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八八水灾”震惊世界。但其实从今年2、3月起,台湾的农家就开始焦虑了。因为2月芒果花盛开,本以为会有好收成,但2月高温又吹南风,且不下雨,花都烤焦了;3月初突降暴雨,巨幅温差造成结果率奇差,多数成了有果肉无果核的“空包弹”,根本长不大,一摇树枝就掉满地上。最终芒果减产了5成以上。
跟芒果同期开花的破布子,情况也很类似。3月初大雨期间花就都落了,根本难以结果。龙眼却是花开甚盛却不分泌花蜜。蜜蜂采不到蜜,使得以往200个蜂箱可收二十几桶的蜂蜜,今年竟收不到5桶,减产六七成。蜂农都大叹养蜂几十年,没遇过今年这般惨状!
类似情况可多呢!台湾最引以为傲的文旦柚、玉荷包荔枝,今年都很惨。玉荷包花早谢,柚子提前结果。其他如桃子减少二三成,柑橘类如桶柑、橙子等都因花期受干扰而减产。水果以外的植物,如油桐本来是5月开花,许多县市还趁机办桐花祭等活动,如今7、8月照样开。凤凰木则原先5、6月开花,所以被当成学生毕业季节的象征。现在3月就开,而且可以一直开到9月。
而金龟子等本来在凤凰木开花时才有的昆虫,也提前出现了。今年3月,台中清泉岗机场附近大雅乡即出现昆虫大军,满天飞满地爬,虫尸遍地,爆浆恶臭。这种金龟,台湾本不少见,但从来没这样大规模出动,且比正常活动提早了2、3个月。本该在5、6月才出现的蛇踪,4月也已开始活跃了。
诸如此类现象,在台湾发生“八八水灾”之后叙述出来,颇有灵异警示之意。犹如去年大陆四川大地震之后也有不少报导,介绍地震发生前其实已有青蛙遍地等异象,显示大自然早有神秘之警示云云。
但以上这些状况,跟那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先见之明不同,都是7月间台湾学界研究气候暖化、全球气候变迁时就已指出来的。只因当时放在全球环境问题中讨论,故很少人直接将它视为台湾环境之警讯,也没注意到气候影响台湾的不只是农渔业生产而已。
台湾在这次台风预报时虽有些瑕疵,但对生态研究其实还是有些实力的。《台湾生物志》中,能知晓的物种便多达5万多种,其中可详细掌握并叙述的,达12,000种以上。相较于欧美长达百余年的生物志编纂史,这个成绩未必足傲,但已很可观;而且许多特殊物种之研究堪称独步,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有些研究也须靠台湾的支持。同理,台湾资源利用、地质、水文各方面的研究具特殊性,足供各界参考。
可惜这些气候、地理、生态、物种之研究大抵只停留在学者的研究报告中,难以落实反映于政策或社会现实上。
主要原因之一,是政经社会现实利益构成了阻隔网。山坡地开发、防洪治水工程、砂石开采,乃地方政客商人之利薮,噉如肥肉。温泉、山地部落为发展观光,也不断违建以牟利。因此每逢环境影响评估,不是形同具文,就是学者独木难支,无法力挽狂澜。有些开发案,学界好不容易挡下了,反而民怨沸腾,认为断了地方的财路。
这个社会气氛,使得一般人其实并不真正关心生态,更懒得理解生态。生态、环保,大部分是当作一种文明的姿态在做的。表现于口号、时尚、标榜上,作为一种生活品味。例如居家用环保建材、吃生态食物、穿无印良品、做垃圾分类、强调绿色、生机、节能减碳等。把生态与环保弄成都市雅痞生活的新形式新号召,大谈“体内环保”、“心灵环保”,却对真正的环保问题置若罔闻。而那些破坏水土、违规建设、超限开发的温泉山庄、水岸别墅、文化观光部落、旅游度假小镇,最重要的促成者是消费者,正是这类人士让“伪环保”泛滥滋生。
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中,环保之知识,遂极难由学界转介予教育、传播诸领域。
教材中讲台湾史的,近年业已大幅激增,但用来美化日本统治者、灌输对立族群意识、膨胀本土思维的篇幅,绝对高于让学童切实认知台湾之生态及其问题。语文、地理、公民等课程,对生态与环保也大抵不甚关心。偶或涉及,也不是知识性的,而是伦理教训式的,令学童对生态既无实感亦无真知。
传播呢?台湾其实有很好的生态写作传统。从70年代的报导文学开始,就接上世界生态关怀之热潮,结合了本土的具体案例,上山下乡,讨论弱势群体、偏远地区的文化与生态。90年代以后,报导文学却衰亡了,报刊不再提供那么长的篇幅来刊载这类文章,生态写作乃转而表现于诗、小说、图文小品。但是这类作品在出版市场上只占极小部分,电子媒体就更不用说了。少量的生态写作,获得出版与传播机会时,往往也被媚俗化处理成赏鸟、赏花、赏茶、旅游导览等。。
文化环境如此,所以虽然五十年前就有八七水灾,中间又历经了无数风灾、水灾、地震,包括“九二一”,台湾人对生态问题却迄无知识上的认知和意识上的省觉。缺乏这种省觉,八八水灾的伤痛过去了不久,大家就一定又会依然故我地,等着下一次灾难再次降临!
