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娜拉们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人生来就要流亡,即使哪儿都不去也已经在流亡。”
  
  这是一个关于出走、离开、流亡的故事。
  最初的出走疯狂而诡谲,平日里被拉比裹得严严实实从不被允许与外人接触的妻子“乌鸦”,突然在赎罪日火辣辣的阳光下,赤身裸体,唱着歌,穿过贫民窟,粲然一笑,消失在人们被施了魔法般紧跟着她不放的视线中。但这并不是结束,出走的基因像种子留在了这个家族子孙后代中女性们的身体中。
  我们故事的中心人物罗仙娜也继承了祖辈的出走基因,罗仙娜的出生就带有母亲淑莎出走到大海的幻觉,虽然淑莎因对祖母和姨妈们活生生的出走厄运历历在目,而充满恐惧从不敢动什么出走的念头,当然最终她以毒药了结了自己,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出走——对生命的大出走——那是后话了。暂且不论罗仙娜的出走、离开、流亡——幼时让人误认为出走的奇怪的黑夜飞行,离开家人搬进“猫婆”亚历山大家,只身离开贫民窟来到德黑兰,月光下从信仰大道家中的阳台上扑进黑暗里离开,流亡边境妓院辗转落脚伊斯坦布尔,最终远涉重洋抵达“流亡之城”洛杉矶——就像有一个磁场,她总是遇到出走者、离开者、流亡者,或者令他们成为出走者、离开者、流亡者。
  因此,她爱上了家族政权被推翻不得不流亡海外,但又再度选择离开家人回到伊朗的没落皇族铁木尔,而不是安分守己,即使经历了战争和饥饿,家中充满了怀有敌意和愤怒的陌生人,但仍然不愿离开的索拉,即使铁木尔是丈夫索拉的亲生父亲。因此,在那个信仰大道的家,她到来没多久,女佣艾法就大胆地追逐着自己的爱情离开了;她离开没多久,在荒芜人烟的寒冷旷野中,碰到的便车司机就是志在推翻独裁统治的流亡青年。因此,女儿莉莉那么年幼就成为了流亡者孤身踏上了陌生的洛杉矶,即使后来身边不乏姑妈们的团聚关心,心却依然在流亡而没有找到落脚点。当然,还有她的兄弟姐妹们,要么被迫流亡在充满机遇与选择的土地准备重新开始,要么主动离家出走,过着幸福但罪孽深重没有未来的生活。
  有些人生来就要流亡。一种人毫不犹豫,比如默西迪丝,从来都选择主动,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的流亡,独立而富有主见,所以男人们离不开她,所以即使在全新的陌生城市她依然能自在自得地生活,收获事业、财富、爱情、友情,甚至亲情。一种人身不由己,比如罗仙娜,每次离开总是不得已,像被当作不祥推落阳台后的不得已飞离,像“猫婆”一死失去容身之地的不得已离开,即使后来她主动选择了出走,流转各地,虽说有对自由的深层部分渴望,但更大的原因还是被命运所诅咒的不得已,为了摆脱自己的不幸命运给所爱的人们带来伤害,她不得已地选择了主动流亡,自我流放,即使那样已经给所爱的人们带来了最大的伤害。
  于是,想起了那个著名的出走,娜拉的出走。我们只知道“玩偶之家”的娜拉最后走了,去追求自由,寻找自我了。我们也许能揣摩出娜拉主动离开时的心理,但肯定猜不到娜拉出走后境遇到底如何。王子公主的童话从来只到“从此以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束,而不会告诉你婚后是否也会为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争吵。我们故事中的娜拉们,也走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抱着各种各样的决心,于是决定了她们走后各种各样的境遇。主动的,目标明确的,朝前看的,大多赢得了幸福,比如:默西迪丝、米丽亚姆;虽主动,一开始有目标、朝前看,但然后迷失了的,幸福会擦肩而过,比如:“猫婆”亚历山大、罗仙娜;而被动的,随波逐流,放弃希望与努力的,幸福只会越来越远,比如:淑莎、莉莉。
  出走,是一次背叛,也是一次重新选择。如果能够宽恕过往,勇敢伸手,抓紧未来,幸福的机会决不会仅此一次。最终,放弃的莉莉伸出了手,迷失的罗仙娜接过了手,即使没有“从此以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尾,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幸福已如曙光破晓。
  而那些没有迈开出走第一步的人们,即使固守着过往最后残留的影子一点不放一步不挪,哪儿都不去其实也已经在流亡。且不说肉体的停留能否阻止心灵的流亡,毕竟,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冒险,都是对过去一天的离开,都是一次崭新选择的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出走,都在离开,都在流亡,与其被迫前行,何不主动迎接?
