恰当运用,尤其是如何有效地运用英语“行事”的能力,普遍比较低下。比如,很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或专业四、八级的考试成绩都不错,但不少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却与考试成绩不成正比,也就是说,考试成绩不能完全说明其运用能力,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普遍高于与英语有关的社交文化语用能力。据网上报道,“英语过八级不会说英语,一大学生患上应聘恐惧症”(http://news.com,2003 年3月3日),这一信息无疑是很好的例证。
五、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得体能力
1、加强背景知识介绍丰富课堂教学
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必须对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上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指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信仰、信念等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人们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遵循自己的说话方式和习惯。由于这个原因,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结合所讲的句型、语法规则、课文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导入西方文化。
2、采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这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仅应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更应培养他们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必须突破传统的以语法和词汇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抛开四、六级等等级考试枷锁,把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投入交际练习活动,培养其交际能力。
3、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形式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语言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外,还可以通过其它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输入”训练,通过录像、电影、多媒体和学唱英文歌曲全面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和文化习俗,使学生接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二是要求学生定期定量地阅读反映西方文化的作品以及难易程度适当的原版著作;三是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英语角等;四是定期开讲座,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为学生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及语用知识等。通过这些途径,逐渐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下正确、得体、流利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六、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使学生正确地表达和理解英语,避免语用失误,我们广大的中学英语教师要自觉地将文化差异的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密切结合语言知识,进行同步传授。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如加强背景知识介绍丰富课堂教学、采用交际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形式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等等。这样,学生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必然会越来越少,他们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Thomas 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2).
[2] 杜开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116-118.
[3] 李小霞.语用失误与文化差异[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2):132-133.
[4]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彦群.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文化原因浅析[J].天中学刊,2005(6):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