大陆的生态问题更严重。文化界、教育界、传播界,殷鉴不远,难道不该率先醒觉起来吗?
龚鹏程
1956年生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今游大陆,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跟芒果同期开花的破布子,情况也很类似。3月初大雨期间花就都落了,根本难以结果。龙眼却是花开甚盛却不分泌花蜜。蜜蜂采不到蜜,使得以往200个蜂箱可收二十几桶的蜂蜜,今年竟收不到5桶,减产六七成。蜂农都大叹养蜂几十年,没遇过今年这般惨状!
类似情况可多呢!台湾最引以为傲的文旦柚、玉荷包荔枝,今年都很惨。玉荷包花早谢,柚子提前结果。其他如桃子减少二三成,柑橘类如桶柑、橙子等都因花期受干扰而减产。水果以外的植物,如油桐本来是5月开花,许多县市还趁机办桐花祭等活动,如今7、8月照样开。凤凰木则原先5、6月开花,所以被当成学生毕业季节的象征。现在3月就开,而且可以一直开到9月。
而金龟子等本来在凤凰木开花时才有的昆虫,也提前出现了。今年3月,台中清泉岗机场附近大雅乡即出现昆虫大军,满天飞满地爬,虫尸遍地,爆浆恶臭。这种金龟,台湾本不少见,但从来没这样大规模出动,且比正常活动提早了2、3个月。本该在5、6月才出现的蛇踪,4月也已开始活跃了。
诸如此类现象,在台湾发生“八八水灾”之后叙述出来,颇有灵异警示之意。犹如去年大陆四川大地震之后也有不少报导,介绍地震发生前其实已有青蛙遍地等异象,显示大自然早有神秘之警示云云。
但以上这些状况,跟那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先见之明不同,都是7月间台湾学界研究气候暖化、全球气候变迁时就已指出来的。只因当时放在全球环境问题中讨论,故很少人直接将它视为台湾环境之警讯,也没注意到气候影响台湾的不只是农渔业生产而已。
台湾在这次台风预报时虽有些瑕疵,但对生态研究其实还是有些实力的。《台湾生物志》中,能知晓的物种便多达5万多种,其中可详细掌握并叙述的,达12,000种以上。相较于欧美长达百余年的生物志编纂史,这个成绩未必足傲,但已很可观;而且许多特殊物种之研究堪称独步,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有些研究也须靠台湾的支持。同理,台湾资源利用、地质、水文各方面的研究具特殊性,足供各界参考。
可惜这些气候、地理、生态、物种之研究大抵只停留在学者的研究报告中,难以落实反映于政策或社会现实上。
主要原因之一,是政经社会现实利益构成了阻隔网。山坡地开发、防洪治水工程、砂石开采,乃地方政客商人之利薮,噉如肥肉。温泉、山地部落为发展观光,也不断违建以牟利。因此每逢环境影响评估,不是形同具文,就是学者独木难支,无法力挽狂澜。有些开发案,学界好不容易挡下了,反而民怨沸腾,认为断了地方的财路。
这个社会气氛,使得一般人其实并不真正关心生态,更懒得理解生态。生态、环保,大部分是当作一种文明的姿态在做的。表现于口号、时尚、标榜上,作为一种生活品味。例如居家用环保建材、吃生态食物、穿无印良品、做垃圾分类、强调绿色、生机、节能减碳等。把生态与环保弄成都市雅痞生活的新形式新号召,大谈“体内环保”、“心灵环保”,却对真正的环保问题置若罔闻。而那些破坏水土、违规建设、超限开发的温泉山庄、水岸别墅、文化观光部落、旅游度假小镇,最重要的促成者是消费者,正是这类人士让“伪环保”泛滥滋生。
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中,环保之知识,遂极难由学界转介予教育、传播诸领域。
教材中讲台湾史的,近年业已大幅激增,但用来美化日本统治者、灌输对立族群意识、膨胀本土思维的篇幅,绝对高于让学童切实认知台湾之生态及其问题。语文、地理、公民等课程,对生态与环保也大抵不甚关心。偶或涉及,也不是知识性的,而是伦理教训式的,令学童对生态既无实感亦无真知。
传播呢?台湾其实有很好的生态写作传统。从70年代的报导文学开始,就接上世界生态关怀之热潮,结合了本土的具体案例,上山下乡,讨论弱势群体、偏远地区的文化与生态。90年代以后,报导文学却衰亡了,报刊不再提供那么长的篇幅来刊载这类文章,生态写作乃转而表现于诗、小说、图文小品。但是这类作品在出版市场上只占极小部分,电子媒体就更不用说了。少量的生态写作,获得出版与传播机会时,往往也被媚俗化处理成赏鸟、赏花、赏茶、旅游导览等。。
文化环境如此,所以虽然五十年前就有八七水灾,中间又历经了无数风灾、水灾、地震,包括“九二一”,台湾人对生态问题却迄无知识上的认知和意识上的省觉。缺乏这种省觉,八八水灾的伤痛过去了不久,大家就一定又会依然故我地,等着下一次灾难再次降临!
大陆的生态问题更严重。文化界、教育界、传播界,殷鉴不远,难道不该率先醒觉起来吗?
龚鹏程
1956年生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今游大陆,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