其他文献
大约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式的“心灵解放运动”透过反越战的热潮而崛起。提摩喜,一位因试验品尝LSD而遭哈佛大学解雇的心理学教授,带领加州的越战抗议者比出心灵解放的手势,同样被哈佛大学开除的伙伴雷达斯则以心灵导师的身份领导美国“身心灵”运动,在学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现象学家参与了“身心灵”疗愈的理论工作,而使得“身心灵”运动获得在学术界的一角歇脚的机会,在七十年代慢慢酝酿出“新时代运动
期刊
许多次做“主题阅读”栏目,总发现许多优秀的台湾图书,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出版公司——三采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于是,也萌生对其做一次专访的想法。开始与三采文化林燕翎副总编辑联系,到后来得到范秭榆的热心帮忙,其中虽然颇受波折,但最后还是完成了对三采文化的访问,笔者在欣慰的同时,也倍感感动。  早前,三采文化的创始人,也是如今三采文化的总经理张辉明先生,曾担任台北市私立协和工商美工科、台北市立士林高商广告
期刊
最早我开始研读“身心灵”类图书的时候,并没有外在的念想,只是源于内心的不快乐。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的“身心灵”潮流起来,大量优秀的本土作品和翻译作品面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好的阅读资源。2002年,我因为外在的不顺心,弄得身心俱疲。我不清楚是什么造成当时的我,我想看看内在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就这么走进来了。我辞去工作,在家专心研读大量“身心灵”类中英文作品。“身心灵”图书是“自我
期刊
《点亮自性之光》   This Light in Oneself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胡因梦  出版: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定价:22.00元人民币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
期刊
A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增订版)  作者:[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本书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增订版,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1997年最新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底本,在对国内两个版本修订的基础上,补译了作者的两篇历史特写——《西塞罗》和《威尔逊的梦想和失败》。  1513年9月25日,巴尔沃亚以逃犯的身
期刊
“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让喜欢书的人可以舒适停留,在其中的人都慢慢认识了,慢慢都在那里聚集,交换他们对书的想法;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是让很久没有看书的人们,知道如何再亲近纸页,感受它们的话语与心情;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是为每一本书找到它们的主人,愿意多花点时间听它们说话;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不是只有买与卖的关系,而是因为书,而建立起的感情与友谊。  我知道这样的书店,我没遇见过。但是它在梦中,不停不
期刊
1897年2月11日,由印刷工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兄弟及高凤池等人发起,商务印书馆于上海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1902年,张元济应夏瑞芳等邀请,正式加入商务印书馆并相约“吾辈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入馆后即设立编译所,聘蔡元培为编译所长,主持编定教科书。从1902年开始,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老一辈出版家,平地为山、艰苦创业,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北京、香港、台湾、汉口
期刊
《卧底主义》是诗人及资深传媒人叶辉在《新报》所写专栏的结集。“卧底主义”一词,源自一日本时装品牌“undercoverism”,它令人想起港产片“无间道”中的卧底形象。叶辉说,卧底就是“自愿或不自愿地越界的非法移民”,而叶辉这位作家,改以博览群书的读者角度,去写文化评论、时事短评,当一个“文化卧底”,却是多多少少出于自愿放逐的心态。不过这种卧底是需要一定文化修养的,而作者当然也表现出这种素质。  
期刊
评介《第三时效》一书前,得先简单介绍一下“警察小说(Police Novel)”这个推理小说子类型的特征与流变。  “警察小说,或是当今所谓的警察程序(Police Procedural)作品,乃是集中在从警方的角度,对一桩犯罪做巨细靡遗的调查,这类作品通常以写实的笔法呈现。”英国知名推理作家兼评论家朱利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在其重量级推理研究专书《血腥的谋杀》(Bloody
期刊
佛教来自印度,经籍浩如烟海。而对中国文学有深远影响的,尤以《百喻经》为大。  佛经《百喻经》里面共讲故事98则,号称“百喻”。 此书原名《痴华鬘》,是印度高僧天竺大乘法师伽斯那所撰,其弟子法师求那毗地所译,书名为《百句譬喻经》。毗地为中印度人,齐建元初来到中国江淮,一说至京师毗耶离寺,于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3年)译《百喻经》为汉文。  最先发现《百喻经》价值的是鲁迅先生。《百喻经》原无单刻本,在
期刊